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吳阿蒙。
自邯鄲北上,列車在晨霧中駛過一座座低丘、穿過一段段平疇,我抵達了位於太行山脈東麓的邢台。
這是一座名字低調、卻曆史厚重的城市。她既曾是商代的“堯都”,又是戰國名將馮異立功之地;她既藏身於太行山的隱秘,又流淌著滏陽河的清澈;她沒有張揚的外衣,卻有踏實的骨架。
邢台是河北最老的城市之一。她的“老”,不是年歲堆砌的模樣,而是那種曆經滄桑卻仍穩立原地的風骨。來這裡,我不是來尋找刺激,而是來體會一種靜謐中的持久、一種不張揚的堅持。
一、襄都遺址:從帝堯走來的光影
邢台古稱襄國、襄都,是傳說中堯帝建都之地。
清晨,我獨自來到市西南的襄都遺址公園。這裡的地勢略高,站在丘台上,能俯瞰整片城區緩緩展開。草木掩映間,一塊古老的石碑上刻著“古堯都遺址”五個大字,字跡雖被歲月磨平,但仍留有蒼勁氣息。
一位在此晨練的中年人看我駐足,便說:“邢台啊,不鬨騰,但有根。”
他告訴我,他的父親小時候常帶他來這裡,說:“彆看這裡是土丘,當年就是皇城。”
我看著不遠處現代化的高樓和新修的車站,忽然感到一種穿越的斷裂感。時間仿佛在這裡悄然折疊,而邢台,就站在那一折之中——不爭,不搶,但不忘。
我寫下:
“邢台的舊,不是故紙堆,
而是藏在一代代人口述中的根脈;
她的古,不求認同,
隻需被悄悄記得。”
二、達活泉公園:泉湧城市心,水潤人間意
第二日,我去的是當地人常說的“城市之肺”——達活泉公園。
達活泉,乃邢台三泉之一,水質清澈,終年不斷,形成一片水麵寬闊、柳岸成行的開放綠地。公園內人不算多,空氣中帶著微微水汽的涼意。
泉邊,一位老人在教小孫子放紙船。我走過去閒聊幾句,他說:“小時候我們就在這兒抓魚,現在抓不著了,但水還是活的。”
那一刻,我意識到,所謂城市生命,其實就藏在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裡——水還活著,人就活著;泉還流著,情就流著。
我寫下:
“邢台的泉,不噴張,
隻靜靜湧出一脈生活的溫度;
她潤萬物,不驚風,
也不懼時間的乾渴。”
三、開元寺塔與鐘聲:千年不倒的意誌
第三日,我去了開元寺塔——邢台地標性的古塔。
九層八麵,高約四十米,始建於北齊,屹立在市中心的一隅。塔身青磚斑駁,仿佛每一塊磚上都寫滿了風雨的故事。正值午後,陽光打在塔身之上,塔影映在地上,搖曳中卻分外堅定。
塔內不能登,但我在塔邊遇到一位文化誌願者。他說:“地震震不倒,風雨磨不塌。你說它是建築嗎?不,是意誌。”
他說的是1966年邢台大地震,城市大半損毀,唯此塔不倒。它成了這座城市精神的一麵旗幟——不是高調的讚歌,而是靜默中的堅持。
我記下:
“邢台的塔,不爭天高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