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的光,不耀眼,
但曾照亮萬家燈火。”
四、陽泉老街與元宵夜:夾縫中的煙火與節律
走過重工業遺址,我轉入市中心的一條老街。這裡街道不寬,但鋪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磚石,仍保留著大鍋飯時代的生活節奏。鐵皮燒餅攤、搪瓷水杯攤、自行車修理鋪——都藏著城市記憶。
恰逢當地元宵廟會,一群少年正練習著龍燈舞,鑼鼓陣陣。我問旁邊一位攤主:“這傳統還有人學?”
她說:“有啊。我們這兒孩子小時候就學。舞龍,不為掙錢,為個精神氣。”
我買了一碗熱乎乎的元宵,糯軟香甜。天色已暗,燈籠次第亮起,火樹銀花未必璀璨,卻在我心頭投下了一道柔光。
我寫下:
“陽泉的燈,不爭日月,
隻在煙火之間,守住一個節日的魂;
她的街,不廣,
卻能讓一代人走得不孤單。”
五、太行腹地:山中人家與新時代對話
離陽泉市區不遠,我前往郊外的一個山區小學,那裡依山而建,名叫“向陽小學”。
孩子們下課時跑得飛快,他們的校服上仍印著熟悉的“陽泉”字樣,一位年輕女教師帶我參觀了教室,她是陽泉本地人,從外地大學畢業後選擇回鄉教書。
我問她:“你為什麼回來?”
她微笑道:“陽泉不是大城市,但我知道這兒的孩子也要有窗戶看見世界。”
教室窗外是一道長長的山脊線,像一道未完的詩句。
我寫下:
“陽泉的山,不高不奇,
卻在風中把夢想往上托;
她的教室,不新不貴,
卻點著希望的燈盞。”
煤火之後·地圖落筆·邯鄲在望
六天陽泉之行,我看見的是一座城市如何用一塊煤講完一個世紀的故事,又如何用新生的秧苗與孩子,繼續下一個百年的春耕。
這裡的光,或許不是聚光燈那種,卻是山坳中點得最久的一盞夜燈。
我翻開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,在太行之東、山腰之中、褶皺之處鄭重落筆:
“第237章·陽泉記畢。她是黑暗中的一絲光,是時代老歌中留在心底的副歌。”
下一站,是邯鄲。
我要去那座趙國舊都,在古城牆下聽劍光之響,在滏陽河畔找一個屬於現代的回聲。
我背上行囊,輕聲說:
“煤已靜,劍將鳴——邯鄲,我來了。”
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:()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