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吳阿蒙。
西寧的晨光剛剛灑滿湟水河畔,我已乘上前往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班車,沿著青藏公路一路向北。城市逐漸在車窗外遠去,群山愈發開闊,田野、牧場、村莊在祁連山的懷抱裡漸次展開。空氣變得愈加清新,帶著草原與雪水的氣息。海北,這片高原邊疆之地,是青海最具詩意的藏族州,是青海湖和祁連山之間最遼闊的牧野,是漢藏交融的生命長廊。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上鄭重落筆:
“第321章,海北藏族自治州。
祁連雪山,青海湖邊,
這是高原牧歌與多民族共生的廣闊邊界。”
一、祁連山下:雪域邊關的遼闊氣象
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南緣,是巍峨連綿的祁連山脈。清晨時分,遠山積雪晶瑩,陽光把山頂映得金黃。車行山路,腳下是成片的青稞田和油菜花海,牧場在雲影中舒展,偶有成群的犛牛、藏羊緩慢移動。
我下車後在門源縣的山坡上駐足。這裡地勢高遠,站在崗什卡雪峰腳下極目四望,天地相接處隻有白雪與草原。門源是著名的“高原花海”,每到夏日,油菜花海金浪翻滾,吸引著無數攝影師與旅人。山下村莊炊煙嫋嫋,藏、漢、回、蒙古等各族人民在這裡共同勞作,守護著大地的豐饒。
一位藏族牧民邀我進帳篷喝奶茶。他的家族世代放牧,冬春在低穀,夏秋登高原。帳篷裡掛著牛角、唐卡和哈達,酥油茶、青稞餅和風乾肉讓旅人感受到草原的溫度。牧民笑著說:“我們的生活簡單,但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這裡的牛羊、雪山、湖水,是最好的家業。”
我寫下:
“祁連山是高原的脊梁,
每一片雪,每一縷風,
都記載著草原人民的堅韌和豪情。”
二、青海湖畔:大地的明鏡與信仰
海北的西部,正是青海湖最美的北岸。湖水蔚藍如洗,天空高遠,湖畔碧草如茵。每年夏季,成群的水鳥歸來,湖畔油菜花競相開放。藏族、回族、蒙古族、漢族牧民趕著牛羊來湖邊放牧,孩子們在花海中追逐,老人們靜靜坐在湖邊轉經。
我走進剛察縣的一個湖邊村莊。這裡是藏族為主的聚居地。藏族婦女頭戴銀飾,身著豔麗藏袍,男人們趕著犛牛,孩子們手捧哈達,向湖水撒花祈福。湖邊的寺廟內,喇嘛們低聲誦經,信眾在轉經筒下繞行,祈願風調雨順、家人平安。
青海湖不僅是自然的奇跡,更是信仰的聖地。每年藏曆六月,青海湖畔舉行祭湖盛會,四方信眾趕來朝拜,湖水與經幡、歌聲、祈福聲共鳴,成為大地上最動人的儀式。湖麵波光瀲灩,遠山如黛,仿佛天地間隻剩下信仰與和諧。
我寫下:
“青海湖是高原的眼睛,
她包容萬物,見證萬千生命的輪回與堅守。”
三、多民族共生:牧歌與市井的和諧交響
海北是青海多民族融合的典範。門源、祁連、海晏、剛察等地,藏、漢、回、蒙古等民族世代共處。縣城的集市上,漢族的鍋盔、藏族的糌粑、回族的饊子、蒙古族的奶皮子、土族的花帽,各種手工藝品與小吃熱鬨非凡。
我在祁連縣的集市上逛蕩。市場裡叫賣聲、討價還價聲交織,攤主們用普通話、藏語、回族話、蒙古話彼此問候。牧民們從草原趕來售賣牛羊肉、酥油、蜂蜜、手工唐卡和銀飾,漢族農民擺著瓜果蔬菜,回族小販則推著糖果糕點。各族小孩一起玩耍,節慶時共舞鍋莊、安召、花兒。
市集的熱鬨讓人忘記高原的寒冷。夜晚來臨,藏族牧民在帳篷裡彈唱六弦琴,蒙古族騎手講述草原故事,漢族老人講山下的農耕傳說。人們用各自的方式,守護著多元而和諧的家園。
我寫下:
“海北,是民族的樂章,
每一種方言、每一曲歌謠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