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吳阿蒙。
當列車緩緩駛出呼倫貝爾遼闊的草原,車窗外的世界逐漸變得豐富起來。興安嶺的餘脈在遠方蜿蜒起伏,廣袤的草原、片片林帶與密布的湖泊、河流交相輝映,織就成內蒙古大地上最柔韌也最堅韌的風景。此刻,我來到了興安盟,這片地理與人文交彙、曆史與現實交融的北疆沃土。
興安盟地處大興安嶺南麓,既有森林的沉靜,又有草原的遼闊,還有縱橫其間的河流與濕地。這裡自古是北方民族南來北往的重要通道,是蒙古族、達斡爾族、鄂溫克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園。我的旅程,在這裡將觸摸到更多有關生態、民族、遷徙、堅守與希望的故事。
一、森林邊界:從林海到草原的過渡
興安盟最先映入我眼簾的,是那條綠色的邊界。列車穿行在林海與草原之間,大片的落葉鬆、樟子鬆、白樺林延綿不絕,遠處草地起伏,牛羊點點。初春時節,林帶中仍有未融的殘雪,空氣裡有種介於寒冷與新生之間的清冽氣息。
我在烏蘭浩特下車,走進一片依山而建的小城。這裡既有林區人的堅毅,也有草原兒女的熱情。小城的街頭種滿了丁香和榆葉梅,廣場上立著成吉思汗的雕像,還有穿著民族服飾的老人悠然踱步。城市邊緣,林帶與草原相互纏繞,牛馬成群,宛如一幅生動的生態畫卷。
我寫下:
“森林的靜謐與草原的遼闊,
在這裡相擁成北疆獨有的詩行。”
二、草原春牧:新生與希望的律動
初到興安盟,我便被牧民們春日的忙碌所感染。春風吹過,草原上一片新綠,牛羊在牧人鞭聲中奔騰。當地的蒙古族牧民巴特爾一家,邀請我住進他們的蒙古包,親身體驗春牧的生活。
清晨,巴特爾騎馬帶我巡看牛羊。他驕傲地向我介紹自家最壯的頭馬,那是他父親留給他的驕傲。草原上,晨霧未散,羊群在陽光下泛著銀光,馬兒撒歡奔跑。我試著擠了一下牛奶,溫熱的奶香沁入心脾。午餐是熱騰騰的手把肉和自家熬製的奶茶,蒙古包裡回蕩著老人們的歌聲和孩子們的笑語。
夜晚,草原星空璀璨。巴特爾彈起馬頭琴,家人們唱起古老的民歌。我坐在篝火旁,傾聽著草原的風,感受著牧人們與自然共處的哲學。
我寫下:
“草原的春夜,有風、有星、有歌,
也有最純粹的希望。”
三、濕地與湖泊:生態的呼吸
興安盟不僅有草原和森林,更有豐富的濕地與湖泊資源。著名的烏蘭浩特濕地、科爾沁草原、紮賚特旗的查乾湖,都是這片土地的生態明珠。
我來到紮賚特旗的查乾湖畔。湖麵如鏡,候鳥在蘆葦間棲息,偶有野鴨振翅飛起。湖邊的漁民正在拉網,滿載而歸的漁船上傳來陣陣歡笑。湖區的達斡爾族漁民世代以捕魚為生,保留著“冬捕”的傳統——寒冬臘月,在冰麵上鑿孔,撒網捕魚,成為每年一度的盛會。
我在湖畔的民居裡與漁民共進午餐,品嘗著新鮮的烤魚和鹹菜。老人用達斡爾語向我講述他們對湖泊的敬畏,如何以魚祭湖、以歌謝天。孩子們則用稚嫩的手勢比畫著捕獲大魚的模樣。自然的饋贈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,也培養了他們對生態的尊重與珍惜。
我寫下:
“湖水倒映著人間煙火,
每一網魚、每一聲歌,
都是對自然最溫柔的回響。”
四、多民族融合:和諧與包容的故事
興安盟是多民族融合的典範。這裡生活著蒙古族、漢族、達斡爾族、鄂溫克族、滿族等二十多個民族。不同的語言、服飾、節日和飲食習慣,讓這片土地多姿多彩。
在烏蘭浩特,我參加了一場民族團結聯歡會。蒙古族青年騎馬射箭,達斡爾族姑娘跳起漁歌舞,鄂溫克族老人吹奏口弦琴。漢族大媽則包起水餃,熱情招待鄰裡。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和儀式,但他們都把興安盟當成共同的家園。市集上,大家用各自的語言交流、用微笑傳遞善意。
我與一個滿族小夥阿力相識,他熱情地帶我參觀滿族風情園,介紹他們的滿語、刺繡和八旗故事。阿力說:“我們都是興安盟人,無論來自哪裡,這裡都接納每一個人。”
我寫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