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吳阿蒙。
達阪城的風還在耳畔低鳴,天山的雪線在晨曦中緩緩拉近。離開風口古鎮,我搭乘動車,穿越廣闊的天山北麓,進入新疆的心臟地帶。車窗外,戈壁、草原、鹽湖與高樓新城交錯閃現,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在青山綠水與荒原之間拔地而起。那,就是烏魯木齊。
烏魯木齊,意為“優美的牧場”,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,也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。這裡是天山北麓的明珠,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的中心節點,也是多民族聚居、文明交融、創新活力噴薄的西部都會。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上鄭重落筆:
“第331章,烏魯木齊。
天山雪域,萬族之城,
這是絲路綠洲與現代都市的心跳。”
一、天山北麓:雪山與都市的交響
烏魯木齊三麵環山,一麵向平原。天山山脈如屏風般橫亙在城市南部,博格達峰終年雪白,夏季在陽光下閃耀銀光。清晨,陽光從雪峰灑下,照亮高樓林立的市區。
我站在紅山公園的高處俯瞰整座城市,紅山塔巍然矗立,都市的天際線延展至遠方。市中心繁華街道車水馬龍,地鐵穿梭如龍,寫字樓、商場、住宅區次第排開。老城區的磚牆巷弄與新城區的摩登樓宇和諧交織,仿佛古今同框。
每當傍晚,雪山與城市共沐餘暉,遠處高聳的天山與近處高樓燈火交相輝映,讓人感歎大自然與人類智慧的壯美融合。
我寫下:
“天山是城市的背景,也是心靈的依托。
雪山守望下,都市的夢延展成新的絲路。”
二、民族交融:多元共生的煙火新疆
烏魯木齊是多民族的都會。維吾爾、漢、回、哈薩克、蒙古、錫伯、俄羅斯、塔塔爾、柯爾克孜等四十多個民族在這裡和諧共處。街頭巷尾,異彩紛呈的服飾、語言、風俗、飲食,把這裡裝點得斑斕多姿。
我走進國際大巴紮,仿佛進入一座“中亞之門”。巴紮裡拱券高聳,雕花門窗流光溢彩。攤位上地毯、珠寶、刀具、銅壺、乾果、葡萄酒、香料琳琅滿目。維吾爾商販高聲吆喝,哈薩克姑娘展示繡花,俄羅斯大媽推著甜點車,漢族大叔賣著烤包子和酸奶。
巴紮外的美食街煙火繚繞。烤羊肉串、抓飯、饢、拌麵、烤包子、拉條子、烤全羊、羊雜湯、杏皮茶香氣四溢。傍晚廣場上,麥西來普和鍋莊舞輪番上演,各族男女老少共同起舞,遊客與本地人一起感受絲路的熱烈與包容。
我寫下:
“烏魯木齊的市井,是多民族的樂章。
每一首歌、每一道菜、每一聲問候,
都見證著包容的力量。”
三、現代都市:高原上的創新與夢想
今日烏魯木齊,是新疆政治、經濟、科技、交通、文化中心,也是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。高鐵、高速路、航空港、國際陸港讓這裡成為連接中亞、西亞與內地的紐帶。
我參觀烏魯木齊高新區。科技園區樓宇現代,智能製造、雲計算、新能源、數字貿易等企業林立。年輕工程師和企業家談笑風生,許多大學畢業生和外地人才彙聚於此,追逐創新夢想。
大學城裡,天山大學、醫科大學、民族大學、農業大學各具風采。青年學子討論前沿科學,也熱議民族風情。咖啡館、圖書館、創客空間成為城市的靈感發生地。
夜晚,南湖廣場和友好商圈燈火璀璨。地鐵載著下班的人群穿梭於地底,街頭湧動著青春的氣息,霓虹燈下,各族青年暢談未來、共繪夢想。
我寫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