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吳阿蒙。
列車在黑龍江東部的原野上奔馳,窗外是波瀾壯闊的鬆花江,遠處的林海與村落交相輝映。我來到了佳木斯,一座因江而興、因移民而多元的邊疆城市。
在這裡,我想要寫下的不隻是東北的廣袤與粗獷,更是時間與土地在人心中交織出的柔韌、包容與希望。佳木斯,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,她是千萬次遷徙與堅守的縮影,是無數普通人書寫的家國詩篇。
一、鬆花江畔:大江東去的滋養與滄桑
我的第一站,選擇在鬆花江邊。早春時節,江水還帶著些許薄冰,晨霧繚繞,水鳥低飛。江畔公園裡,晨練的老人,拉著二胡,吹著口琴,演奏著屬於這座城市的溫柔。
一位老船工邀請我登上他的渡船,江水在腳下湧動。他講述著自己和父親的故事:如何從山東闖關東,如何在這裡紮根成家。每一次泛舟江上,他都能想起年輕時撐篙逆流、日出而作的辛苦,但也正因江的恩賜,一家人從貧瘠到溫飽,再到如今安穩的日子。
他的手布滿老繭,捧起江水喝了一口,像是敬重土地,也敬重命運。“江水苦過,也甜過,”他說,“但我們總歸活下來了。”
我寫下:
“鬆花江水,不止滋養了土地,
更滋養了代代東北人的堅強和溫情。”
二、移民文化:南北交融的故事
佳木斯是一座移民城市。上世紀初,來自山東、河北、河南的闖關東移民,在這裡披荊斬棘,開墾荒原,修築村莊。後來,更多滿族、朝鮮族、俄羅斯族移民相繼而來,多元文化在這裡共生。
我拜訪了一個移民村落,見到了三代同堂的農家。老人用地道的膠東口音向我介紹全家人的故事,家裡牆上貼滿了早年闖關東的黑白照片。
在他們的老屋牆角,我看到一隻用來儲糧的陶罐,罐上刻著“1936年春”。那是他爺爺從山東背來的東西,他摸著罐身說:“這是咱的根。”
我參與他們的午餐,餃子、燉菜、玉米餅輪番上桌,席間大家談笑風生,講述著家族的奮鬥與遷徙的意義。
吃完飯後,小孫子拉著我的手,說要帶我去看村裡的老井,那口井已經用了一百年,井沿磨得光滑。我低頭喝了一口井水,清涼甘冽,仿佛也喝下了他們一家幾代人的命運與希望。
我寫下:
“這裡的炊煙,
是千萬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。”
三、廣袤黑土地上的希望
佳木斯地處三江平原腹地,這裡有中國最肥沃的黑土地。每年春天,成千上萬的農民投入播種,收獲季節的金色麥浪和玉米林如海洋一般。
我走進田間地頭,和農民一起體驗春播,了解他們用現代科技與古老經驗相結合的耕作方式。
一位農機手自豪地告訴我:“咱這塊黑土地,種子下去準有收,靠的是幾代人對土地的敬畏和熱愛。”
他帶我站在農機上,遙望一望無垠的土地:“這不是一塊地,這是我們一家的命。”他說話時望著遠方,眼神帶著莊嚴的情緒。
那天下午,我看著他們在地裡揮汗如雨,泥土翻起,陽光落下,滿眼都是人間最真實的希望。
一個小姑娘拿著一株剛出芽的小苗跑來對我說:“叔叔,你看,這是我種的白菜,它會長大像我一樣高!”
我笑了,那一刻,我感受到生命最樸素的喜悅。
我寫下:
“黑土地,是大地的饋贈,
也是勞動者最深的依靠和榮耀。”
四、現代工業與口岸經濟的崛起
佳木斯是黑龍江重要的口岸城市,與俄羅斯隔江相望。改革開放後,佳木斯大力發展工業和對俄貿易,成為區域經濟的新引擎。
我參觀了農機製造廠和國際貿易區,感受城市在轉型浪潮中的努力。年輕企業家向我講述他們與俄羅斯客戶合作的故事,也有不少俄羅斯遊客來這裡感受中國的熱情與煙火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