毋庸置疑,明前茶取得了巨大成功。
隨後的雨前茶,吳巨便交由老夏和陳荼全權負責。
作為掌舵人,他不能事事親力親為,有些事交給下屬即可。
接下來的日子裡,吳巨頻繁出入城外。
隻為再見那位久未露麵的重要人物——李銘凱!
四月下旬,紡織廠廠長李銘凱向吳巨彙報,廠內所有紡織機均已改良完畢,水力驅動方案也初步成功,隨時可投入生產。
吳巨聽後欣喜萬分,立刻趕往吳家莊查看。
走進車間,一眼望去,一台台嶄新的紡紗機和織布機整齊排列,外觀較以往大有改進。
“試運行沒問題吧?”吳巨詢問。
“絕對沒問題!”李銘凱自信回答。
“叫幾個工人來,演示一下紡紗機和織布機。”吳巨吩咐。
“明白。”
李銘凱召集工人,開始操作機器進行展示。
經過一番努力,最終的結果與吳巨的預期完全一致:效率高、穩定性強,產品質量絲毫不遜色。
吳巨轉身看向那台巨大的水力驅動紡織機,它比常規型號大了一倍以上。由於紡紗或織布的產量大幅提升,依靠人力操作顯然十分吃力。好在紡織廠靠近渭河,於是決定在河邊開辟一間車間,將水車與紡織機連接起來,利用水流動力代替人工,這樣不僅能節省大量體力,還能顯著提高效率,預計比普通紡織機高出一至兩倍。
吳巨滿意地點點頭:“看來時機成熟了。”
“嗯。”李銘凱也點了點頭,內心充滿期待。這次任務是整合整個秦國的紡織行業,責任重大。
“你的任務很重要,加油乾,表現好我會給你加薪!”吳巨拍拍他的肩膀,激勵道。
“明白!”李銘凱堅定地回答。
吳巨在紡織廠停留了一段時間,一方麵是為了檢查生產狀況,另一方麵也聽取了李銘凱關於財務報表的彙報。目前,工廠的主要收入仍來自口罩生產,但產量已經大幅減少。這是正常的,因為疫情已基本結束,對口罩的需求也隨之下降。然而,許多人仍然保持外出戴口罩的習慣,並開發了許多新用途,例如有未婚女性用它來替代麵紗遮臉。
近期,吳巨還撰寫了一篇文章,作為醫界權威建議礦山和紡織廠等粉塵環境下的工作人員配備口罩,以預防肺部疾病。此外,醫生們也開始隨身攜帶幾副口罩備用。
這些新增的需求彌補了口罩市場缺口。單憑口罩一項業務,紡織廠就能保證盈利,但吳巨並不滿足於此。他對李銘凱說:“你可以試著聯係城裡的服裝店,他們是最主要的布料用戶,爭取拿下部分訂單,這不僅是起步,也能幫助我們擴大影響力。”
“明白了。”李銘凱點頭回應。
吳巨正打算離開,忽然想到什麼,停下腳步說道:"對了,紡織廠以後要正式掛個公司名號。"
"公司叫什麼名字?"
因為吳巨深受後世影響,創立了大秦食品公司、家具公司、建築公司等,所以"公司"這個詞及其含義早已廣為人知,甚至有些人模仿吳巨,也開始給自己起公司名號。
"就叫大秦紡織公司吧。"吳巨說道。
"也用大秦的名義嗎?"李銘凱試探性地問。這個名號並非隨便可以使用,聽說有人學吳巨這樣做,結果第二天就被官府調查了。
"當然,你還不知道吧,以後紡織廠的股份也會有大王一份,我們算半個國企。說不定你將來還要重新任職,回歸體製內。"吳巨笑著解釋。
李銘凱驚訝得嘴巴微張。
"大王要投資?像食品公司那樣嗎?"
吳巨點頭。
這類帶有壟斷性質、關乎國家根本的產業,吳巨都想帶著子楚一起參與。畢竟這樣大的事情,稍有不慎就可能動搖國本,還牽涉巨大利益,容易招致覬覦。換成是他,若有人這麼做,他也會感到不安。
讓子楚加入是最好的選擇,有了子楚這層關係,吳巨就能更安心地行事。他曾經把荀子的話"物禁大盛"當作忠告送給李斯,這句話也是對自己的提醒:凡事都要有所節製,做人不可太過張揚。
李銘凱聽後非常興奮,他對官職並不在意,原本隻是少府的一名衣丞,如今已是整個紡織廠的管理者,地位顯赫。不過,日後子楚也將成為他的上級,因此他是"兩人之下,萬人之上"。
吳巨沒有理會來回踱步的李銘凱,讓他獨自高興去吧。隨後,吳巨趕回鹹陽,向期待已久的大王彙報此事。
子楚長久以來對紡織廠頗感興趣,得知消息後立刻拍板:
注資!
當初談合作時因資金問題曾有過猶豫,但如今他的財力已十分雄厚。他當場決定出資一遷萬貫,占三成股份。
雙方達成協議,約定子楚為吳巨提供政策便利,減免關稅和賦稅,若官府有訂單,需優先處理並給予優惠。合約簽訂後,一遷萬貫從國庫撥出送至吳巨府上,加上吳巨自籌的一遷萬貫,總投資達兩遷萬貫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吳巨對這筆資金已有規劃:
首先用於紡織廠擴建,現有規模不足以覆蓋整個秦國市場,計劃在鹹陽城外進一步擴展,並選址於灞河、涇河等周邊水域建設分廠,以利用水力紡織機的優勢。
其次,將資金投入葛、麻、桑樹的種植及蠶的養殖。
僅憑兩遷萬貫的投資額,吳巨便能超越秦國大多數同行。
“順便提醒一下,作為股東,我可以幫你爭取一些訂單。”
子楚走到桌案旁,取出幾份官府文件遞給吳巨。吳巨查看後發現全是來自官府的采購單。第一份是關於三川郡官員製服的需求,由於三川郡新設,涉及大量新任官員製服製作,數量龐大。不過,高級官員如郡守、郡尉的官服由專門機構負責,使用高檔布料並飾以金線和紋樣,這部分業務不在吳巨的業務範圍內。
三川郡的官服原本由不同來源的布料製成,如今有了吳巨,所有訂單都交給他製作,實現自產自銷。
第二份是一封奏章,由麃公撰寫。
奏章中提及兩件事:
一是新增一批官服,預計不少於五萬件。儘管這類官服材質普通,但因數量龐大,仍可帶來上百萬貫的大單。
二是秦銳士部分騎兵將配備馬鎧,雖然鎧甲上的鐵片與吳巨無關,但他負責馬鎧內襯的紡織工作。
吳巨審閱了幾份文件,全是重要訂單。他承諾儘快完成,並與相關人員商議細節。
子楚滿意地說:“官服事宜交由祁農處理,馬鎧內襯則由麃公交涉。其餘按奏章作者分彆對接,談妥後呈報即可。”
吳巨領命後,分彆與祁農、麃公等人討論價格與材料。最終,官服訂單價值十七萬貫,馬鎧內襯五萬貫,其他約兩三萬貫,總計近兩百萬貫。
紡織機改良完成後,首筆收入就此到賬。工廠隨即全麵啟動,工人加班加點,車間每日繁忙。
與此同時,李銘凱與成衣店的合作進展順利。他提供的產品質量不變,數量更多,速度更快,令成衣店難以拒絕。加上吳巨的名聲加持,合作迅速敲定。短短數日,大秦紡織公司在鹹陽城占據了超過五成的市場份額。競爭對手隻能退居一旁。
吳巨這次沒有像從前經營糧油那樣親自打造銷售網絡,因為開服裝店比糧油店複雜得多。在大秦紡織公司布料進入市場後,布料價格必然下跌,但成衣價格短期內並未大幅降低,隻是早晚問題。
隨著原料價格下滑,成品價格下跌是市場規律。這次調整會相對溫和,不會驚擾同行與消費者。為了加速進程,吳巨投入三十萬貫,收購城內五家服裝店,以廠家直銷方式出售,價格低於同行,意在通過競爭迫使全行業降價。
這便是行業內卷。麵對吳巨低價策略,其他服裝店雖不滿卻無可奈何,畢竟他既是大供應商又是巨型企業。傳言子楚參與了這場紡織業變革,真假待考,即便沒有子楚,僅吳巨一人已足以令同行敬畏。
不久後,服裝價格開始下調,百姓歡欣鼓舞,紛紛定製新衣。儘管價格降低,銷量增加,收入變化不大甚至略增,同行索性跟進,吳巨定價多少,他們便跟隨,隻要不過分,任由他折騰。
至此,衣食住行中的“衣”已被吳巨解決。“可惜沒有棉花”,吳巨在小院感歎。若有棉花,定會引發行業巨變,讓他能徹底重塑紡織業格局,重現秦鹽上市時鹽商的恐慌。但如今,這些同行對他構不成威脅。自嫘祖養蠶織綢以來,這片土地上從未有過如此龐大的紡織企業。
吳巨正在研究一項新的技術,他設計了一台機器,並稱之為提花機。儘管他暫時無法找到棉花,但他找到了另一種方式來超越競爭對手。他繪製了圖紙,並將其交給李銘凱,請他找可靠的工匠製作。
吳巨解釋說,這台機器能應用到斜織機和水平織機上,這是一種漢代才有的先進技術。李銘凱聽後十分興奮,意識到這項發明將極大提升他們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。他承諾立即著手準備,並強調了保密的重要性。
看到李銘凱離去的背影,吳巨滿意地笑了。他知道,有了這樣的創新,大秦紡織公司將在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,對其他競爭對手而言,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衝擊。
相比之下,那些從事鹽業的商人則經曆了更大的起伏。而這些紡織行業的同行們,至少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,不像鹽商那樣麵臨劇烈的變化。
吳巨的生活並非全然如意,尤其令人頭疼的是,他絕不會放任那些鹽商繼續興風作浪。以往鹽商利用秦鹽冒充官鹽,在七國範圍內販賣的狀況,絕不可能在他這裡重現,畢竟吳巨絕不會輕易分享新式紡織機的技術。
即便贈送成品紗布或布匹給這些人,新式紡織品的質量與傳統產品並無二致,價格差異也不明顯,遠不及精鹽與粗鹽間的巨大差距。若布商把這些布匹銷往六國,不僅難以盈利,甚至可能虧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