他抬頭望著殿簷:“山上不為神明鬨,是為人心靜。”
我站在廟前望山,雲霧彌散,群峰層疊。那一刻我仿佛明白:有些人不在意有沒有回應,他們隻要繼續燒香。
我寫下:
“呂梁的山,不求高峻,
卻能庇人安心;
她的廟,不求奇跡,
卻在風雪中留得住信。”
四、孝義煤村:黑火之後的重建與新聲
我南下至孝義,探訪一處因煤而興、因煤而困的村莊。
這裡曾是一個典型的“煤村”,在鼎盛時期,幾乎家家有礦,人人見黑。但資源枯竭後,一夜間歸於寂靜。
現在,這裡正在轉型,一位返鄉青年正在村中開設電商倉庫,把本地土特產做成品牌銷往各地。
他帶我參觀倉庫,滿牆貼著包裝設計圖,有柿餅、黃小米、老醋、槐花蜜。
我問他:“為什麼回來?”
他說:“我爸以前下井,黑煤挖完了,地上還有光。”
我寫下:
“呂梁的黑,不是絕路,
是重新尋找出路的起點;
她的礦,不隻埋藏資源,
也埋著孩子對家的責任與膽。”
五、柳林縣夜市:煤城夜色裡的煙火柔光
最後一晚,我在柳林縣。
夜市熱鬨非凡。街邊鐵板羊肉、炒涼粉、老陳醋灌湯包香氣四溢。一個小攤賣著山西花饃,色彩斑斕,造型講究。小女孩正推著花饃車吆喝,笑聲很清脆。
我坐在攤位旁,啃著一串羊肉串,看著一個個疲憊的工人拖著腳步前來吃夜宵。他們一邊聊著工作,一邊夾著笑聲,好像這就是一天中最好的時刻。
一位工人說:“白天誰不累啊?晚上吃口熱的,活得就值了。”
我寫下:
“呂梁的夜,不耀眼,
卻能溫飽一個人的疲憊;
她的燈,不亮在高樓,
卻掛在山腳下最實在的炊煙裡。”
太行落筆·地圖翻頁·臨汾在望
五日呂梁,我穿行於黃土與山脈之間,品過烈酒、住過窯洞、聽過舊鼓、看過炊煙。
這不是一座輕易靠近的城市,它拒絕誇張,也拒絕溫柔地招手。
但隻要你願意沉下心走,它會在你心裡留下一種根——沉沉的,不動聲色的,像火底下的一塊石。
我翻開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,在太行西麓、黃土高原心臟地帶、信仰與柴米共存之處鄭重落筆:
“第228章·呂梁:土不輕浮,骨自成聲。”
下一站,是臨汾。
我要向南走,進入山西的另一個曆史重心,探訪雲丘山、堯廟、汾河與千年晉南的血脈傳承,看見一個比時間還早的人文坐標。
我整理行囊,輕聲說:
“山未儘,河欲開——臨汾,我來了。”
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:()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