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你得試試這個蘸料,蒜泥多一點才地道。”他把小碟推給我。
我們就這樣邊吃邊聊。他們說淄博曾有段時間冷清,“廠子關過,人也散過”,但就是這一兩年,大家又找回了希望。
“人能聚起來了,城就不怕。”一個女孩說。
我點頭,感受到這城市的脈搏,正在火中跳動。
我寫下:
“淄博的燒烤,
不是網紅打卡,
而是一座城市對生活不服輸的回答。”
四、陶琉之光:火中見形,土中藏心
第二天清晨,我拜訪了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。
展廳光影流轉,各式陶罐、琉璃瓶在燈下熠熠生輝。講解員介紹:“咱淄博的陶琉,從唐宋傳承至今,是用火與土講故事的技藝。”
我參觀了現場演示,一位匠人正在拉胚。火光映在他臉上,滿是汗水與專注。他說:“火不能急,急了就裂。土不能薄,薄了易斷。”
那一瞬,我忽然理解了這城市的性格:耐得住寂寞,熬得起高溫,沉得住氣。
我走近一隻半成品的青釉壺,發現壺底刻著一個小字:“念”。
我問:“這是啥意思?”
匠人笑:“是念舊,是念人,是念火。”
我寫下:
“淄博的瓷,
有溫度也有分寸,
燒成的,不止是器物,
更是一代人對土地的執念。”
五、走出高溫之城:留下一點赤誠
離開淄博的早晨,天微涼,我在車站買了一杯豆漿、一張燒餅,邊走邊吃。
站在候車廳望向遠處,炊煙升起,人來人往,這城市不像那些高樓城市那樣光鮮,卻有著火爐一樣的本質——直白、熱情、不躲閃。
火不是一切,但能照亮前行;炊煙不是浪漫,但能填飽人心。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頁上寫下:
“第253章,淄博,記。
火是這城的靈魂,
炊煙是這城的脈絡,
真性情,是最好的城市名片。”
下一站,是濰坊。
那是一座被風箏托舉的城市,我想知道,風起的時候,人的心會不會也隨之飛揚。
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:()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