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的合縱行動還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合縱,因為僅有韓國和魏國的軍隊到位,其他各國尚未集結。不過,這四十萬大軍已駐紮函穀關,準備抵禦潛在威脅。李騰提前布防,確保即便函穀關失守,也不會直接威脅到鹹陽。麃公則率秦銳士前往函穀關,一是測試新裝備的騎兵戰力,二是協助防禦。
呂不韋領軍,蒙驁與王齕輔佐,他們是此次行動的核心決策者。待全員到齊,子楚命人倒酒,眾人舉杯共飲。子楚沉思片刻,言簡意賅地說:"局勢緊迫,每一刻都至關重要。"
"望諸位傾儘全力,局勢雖危急,卻對我秦國有利。五國聯軍尚未集結,他們早已對我秦心存畏懼。而我大秦兵精馬壯,多年養精蓄銳,自具與六國抗衡之力。尤其有諸位輔佐寡人共禦外敵,令寡人更加堅信必勝之心!"
"正如朝會所言,我秦國已成功抵禦三次合縱,再多一次又有何難?"
"待大軍凱旋之時,寡人定設宴款待諸位,共享歡樂,行賞。現下,寡人願以一杯薄酒,提前祝賀諸位此行順利,於函穀關外大敗周王與孫隱!大秦必勝!"
"大秦必勝!"
眾人齊聲高呼,隨即舉杯,將烈酒飲儘。
熱酒燃燒著胃腑,帶來溫暖與豪邁之情。
"該出發了。"呂不韋說道。
子楚點頭回應。
蒙驁對身邊子楚的隨從蒙毅囑咐了幾句,呂凝則上前關心呂不韋,這讓呂不韋稍感寬慰。
呂凝今日出城,固然有很大原因是為吳巨送行,但也有為父親送彆的意味。
呂不韋擔任秦國相邦之前是一名商人,常隨商隊穿梭於各國之間,這也是呂凝早已習慣父親遠行的原因之一。
然而這一次,呂凝其實內心十分擔憂父親。
畢竟這是呂不韋首次真正意義上的上戰場,而且還是以主將身份。
說到這,不得不提一下為何呂不韋會被任命為主將。
是因為他擅長統領軍隊嗎?
當然不是。
不可否認,這個時代許多人文武兼備,既能領軍作戰、攻城略地,又能治理國家、著書立說。
呂不韋雖有一定統兵能力,但比起威名赫赫、征戰多年的蒙驁、王齕等老將,還差得遠。
曆史上這次攻打東周也是由呂不韋指揮的。據吳巨推測,呂不韋之所以能擔任主將,原因很簡單。
儘管呂不韋成為秦國相邦已有近一年時間,在朝廷中位居第二,權勢和威望都很高,但仍有許多人不服氣。
成為合縱主將後,隻要取勝,便能立下不小的功勞,有了功績在身,朝中那些閒言碎語自然也會減少。
況且以呂不韋文信侯的爵位本該擁有封地,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落實。若東周被攻下,子楚會將洛陽賜予呂不韋作為封地。
……
告彆的儀式結束,便是啟程之時。
“該走了,保重,我會儘快回來。”吳巨對呂凝露出微笑。
“好。”呂凝的眼眶不禁濕潤了。
“你這反應是不是有點過頭了?我又不是要去打仗。”吳巨無奈地說,卻又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些可笑,剛表白完第二天就要離開。
“記得多去看看我的傻徒弟。”吳巨叮囑道。
呂凝點頭答應。
吳巨輕輕觸碰她的臉頰,突然想起什麼,從腰間拿出呂凝送給他的香囊,放到了胸前,靠近心臟的地方。
“出發!”呂不韋高聲喊道。
眾人翻身上馬。
吳巨向呂凝和子楚揮手,隨後輕喝一聲,胯下的白馬飛馳而去。
待眾人回過神來,馬隊已遠去,在官道上很快消失不見,隻留下滾滾塵土。
……
今天更新三章,合計六千字,加上接下來的內容總共七千字。
接下來的文字量較多,考慮到我是免費連載,所以不介意。
原本我想寫在作家的話裡,但字數限製五百,超出了)
……
首先要向大家道歉,說實話,最近斷更次數不少,積壓的章節也很多。
原因並非用創作瓶頸來搪塞,雖然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,比如後麵合縱的情節我現在還沒想好,但主要的原因是這本書的成績不太理想,讓我缺乏動力。
大家應該能夠理解這一點,但這並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。
不過,還是那句話,我保證絕不會太監,這是我對讀者的承諾,也是我作為一名網絡作家和輕微症患者最後的堅持。
……
另外還有一件事要說明。
當前劇情有個漏洞,是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。
公元前24年,即秦莊襄王元年,這一年發生了不少重要事件。
我不確定為何會犯這個錯誤,可能是查閱資料時斷斷續續,遺漏了某些細節。而且能找到的相關資料有限,也可能是一些資料記載的事件順序有誤,誤導了我。
實際上的曆史應是:呂不韋被任命為相邦,隨後攻打東周,蒙驁進攻韓國,設立三川郡,最後呂不韋受封文信侯,享有洛陽十萬戶的封地依據一些線索推測,文信侯的封號和洛陽封地可能是在攻東周之後授予的)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然而,在我的故事裡,曆史事件的順序有所調整:呂不韋先被封為相邦,接著封為文信侯,得到洛陽十萬戶的封地,然後蒙驁攻韓,設立三川郡,最後攻打東周。
簡單來說,書中曆史事件的順序存在偏差。
這並非大問題,即便讓我重新選擇,我還是可能把攻打東周放在當前時間點敘述,因為這是個非常適合作為全書開篇的重要事件。
那麼,為何我要特意提及此事?
首先,尊重曆史;其次,提醒讀者,小說不是真正的曆史,不宜過於較真,注意“過於”二字;再次,直麵自己的錯誤。而這一點尤為重要。
同時也在思考,在【小說中轉2群】裡,等這本小說結束或我有閒暇時,會發布一份較為詳儘的春秋戰國大事記,幫助大家厘清事實,也為對這段曆史感興趣但不太了解正史的讀者提供幫助)
接下來我會儘力呈現更精彩的劇情給大家,不過由於前麵提到的原因,關於合縱的情節還未理順,導致寫作有些卡殼,因此更新速度可能會慢一些。
ok,已經淩晨三點了,實在太困了,晚安。
第125章我好像弄明白了!
從鹹陽到函穀關,大約四百裡路程。大部分路段平坦,路況不錯。
如果沒有意外,駕馬兩天即可到達,若快馬加鞭日夜兼程,即便冒著人馬俱疲的風險,一天也能趕到。
不過,無論是呂不韋一行人還是吳巨顯然都不必如此拚命。
在鹹陽分彆後,眾人策馬疾馳,直到日落西山才停下,在半途的一個驛站歇腳,讓馬匹休憩並喂食草料。
晚飯後,大家在驛館簡單用餐,決定留宿一夜,次日再啟程。驛館的條件雖不及鹹陽舒適,但眾人對此並不在意。
……
吃完飯,吳巨走出門外,發現呂不韋獨自站在門前仰望明月,似有心事。從鹹陽到驛站的路上,他們一直快馬加鞭,隻聽見風聲呼嘯,彼此未曾交談,也沒有提及呂凝的事情。
這讓吳巨有些不安,畢竟呂不韋可是他未來的嶽父呢。話說回來,呂不韋在曆史上本就是個複雜人物,史官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。當時在岐山時,吳巨怎麼也沒想到這個人會成為自己的嶽父。
“呂相。”吳巨上前打招呼。
“哦,是吳巨啊。”呂不韋回過神來。
“今天的事真是讓我驚訝,大王說我因為一個瓷瓶就把女兒嫁了出去,估計過不了幾天又要被人指責商賈習氣難改。”呂不韋半開玩笑地說。
“哪有這麼誇張,婚姻大事怎能如此看待。”吳巨隨口回應。
“是啊。”
呂不韋長歎一聲。
“每次看到你和凝兒相處的樣子,總會想起她在岐山病重那段日子,時間過得真快啊,轉眼也就幾個月罷了。”呂不韋斜睨了吳巨一眼,像是在說你小子動作挺快。
“那時候為了能在您手下活命可不容易。”吳巨也想起那些艱難的日子。
“彆提這些了。”呂不韋揮揮手,“你和凝兒的感情是真的嗎?”
“當然!”
“具體是什麼時候的事?該不會真是昨天的事吧?”
“既是,又不是。”
“這話怎麼說?”
“感情這種東西,往往不知不覺就深陷其中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