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)六月初四寅時三刻,長安玄武門的城樓在晨霧中若隱若現。城堞die)下的夾道裡,尉遲恭緊了緊手中的長槊,槊杆上的纏繩被汗水浸得發潮。不遠處的臨湖殿方向,傳來鑾鈴輕響——他知道,秦王李世民已按計埋伏在暗處,而太子李建成、齊王李元吉的馬隊,正踏著五更殘夜,朝著這場決定李唐命運的局中走來。
一、儲位暗戰:金鑾殿外的兄弟棋局
李淵起兵之初,李建成、李世民、李元吉三兄弟曾是鐵三角。大哥李建成以嫡長子身份留守太原,統籌後方;二弟李世民率玄甲軍東征西討,破薛舉、敗竇建德、降王世充,戰功赫赫;三弟李元吉則坐鎮並州,負責糧草轉運。《舊唐書》記載,李淵曾拍著李世民的肩膀說:「若得天下,汝當為太子。」但登基後,他還是遵循古製,立李建成為太子,封李世民為秦王、李元吉為齊王。
裂痕早在統一戰爭中便已顯現。李世民的天策府能自置官屬,麾下猛將如雲:尉遲恭、秦瓊、程咬金等悍將皆唯其馬首是瞻,房玄齡、杜如晦等謀士更是心腹。他在洛陽修建的弘義宮,規格堪比東宮,時人私下稱「秦王府勢壓太子」。李建成深感威脅,便聯合李元吉拉攏李淵後宮妃嬪。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曾當街暴打李世民的部下,還倒打一耙向李淵哭訴:「秦王左右欺人太甚,眼中哪有陛下!」李淵信以為真,將李世民召來痛斥,氣得他三天不肯上朝。
李元吉的手段比李建成更狠。《新唐書》記載,他曾私下勸李建成:「當為兄手刃之!」有次李淵駕臨齊王府,李元吉竟在寢殿埋伏殺手,準備趁李世民覲見時行刺,卻被李建成攔住:「此事非同小可,再從長計議。」但兩人並未收手,反而變本加厲——他們以犒軍為名,送李世民一壇「鴆酒」,致使他「心痛如絞,吐血數升」,幸好被李神通及時救回。李淵得知後隻淡淡說了句「秦王素不能飲,今後勿再強勸」,這種和稀泥的態度,讓李世民徹底寒了心。
二、兵機乍現:突厥入寇的權力陷阱
武德九年六月,突厥鬱射設率數萬騎兵叩關,直逼長安。李建成趁機向李淵進言,推薦李元吉掛帥出征,並要求調派秦王府的尉遲恭、秦瓊等將領隨行。這招「明升暗降」極為毒辣:既奪走李世民的兵權,又能在戰場上借突厥之手除掉心腹。李淵不察,竟下旨準奏。
消息傳到秦王府,幕僚們炸開了鍋。長孫無忌拽著房玄齡的袖子急道:「今兵權儘失,禍在旦夕,難道真要束手待斃?」房玄齡沉吟片刻,壓低聲音說:「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,今若不速斷,家國俱亡。」尉遲恭更是直接,按劍闖入書房:「秦王若再猶豫,末將便卸甲歸田,絕不陪死!」他頓了頓,又補了句:「如今秦府將士皆願為大王死戰,此乃天意,不可違!」
恰在此時,太史令傅奕密奏李淵:「太白見秦分,秦王當有天下。」這在古代是改朝換代的天象,李淵手持密折,召李世民入宮質問。李世民知道退無可退,突然跪地痛哭:「臣對兄弟無負,今他們欲殺臣,不過是為王世充、竇建德報仇!若臣枉死,魂歸地下,也恥見諸賊!」他趁機揭發李建成、李元吉與後宮私通之事,驚得李淵半晌說不出話,隻道:「明日早朝,你與太子、齊王當麵對質。」
三、宮變驟起:玄武門下的生死瞬間
六月初四醜時,李世民率長孫無忌、尉遲恭、侯君集等九人,提前埋伏在玄武門。這裡是進入太極宮的咽喉要道,守將常何本是李建成的心腹,卻早已被李世民以金帛收買。夜露打濕了甲胄,侯君集攥著刀柄的手微微發抖,長孫無忌低聲提醒:「事已至此,唯有死戰。」
卯時初刻,李建成與李元吉並轡而來。行至臨湖殿,李元吉忽然勒住韁繩:「大哥,今日氣氛不對,不如回府從長計議。」話音未落,李世民從樹後策馬殺出,高聲喊道:「太子、齊王何往?」李元吉驚惶之下,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,連拉三次弓弦都因手抖而脫靶。李世民卻穩穩搭箭,弦響箭出,正中李建成咽喉——《資治通鑒》記載,李建成「應弦墜馬,當場氣絕」。
李元吉撥馬便逃,躲入旁邊的樹林。李世民縱馬追趕,卻被樹枝掛落馬下。李元吉見狀撲回,奪過李世民的弓想將其勒死。千鈞一發之際,尉遲恭率騎兵趕到,厲聲怒喝。李元吉嚇得棄弓而逃,被尉遲恭一箭穿心。此時東宮將領馮立、薛萬徹率兩千精兵殺到,猛攻玄武門。張公謹力大如牛,獨自扳動門閂,將城門死死關上。尉遲恭提著兩顆首級登上城樓,高聲喊道:「太子、齊王謀逆伏誅,餘者不問!」東宮士兵見狀頓時潰散,薛萬徹帶少數人逃往終南山,馮立歎道:「今日總算報答太子知遇之恩」,隨後解散部眾,隱入民間。
此刻的李淵正在海池泛舟,忽見尉遲恭身披鎧甲、手持長槊闖到岸邊。他顫聲問道:「今日作亂者是誰?你來此何意?」尉遲恭躬身答道:「太子、齊王謀反,已被秦王誅滅。秦王恐驚擾陛下,特遣臣護駕。」李淵看著槊尖滴落的水珠,良久才對裴寂說:「看來,我以前真是誤解二郎了。」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四、乾坤已定:從秦王到太宗的權力轉身
政變次日,李世民跪在李淵麵前,抱著父親的膝蓋痛哭。李淵撫摸著他的後背,長歎道:「近日之事,我幾乎犯了『曾母投杼』的錯啊。」曾母因三次聽到兒子殺人的謠言,最終信以為真,棄杼而逃,比喻流言可畏)當天,李淵下旨:「自今往後,軍國大事悉由太子處決,然後奏聞。」
三天後,李淵冊立李世民為太子,並昭告天下:「凶黨既除,餘者不問,各安其位。」李世民隨即展現政治手腕:他派人安撫李建成舊部,薛萬徹、馮立等先後歸降;又赦免了李元吉的謀士魏徵,因其耿直敢言,任命為諫議大夫。最關鍵的一步,是他下令將李建成的五個兒子、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處死——《舊唐書》隱晦記載「以絕後患」,但司馬光在《資治通鑒》中直言:「建成、元吉之子,皆年少無罪,然太宗恐其日後為亂,不得不除。」
武德九年八月,李淵正式禪位。李世民登基當日,長安天降甘霖,百姓們奔走相告「新天子有仁德,上天使然」。他在即位詔書中寫道:「朕承天序,君臨萬邦,必當使民安物阜,共享太平。」此後開啟的貞觀之治,任用房玄齡、杜如晦為相,納魏徵為諫臣,輕徭薄賦,勵精圖治,將李唐王朝推向鼎盛。
玄武門之變的陰影,始終縈繞在李世民的帝王生涯中。晚年他多次要求查看《實錄》,試圖修改曆史記載,但終究無法抹去那場兄弟相殘的悲劇。不過正如後世評價:「若無玄武門之變,李唐或因儲位之爭而內亂,亦無貞觀之治。」那場發生在黎明前的宮變,雖然手段殘酷,卻意外地成為盛唐的序章——當李世民站在太極殿上接受百官朝賀時,或許會想起多年前征戰沙場的歲月,但他更清楚,從玄武門走出來的那一刻起,他的命運已與這個王朝緊緊捆綁,唯有開創盛世,才能告慰那些消逝在晨霧中的骨肉冤魂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