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不行!這張照片我要好好保存。"呂凝堅決反對。
他們繼續整理照片。
"這張是在城門口拍的。"
"這張是在灞河邊。"
"這張是在摘星樓頂拍攝的,拍得真棒!"
"咦?這張怎麼會有父親的照片?"呂凝挑出一張,照片中的呂不韋正專注地看著《大秦日報》,眉頭微皺,似乎在沉思。
"我趁他沒注意時拍的。"吳巨笑著解釋。
四人圍繞這些照片閒聊,三女時不時發出輕柔的笑聲。
吳巨剛把照片衝洗出來,呂凝和其他姐妹就帶著照片四處炫耀,消息很快傳遍全城。
當然,這主要在年輕人之間流傳,老一輩的人看不到照片,即便聽說了也未必在意。
於是,呂不韋第一個登門:"怎麼沒把我拍得更帥氣些?"
吳巨答道:"下次一定補上!"
隨後,各家族的年輕人都陸續來訪,大多是出於好奇,關係親近的則厚著臉皮請求吳巨給他們拍照,吳巨自然應允,不過不是現在,而是在他能夠自行生產彩色膠片之後。
令吳巨意外的是,子楚竟然也來了。
“大王政務繁忙,可曾聽說此事?”吳巨驚訝地問。
子楚輕笑一聲:“霜商已經把照片給我看了,還能有機會嗎?我也想拍幾張。”
“當然有。我剩下的膠片不多了,等我解決製作問題,大家都能拍。大王若現在想拍也可以,但隻能先拍,洗印得等一整卷拍完,這樣我就沒膠片用了。”
吳巨解釋道。這幾一直忙於此事,仔細研究係統提供的《攝影相關技術大全》,收獲頗豐。書中的內容詳儘全麵,堪稱保姆級教程。如果一切順利,他預計下個月能完成成熟的黑白膠片製作,年底前完成彩色膠片,實現自由拍攝。
“那太好了!我不急,能拍就行。我隻是想留下幾張照片給世人瞻仰,也留個紀念。”子楚笑著說。
普通的繪畫即便再寫實也無法完全還原真人,子楚從開陽公主處看到照片的真實感後,也對拍照產生了濃厚興趣。
不僅他如此,見過照片的人都會心動。目前隻有年輕一代主動找上門,是因為他們親眼見過照片,而更多人還未見識過。
子楚並未多談這個話題,隨即轉向另一件事:“我來找你主要為了這件事——高粱成熟了,祁農已向我彙報,我正好順路來看看。”
吳巨點頭:“祁卿跟我提過此事,我們這就出發吧。”
子楚同意了。
隨後他們去呂府接了呂不韋,然後四人乘坐馬車前往治粟內史府接上祁農,一同趕往城外的吳家莊,高粱試驗田就在那裡。
馬車停在大路上,四人徒步進入農田。
“不知長勢如何,我好一陣沒來了。”祁農說道。
“隻要你沒搞砸,應該沒問題,搞砸了就是你的責任。”吳巨調侃道。
“這什麼話,我是正宗農家出身,怎麼可能失敗?”祁農反駁。
“這話可彆亂說……”
子楚與呂不韋聽著兩人鬥嘴,輕聲笑著。
他們終於抵達高粱田。高大的高粱直立著,綠葉與黃葉交雜,一眼望去滿眼皆是,像一把把紅掃帚似的穗頭低垂,在風中搖曳。
試驗田的負責人帶著一群農夫在田邊等候,見到子楚三人走近,連忙躬身行禮:“參見大王,祁卿、吳卿!”
子楚微微點頭,緩步走到田間,伸手摘下一株高粱,仔細查看果實後問:“這已經完全成熟了嗎?”
吳巨答道:“是的,高粱通常在八月中旬成熟,如今已到月末,再熟也熟不過去了。”
子楚點頭:“那麼,開始收割吧。寡人想了解這片田的畝產量。”
“遵命!”負責人立即吩咐,“快召集農夫,動作麻利些!”
“帶上鐮刀和剪刀!”吳巨提醒道。
負責人疑惑:“那個……剪刀是什麼?”
吳巨猛地拍了下腦袋。確實,剪刀起源於西漢,此時還未普及。他雖讓鐵匠打造了一些供自己使用,卻從未推廣,因為乾農活並不需要它。即便是住在吳家莊的農夫,也很少有人知道這種工具。
吳巨便讓他找一名農夫,持令牌去造紙廠和印刷廠借一百把剪刀來,這兩處地方最不缺這類工具。
不久,兩百名農夫手持鐮刀開始割斷高粱。
這時,農夫也帶回了剪刀。
子楚看著這些小巧實用的剪刀,不禁笑道:“這東西很實用,既能裁紙又能裁布,值得廣泛推廣,回頭給寡人準備一些。”
吳巨答應得很痛快。
此時,農夫們已將近兩畝高粱地收割完畢,雖然地不小,但召集的人手充足,僅需片刻就完成了任務。
吳巨召集所有農夫,分發剪刀,指導道:“注意看,大約一指節的位置,把高粱穗剪下來。”
高粱如今仍被視為無人問津的野草,隻有吳巨有過收割的經驗,所以他必須教導這些農夫。
農夫們點頭,各自拿起剪刀開始收割,片刻工夫便完成。隨後將高粱裝入筐中,竟有數十筐之多。
“快稱重量!”子楚急切地說道。
通常情況下,高粱需先從穗上脫粒,晾曬後再脫粒才算作糧食,如此才能得出畝產的真實數據。但子楚等不及,隻想先有個大致了解。
很快,稱重結果出來:共1400斤,兩畝地折合畝產700斤。
喜歡大秦:我的技能有點離譜請大家收藏:()大秦:我的技能有點離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