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風,從圖爾伯德街角起身,吹過邊境崗哨,也吹進我心底未曾翻閱的章節。鐵門在邊境軍人的肩膀間緩緩打開,我邁過那道線,一步踏進阿富汗國土,腳掌落在紮蘭季的黃沙上,像落入一首低沉而綿長的地麵樂章。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的頁角寫下:“第473章,紮蘭季。”
這是我第一次真正踏進阿富汗。
很多人對這個國家有太多標簽——戰火、遺忘、邊境、危機。但在紮蘭季,我不想尋找宏大敘述中的那麵鏡子,我更想看見另一麵:一個屬於普通人、屬於活著、屬於微小卻真實的“生活的詩意”。
我沿著城東的黃土小道行走,迎麵駛來一輛刷著褪色藍漆的舊皮卡,車頂綁著幾把木椅與鐵盆,塵土揚起,車尾坐著幾個小孩,穿著泛白校服,卻滿臉笑意。
司機是個三十多歲的青年,他停下車,看我像看外星人:“你要去學校?”
“我更想知道,學校還在堅持教什麼?”我答。
他笑:“還教寫字,哪怕沒有筆;還教地理,哪怕很多地圖不再印我們。”
我坐上車鬥,跟隨他們抵達城外一座臨時搭建的磚瓦屋。屋頂破舊,四周全是沙牆,但中間豎著一塊黑板,一位女教師正帶著孩子們背誦詩句——是當地詩人寫給河流的禱詞:
“如果你曾在石頭中流淌,那麼你也能在沙裡開花。”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寫下:“風可以吹亂黑板,但吹不走這些孩子的眼神。那是紮蘭季最強硬的信仰。”
紮蘭季夾在沙丘與古渠之間,是尼姆魯茲省的省會,更像是一段驛道的喘息。
我徒步前往北城郊外的紮拉爾坎德渠。傳說它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,是此地至今賴以灌溉的生命脈絡。
渠水不湍急,卻意外地清澈,水麵上映出天光沙影。我看見幾位農人蹲在渠邊,徒手掏出淤泥。胡須花白的老人朝我揮手,喊道:“水,是沙漠的脈搏!”
他遞給我乾棗與一瓢渠水,說:“我們靠這渠種田,也靠它講祖先的故事。”
“搬走過嗎?”我問。
“搬走就斷了水的根。”他說。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寫下:“紮蘭季的根不在城牆,不在戰火之後的廢墟,而在這條舊渠,在風沙之間緩慢卻堅定地奔流著的記憶。”
中午,我步入紮蘭季的巴紮集市。
香料的味道從巷子深處飄來,藏紅花、炭火、驢皮與甜茶交錯於空氣中。人群中有來自赫拉特的布商,也有牽著駱駝的部族旅人。
我走入一個銅器與地圖混雜的小攤,攤主是個二十歲的少年,戴紅色頭巾,正擦拭一張泛黃絲綢地圖。圖上,一條古道從中國喀什出發,經紮蘭季通向大馬士革。
“你知道這是什麼路?”我問。
他搖頭:“我沒離開過紮蘭季。祖父說,我們的風曾吹過長城,也吹過兩河。”
我笑了:“你的風走得比你遠。”
他遞給我一張手繪小圖:“讓它繼續走。”
我寫下:“每一個擺攤的少年,都是某段曆史的繼承人。他們賣的不是貨,而是時間的碎片。”
從集市拐角,我被一個女孩悄悄帶入一間不起眼的小院。院牆半塌,牆後竟有一道地下台階。
“這是我們的圖書館。”她低聲說。
台階下,是一個改建的地窖,頂棚用塑料布封住灰塵。牆上釘著鐵釘,掛滿了影印本和破舊課本,還有用棉布裝訂的詩抄、地圖、繪本。一個中年男人坐在油燈前,正在抄寫一本講天文學的手抄本。
他說:“我們沒什麼藏書,但每一本都有人抄過。風可以吹毀建築,記憶不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