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種口音都不是隔閡,
而是共同譜寫的一首邊疆協奏曲。”
在托裡,我再次體驗了一次真正的牧場生活。
我住進達吾列家的氈房。清晨五點,天邊微光乍現,帳篷外已傳來奶牛哞叫與鍋碗瓢盆碰撞的聲音。女主人塔妮婭正在煮奶茶,屋中彌漫著淡淡的奶香與酥油味。我起身走出帳篷,一眼望見蒼茫草原之上,太陽正緩緩升起,照亮成群結隊的羊群與遠處緩步前行的馬隊。
早餐後,達吾列教我放牧。他讓我騎著他的馬繞場巡邏,用呼聲引導羊群。我第一次感受到放牧不是浪漫,而是一種細膩與耐心並存的生活方式。草原上的時間慢得像雲,也輕得像風,卻實實在在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晚上,塔妮婭為我端上一碗奶皮子和自製熏馬腸,配著哈薩克麵餅。我在帳篷外看星星,聽達吾列吹起了牧歌,一切都靜謐得像一場夢。
我寫下:
“生活不在遠方,
而在眼前的一碗熱奶茶,
與草原上回蕩不息的低吟。”
托裡不再是純粹的牧區,它也在悄然轉型。
我走訪了新建的“邊貿集散中心”,那裡有一家家商鋪售賣絨毛、牛肉乾、皮帽、馬鞍等特色產品。政府鼓勵牧民參與旅遊開發與邊貿生意,讓老百姓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擁有現代的收入來源。
我見到一位從草原走出的年輕人——阿依古麗。她大學畢業後回到托裡,開了一家“草原記憶”文創店,專門售賣本地設計的毛氈、木雕與繡品。她說:“我們不想變成另一座快節奏的城市,但也不能隻是放羊。讓世界看到我們的生活,也是一種驕傲。”
我被她的眼神打動,那是對草原傳統的尊重,也是對未來的自信。我寫下:
“傳統不是被保護的標本,
它要在變化中找到新生命。
托裡,正在這條路上,緩緩行進。”
在托裡的最後一夜,我獨自站在小城西邊的崗樓上,眺望遠方。月光照耀下,草原依舊起伏,山脊仿佛披著銀裝。耳邊,是風的低吟,也是歲月的回響。
我知道,我即將離開這裡,前往下一站——裕民縣。那是一個更靠近邊界的地方,是草原與山地、邊防與遊牧再次交彙之地。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上鄭重寫下:
“第344章,托裡縣,記。
雪山牧歌、驛站遺夢、民族交融,
這是草原的低語,也是邊關的柔光。”
下一站,裕民縣。
我要繼續向西北前行,走進更多被風吹拂的村落,聽聽草原儘頭的故事,看一看天山腳下如何種下人類與自然共處的希望。
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:()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