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吳阿蒙。
烏魯木齊的晨光裡,天山的雪頂依舊潔白閃耀。我從都市的喧囂中抽身,搭乘開往西北的小巴車,沿著寬闊平整的公路,一路向昌吉出發。昌吉回族自治州,天山北麓的一片沃土,是絲綢之路上的又一顆明珠,也是新疆農業、民族交融和生態文明的典範。
車窗外,城市漸行漸遠,農田、林帶、葡萄架和現代農業園區在晨曦中鋪展開來。天山的脊梁巍峨靜默,山腳下卻是一派生機勃勃的綠洲景象。昌吉,這座以水潤土、以田養人的綠野之城,正向我敞開懷抱。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上鄭重落筆:
“第332章,昌吉。
天山腳下,綠野人家,
這是多民族共耕共居的希望田園。”
一、天山綠野:農業夢與現代化
昌吉地處天山北麓,土地肥沃,灌溉便利。這裡自古便是絲綢之路要道,也是新疆糧倉、瓜果之鄉。近年來,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引入,昌吉成為中國西部最具代表性的現代農業基地。
我走進州郊的農業科技示範園。寬闊的大棚裡,自動滴灌管線蜿蜒,西紅柿、黃瓜、辣椒、葡萄等作物枝葉茂盛,果實累累。智能溫控係統讓蔬果一年四季不絕於市。農技師小馬自豪地說:“這裡的葡萄遠銷海內外,瓜果蔬菜也在國內各地餐桌上見到。”
昌吉的田野不僅是產糧基地,更是生態治理的試驗田。成片的防風林、果園和花海把田野分割得井井有條。灑水車在公路兩旁緩緩噴灑,農民們在田壟間忙碌,孩子們在樹下捉迷藏。天山融雪彙入河渠,滋潤著這片土地的每一寸綠意。
我寫下:
“昌吉,是天山下的糧倉,
每一粒麥子、每一串葡萄,
都藏著農人的心血與陽光的味道。”
二、民族共融:回族家園的煙火
昌吉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自治州之一,也是回族、漢族、哈薩克族、維吾爾族、錫伯族等多民族共居的家園。清真寺的宣禮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漢族廟宇、哈薩克氈房、維吾爾民居在街巷間錯落分布。每逢周五或重要節慶,街頭巷尾彌漫著饢、烤肉、抓飯、羊雜、奶茶的香氣。
我步入昌吉老城區的巴紮。商販們用流利的普通話、回族話、維語招呼著客人。攤位上葡萄乾、哈密瓜、棗、核桃、巴旦木、蜂蜜、玫瑰花茶琳琅滿目。清真小吃攤邊,老人們悠然地喝著奶茶,年輕人點著烤包子,孩子們圍著賣藝人看雜技。
廣場上,回族姑娘身著白色頭巾,男孩們穿著花帽,一群人正在跳舞慶祝婚禮。旁邊的哈薩克騎手在展示馬上技藝,漢族大媽們和維吾爾小夥熱情打招呼。民族團結讓這座城市格外溫暖有愛。
我寫下:
“昌吉的煙火,是民族的橋梁。
每一道美食、每一段歌舞,
都是心與心的相連。”
三、絲路新綠:現代園區與經濟活力
近年來,昌吉以現代農業、物流園區、工業製造、綠色能源等為支撐,成為新疆經濟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。工業園區高樓林立,新能源、農產品加工、輕紡、機械製造等產業蓬勃發展。昌吉國家高新區裡,科技企業和創新團隊正推動著邊疆城市的現代化進程。
我參觀昌吉現代物流園,貨車長龍停靠在貨場,各地貨物有序裝卸,鐵路、公路、航空多式聯運,高效聯結中國內地與中亞、歐洲。園區經理介紹:“昌吉物流中心輻射整個天山北麓,農產品、紡織品、建材都可以當天發往全國甚至中亞。”
城市新區寬闊的馬路兩旁,寫字樓、醫院、學校、商場次第拔地而起。夜晚燈火通明,咖啡館、書店、青年公寓和健身房裡充滿了活力和夢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