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邯鄲的拳,不在擊人,
在自守;
城雖不再戰,
心猶未失陣。”
四、滏陽河畔:水意流年,文脈長存
黃昏時分,我走到滏陽河邊。
這是一條古老的河流,自古滋養著邯鄲的平原與人心。河水靜靜流淌,兩岸新修了文化長廊,有浮雕、有詩句、有古風樂聲。
我遇到一位寫生的青年,他用炭筆勾勒出河岸夕光。他說他是本地人,在北京學畫,假期回邯鄲找“感覺”。
“北京太快了,我想畫慢一點的水。”
我問:“你找到了嗎?”
他看著滏陽河,說:“找到了,就在水流裡。”
我寫下:
“邯鄲的水,不如江海浩蕩,
卻如筆尖細墨,能鋪紙一生;
她流得慢,卻有力,
可托得起一整座城的文化根。”
五、叢台夜色:鼓聲低鳴,燈火不熄
最後一晚,我去了邯鄲的標誌性建築——叢台。
相傳這是趙武靈王點兵閱將之台。如今已成燈光與廣場舞共舞的夜景勝地。
鼓樓下,一對老夫妻正在跳雙人舞,動作不標準,但配合默契。一群孩童在廣場上追逐吹泡泡的風,台上的燈點亮了每一層階梯。
我站在台下望著夜色中的邯鄲,耳邊仿佛聽到兩種聲音,一種是古時鼓聲沉沉,催戰馬前行;一種是現代腳步溫柔,在日常中走遠。
我寫下:
“邯鄲的夜,不是合戰前的血火,
而是廣場上的人聲;
城牆雖老,心跳未停,
趙風未息,隻換了風的方向。”
風過古都·地圖落筆·去往邢台
五日邯鄲之行,我在一座不再打仗的城中,看見了仍在“行”的魂。這裡的鋒芒,不再來自長劍,而是來自人心深處對身份、對傳統、對尊嚴的守護。
我打開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,在燕趙之地、滏水河畔、趙國故都鄭重落筆:
“第238章·邯鄲記畢。她不是‘學步’的笑話,而是‘悟步’的起點。”
下一站,是邢台。
我要去那座古稱“钜鹿”的城市,聽一聽戰神馮異的餘聲,看一看太行腳下的舊時光與新希望。
我背起行囊,輕聲道:
“風已息,步未止——邢台,我來了。”
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:()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