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點,列車終點的站台在薄霧中浮現。隨著鐵門緩緩開啟,一股帶著潮濕與山風氣息的空氣撲麵而來。我跨出車廂,第一眼便看見了桌山。它像一位披著雲霧鬥篷的沉思者,靜靜守望著這座城市。
我知道,這將不是一次尋常的到訪。它注定是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上,寫下的一段最光與影交織的篇章。
我在扉頁寫下標題:
“海角光焰與自由星歌。”
這裡是非洲的終點,卻也是世界的轉折處,是海洋與大陸,傷痛與希望交彙的港灣。
我搭上纜車登頂桌山,雲層如翻滾的海浪,自山腳而上,山頂卻意外明朗,如被時光圈護住的一方高地。
站在峭壁邊,俯瞰整座城市。我看到港口像一枚銀扣扣住海岸線,城鎮如散落珍珠,依偎在山脊與海之間。
講解員馬基斯站在我旁邊。他是開普馬來社群的後代,也是一位街頭詩人。
“這城市啊,被殖民者建在我們祖先的土地上。可每當風吹來,我們就知道,它依舊屬於我們。”他微笑,指著山下,“那是我們的歌,在風中。”
我閉上眼,風中仿佛真有古老吟唱,從遠古一直流傳到現在。
我寫道:“桌山,是天光為非洲保留的神壇,站在這裡,就能聽見大地最初的心跳。”
下山後,我來到布卡普區。那一瞬間,眼前如爆炸般鋪開斑斕:粉紅、翠綠、天藍、橘黃,一幢幢色彩鮮明的屋舍緊密並排,如同生活本身的跳躍脈搏。
走在石板街上,我的腳步仿佛踩在一首首沉默已久的詩句上。
在一家名叫“祖母的廚房”的餐館,我遇見了薩法雅老人。她煮的馬來香飯熱氣騰騰,味道裡混合了孜然、椰奶與數不清的流亡史。
她說:“以前這條街是寂靜的,因為害怕。但現在,我們用顏色回應世界。”
飯後,她領我登上屋頂,陽光灑在五彩的房屋上,仿佛每一道光線都在為過去療傷。
我寫下:“布卡普的色彩,是沉默者的呐喊,是曆經壓迫之後仍選擇美麗的勇氣。”
跨越城市南緣,我抵達好望角。那裡崖壁峭立,海浪咆哮,海風幾乎能將人吹離懸崖。我穩住身形,望向海與天的交界,心中一陣劇烈翻湧。
這裡,是航海者的儘頭,是夢想與現實交錯的撞角。
曆史係學生列斯與我同行。他說:“歐洲人稱它好望角,是因為他們以為穿過它就能找到黃金。但我們站在這裡,隻望見他們的影子。”
我問他:“那你呢,你望見什麼?”
他看著我:“我看到新的方向,不是逃離,而是回歸。”
我寫道:“好望角,是世界邊緣的燈塔,也是靈魂最深處的十字路口。”
乘船駛向羅本島,海麵寒冷寂靜。島影漸顯,像曆史從沉默中慢慢顯形。
布魯諾導遊迎接我們,他年過五旬,語氣平穩。他曾是島上政治犯之一。
曼德拉的牢房不大,卻震撼我心。鐵欄、木桌、破棉被,但空氣中仍殘留著一股堅定。
布魯諾指著牢房說:“他在這裡失去了自由,卻找到了整個民族的靈魂。”
我默默站在門外,聽著遠方海浪如潮如泣。
我寫下:“羅本島,是黑暗裡的一點光,是被鎖住的希望在回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