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吳阿蒙。
五家渠的清晨,天光如水。驅車離開兵團新城,沿著平坦的公路一路北上,視野漸漸開闊。天山的餘脈在地平線延展,丘陵、綠洲、草場交錯鋪展,仿佛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。路標上,一個名字漸漸明晰——吉木薩爾。這是天山北麓的哈薩克邊城,也是古絲綢之路北道的明珠。
吉木薩爾,古稱“古牧地”,意為“吉祥的泉水”。這裡不僅有豐饒的草原、遼闊的綠洲和泉眼,還有多民族共居的市井煙火與絲路遺韻。行走其間,我仿佛能聽見商隊駝鈴、牧民長調與風吹草低的絮語。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上鄭重落筆:
“第334章,吉木薩爾。
天山北麓,草原泉鄉,
這是遊牧與農耕、古道與現代的相遇。”
一、天山腳下:草原牧歌與綠洲豐饒
初入吉木薩爾,第一印象便是遼闊。道路兩旁的草地翠綠欲滴,成群的牛羊馬駒悠然吃草。遠處天山雪線清晰,雲影在山腳下緩緩流轉。這裡不僅是新疆重要的牧區,更是著名的“糧棉油菜果畜”生產基地。農田和牧場交錯,夏季更是生機勃發。
我來到哈薩克牧民阿依肯家。氈房坐落在草場邊,主人熱情地端出剛熬好的奶茶和自製黃油。孩子們在草地上追逐,遠處一群少年正練習馬上騎射。阿依肯講述著家族的遷徙曆史、草原上的節慶和冬季轉場的辛勞。
傍晚,牧民們圍坐篝火旁,彈唱冬不拉,哈薩克長調與草原風融為一體。牛羊歸圈,炊煙嫋嫋,星空下的生活充滿詩意。草原邊的胡楊和楊樹林帶,為牧民和牛羊遮擋風雪和烈日,也見證了這一方土地的生命力。
我寫下:
“草原,是大地的樂章,
牧歌與風聲交融,
每一聲長調都是家與遠方的呼喚。”
二、吉木薩爾泉:生命之水與曆史的脈絡
吉木薩爾地名中“薩爾”意為“泉水”。古往今來,這裡的眾多泉眼滋養了無數牧民、農人和絲路旅人。最著名的要數“吉木薩爾泉”,清澈甘冽,常年不竭。當地人說:“泉水在,家就在。”
我在泉邊遇到一位正在打水的哈薩克老太太。她邀請我品嘗井水,那冰涼的泉水帶著礦物的微鹹,入口後仿佛融進了草原的清新。泉邊的石碑上,刻著古代詩人、商隊和移民為泉水所寫的詩句和祈願。
古道沿泉而設,沿線有許多驛站、烽燧和石人遺跡。考古隊員向我展示出土的陶片、馬鐙、銅錢、胡服殘片。“這些遺物訴說著古絲路的繁盛,吉木薩爾正是古道綠洲中的驛站。”他說。
我寫下:
“泉水,是吉木薩爾的脈搏,
古道的每一次停駐,
都因這甘泉而有了溫度。”
三、絲路遺韻:古堡遺址與商旅駝鈴
吉木薩爾自古是絲綢之路北道的要衝。漢唐時,這裡有著名的“北亭都護府”,是中原政權與西域溝通的重要節點。境內分布著古代烽燧、堡壘、墓葬和佛教遺址。
我參觀了著名的北庭故城遺址。黃土殘垣、古道蜿蜒,草叢中裸露著磚瓦和夯土牆基。導遊講述著北庭都護、邊塞將士、僧侶西行的故事。風吹過廢墟,仿佛還能聽到胡馬長嘶、駝鈴叮當和邊塞詩人的吟唱。
在本地博物館,展櫃裡陳列著絲綢、錢幣、石雕、佛像、契丹文石碑等文物。講解員說:“吉木薩爾,是中原和西域、農耕與遊牧、宗教與商貿交彙的縮影。”
我寫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