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太原的街,不追風口,
但總有人在原地點著燈火;
她的買賣,不靠浮誇吆喝,
靠的是一塊老麻花嚼出的心意。”
四、大鐵廠區:爐火熄滅之後的歸置與反思
第四天,我特地前往太鋼舊廠區。
這座曾經被譽為“中華鋼鐵脊梁”的工業巨艦,如今部分廠區已轉為展示與再開發用途。巨大的爐體像沉睡的巨獸,一排排鐵軌消失在草叢之中。
我在舊倉庫門口,遇見一位太鋼退休工人。他穿著舊廠服,拄著拐杖來看“老戰友”。
我問他:“懷念嗎?”
他眼中泛紅:“當年每天換三套汗衣,熬得了鐵,熬得住日子。”
“現在呢?”
他低聲答:“爐子熄了,心火還在。等小孫子考上大學,我就安心了。”
他拍拍爐壁:“這不是廢鐵,這是我用命換來的骨頭。”
我寫下:
“太原的鋼,不隻是工業指標的報表,
更是代代人揮汗如雨寫下的家書;
她的火,不止在爐膛裡燃,
更在一位老人工服口袋中未丟的胸章裡。”
五、汾河橋頭:水邊的約定與城市的未來感
最後一夜,我走在汾河邊。
夜色將城市染得寂靜,橋燈倒映水麵,光如漣漪。一對年輕情侶在橋頭並肩吹風,小男孩踩滑板掠過護欄,一位老人踢毽子,口中輕哼《北國之春》。
這就是現在的太原:有人回憶戰火,有人構築未來,有人就這樣活在當下,等一盞綠燈,過一座橋。
我坐在長椅上,聽見橋對麵傳來青年朗誦:
“我愛這座城市,她有點舊,有點倔,也有點倦。但她從不說累。”
我寫下:
“太原的夜,不靠燈光爭輝,
她用河水載著過去、當下與未來;
她的城,不誇張、不吆喝,
卻在每一個腳步中鼓聲一樣沉穩。”
龍城落筆·地圖翻頁·忻州在望
五日太原,我聽過工業餘音,也品過大院火鍋;我走過老街的磚縫,也見過科技園的玻璃幕牆。
這是一座有鐵、有水、有煙、有火的城市。
她既有兵馬鐵甲的過往,也有風中一棵槐花樹下等人的溫情;她既記得工業的熱血,也不忘晉祠泉眼處“飲水思源”的分寸。
我攤開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,在黃土高原之心、汾水之畔、並州之腹、城牆之北,鄭重落筆:
“第233章·太原:鋼未冷,心未倦。”
下一站,是忻州。
我要繼續北上,踏入雁門關外的風雪、走過邊塞舊道、聽聽晉北高原上的牧風與舊陣,探一探曆史邊緣地帶的熱血與孤影。
我收起那塊在太鋼舊廠拾得的煤渣標本,輕聲說:
“城已醒,風將至——忻州,我來了。”
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:()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