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吳阿蒙。
五家渠,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轄的直轄市,是一座因兵團而生、因開拓而興的現代新城。這裡既有現代化工廠、綠意農田,也有壯闊的胡楊林帶和兵團精神代代傳承的紅色故事。與新疆其他城市不同,五家渠沒有深厚的古代遺跡,卻在短短數十年間,將一片戈壁荒原建設成一座宜居宜業的現代綠城。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上鄭重落筆:
“第333章,五家渠。
兵團新城,胡楊作證,
這裡,是開拓者與家園的合奏。”
一、兵團之城:戈壁上的綠色奇跡
五家渠的名字,源自曾經的五條引水渠,是水與人的傳奇。六十多年前,這裡還是荒無人煙的戈壁鹽堿地,天山雪水遠不可及,風沙肆虐,寸草難生。上世紀五十年代,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轉業官兵、知識青年、技術工人響應號召,揮鍬鑿渠、披荊斬棘,拉開了屯墾戍邊的大幕。
我在市區兵團紀念館參觀。館內陳列著第一批兵團戰士的舊軍裝、勞動工具、建渠圖紙、勞作相片和口述曆史錄音。講解員說:“五家渠是兵團人的家園,更是他們夢想的見證。”許多老人至今還記得開荒種田、修渠抗洪、植樹造林、冬夜巡邊的歲月。
紀念館外,大片胡楊林和防風林帶將城市與戈壁隔開,農田和果園如棋盤般鋪展。城市新區高樓林立,綠樹成蔭,整潔的街道上隨處可見“兵團精神”的雕塑、浮雕和標語。孩子們在林間嬉戲,老人們在健身器材上鍛煉,天山雪水流進水渠,滋養著這片本不屬於綠意的土地。
我寫下:
“兵團,是信仰的旗幟。
每一條水渠、每一片林帶,
都是理想與汗水交融的詩行。”
二、現代綠城:生態與產業並肩前行
五家渠以農墾起家,今日已是集現代農業、工業、生態於一體的宜居新城。市區內外,農田整齊,棉花、玉米、小麥、葡萄、甜瓜等作物繁盛。機械化耕作和智能化管理讓農業生產高效環保。農田間,白鷺掠過,蜜蜂穿梭,田園風光美如畫。
我在一個農場基地體驗采摘。溫室大棚裡葡萄藤蔓纏繞,西紅柿和辣椒紅彤彤地掛滿枝頭。農場主說:“我們用現代灌溉和土壤改良技術,連鹽堿地也能種出好東西。”收獲季節,瓜果蔬菜源源不斷運往烏魯木齊、昌吉、甚至全國各地。
城區的工業園區裡,輕工業、食品加工、新能源、紡織等產業蓬勃發展。綠色產業、循環經濟成為新風尚。智能工廠的機器人正在流水線上忙碌,新能源企業的風電、光伏發電塔在戈壁上延展成片。
市內公園眾多,湖泊、人工濕地、林帶、健身步道串聯成綠色生態網絡。春秋兩季候鳥南北遷徙,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美麗風景。
我寫下:
“綠色,是五家渠的底色。
生態與產業的協奏,
讓邊疆小城成為夢想的田園。”
三、兵團精神:奉獻、堅韌與包容
與其他城市不同,五家渠的精神氣質鮮明而純粹。這裡集聚了漢、回、哈薩克、維吾爾、蒙古等多民族,也融合了南北各地的語言與習慣。大家以“兵團人”為共同身份,講究奉獻、紀律、團結與拚搏。
我走進一個社區文化館。館內牆上掛滿了各地兵團知青與家屬的合影,櫥窗中陳列著“勞模”證章、老照片、家書、軍功章。社區書記是安徽移民的後代,他自豪地說:“我們這裡沒有故鄉,兵團就是我們的根。”
夜晚,社區小廣場上舉辦文藝演出。老人彈著二胡、青年舞起民族舞,孩子們用新疆話、普通話、陝西話、四川話朗誦兵團詩歌。許多家庭是跨民族、跨省份組合,飯桌上能吃到川菜、魯菜、回族手抓肉、哈薩克烤肉、維吾爾抓飯。
我寫下:
“兵團,是第二故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