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潘州孤兒的逆襲:從嶺南閹兒到禁軍統領
武則天聖曆元年的嶺南潘州,一個名叫馮元一的少年被官兵抓獲,押解至長安。他本是當地俚族首領馮盎的曾孫,因父親參與謀反被抄家,年僅十歲便遭宮刑,成了宮中最低等的小宦官。誰也想不到,這個在掖庭宮掃廁所的孤兒,日後會成為權傾朝野的驃騎大將軍、內侍監,被唐玄宗李隆基親切稱為“阿翁”。
高力士的發跡,始於一場宮廷政變。神龍元年,他追隨當時還是臨淄王的李隆基,參與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的“唐隆政變”。《舊唐書·高力士傳》記載:“臨淄王引為知己,每事谘訪。及韋後之亂,力士有力焉。”他在政變中負責聯絡禁軍,傳遞消息,立下大功,從此成為李隆基的心腹。
李隆基即位後,高力士的權勢與日俱增。他被任命為右監門衛將軍,知內侍省事,掌管宮中大小事務。唐玄宗甚至下旨:“事無大小,皆先白力士,然後奏聞。”《新唐書·高力士傳》)意思是不管什麼事,都要先告訴高力士,然後再上奏。這在等級森嚴的唐代宮廷,是前所未有的恩寵。
二、金鑾殿上的尷尬:詩仙與權宦的邂逅
天寶元年的某個午後,金鑾殿上酒氣彌漫。李白斜倚在案幾旁,醉眼朦朧地看著眼前的高力士——這位權傾朝野的驃騎大將軍,此刻正跪在地上,小心翼翼地解開他沾滿酒漬的靴子。周圍的宮女宦官們屏住呼吸,連唐玄宗都饒有興致地看著這場麵,隻有楊貴妃低頭研墨,嘴角似笑非笑。
這便是野史中流傳甚廣的“高力士脫靴”典故。據《唐國史補》記載,李白被征召為翰林待詔後,“嘗大醉,使高力士脫靴,力士恥之,摘其詩以激楊貴妃,帝遂疏白”。事情的起因,是李白在撰寫《清平調》時,借著酒勁讓高力士伺候,沒想到這一鬨,竟埋下了他離開長安的伏筆。
高力士脫下靴子,一股酸臭味撲麵而來,他強忍著不適,將靴子放在一邊,又恭恭敬敬地呈上乾淨的襪子。李白卻不領情,光著腳踩在地毯上,繼續揮毫潑墨,仿佛剛才什麼也沒發生。高力士站起身,整理好衣袍,臉上依舊掛著諂媚的笑容,心裡卻已經記下了這筆賬。
三、貴妃麵前的讒言:一首詩引發的罷官
高力士對李白的怨恨,很快找到了宣泄的機會。李白曾作《清平調》三首讚美楊貴妃,其中一首寫道:“雲想衣裳花想容,春風拂檻露華濃。若非群玉山頭見,會向瑤台月下逢。”又有一句“借問漢宮誰得似,可憐飛燕倚新妝”,將楊貴妃比作漢代的趙飛燕。
高力士抓住這句大做文章。他在伺候楊貴妃時,故意裝作不經意地說:“貴妃娘娘,李白那首詩把您比作趙飛燕,可不是什麼好話啊。”楊貴妃不解:“趙飛燕乃漢代美人,何出此言?”高力士壓低聲音:“娘娘有所不知,趙飛燕雖美,卻心術不正,最後落得個自殺的下場。李白這是暗諷您呢!”《酉陽雜俎》)
楊貴妃一聽,頓時花容失色。她本就對李白的狂放有些不滿,經高力士這麼一挑撥,更是心生怨恨。從此,她常在唐玄宗麵前說李白的壞話,不是說他酗酒誤事,就是說他恃才傲物,不把皇室放在眼裡。
唐玄宗雖然欣賞李白的才華,卻也架不住枕邊風和心腹宦官的不斷進言。天寶三年,他終於下旨“賜金還山”,給了李白一筆錢,讓他離開長安。李白知道自己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,隻好收拾行裝,浪跡天涯。
四、忠奸難辨的權臣:玄宗身邊的“阿翁”
高力士的形象,在正史和野史中呈現出複雜的兩麵。一方麵,他確實權勢熏天,連太子李亨都稱他為“二兄”,公主駙馬們稱他為“阿翁”,文武百官更是爭相巴結。他的母親去世時,朝野上下爭相吊唁,送葬的隊伍從長安一直排到灞橋,堪稱奇觀《舊唐書·高力士傳》)。
但另一方麵,他對唐玄宗的忠誠也是有目共睹。安史之亂爆發後,唐玄宗逃往蜀地,行至馬嵬坡時,禁軍嘩變,要求處死楊貴妃。高力士深知形勢危急,為了保全唐玄宗,他親自勒死了楊貴妃,隨後又護送唐玄宗安全抵達成都。《資治通鑒》記載:“上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,縊殺之。輿屍置驛庭,召玄禮等入視之。”
唐玄宗晚年被軟禁在興慶宮,高力士始終不離不棄。有一次,唐玄宗登上長慶樓,百姓們見到他,紛紛叩拜山呼“萬歲”,這讓當時的皇帝唐肅宗李亨很不高興。高力士知道後,立刻勸諫唐玄宗:“陛下,如今人心已有所屬,陛下不宜再輕易露麵,以免引起誤會。”《新唐書·高力士傳》)
五、驃騎大將軍的日常生活:權宦的奢華與謹慎
高力士的日常生活,既奢華又謹慎。他在長安親仁裡建造了一座豪宅,其規模堪比王府,光是浴室裡的浴缸,就用西域進貢的暖玉雕琢而成,冬天洗澡時,玉缸會自動散發熱量。他還在宅中建造了一座“自雨亭”,利用水力驅動,讓水從屋頂流下,形成人工降雨,夏日裡涼爽宜人——這在沒有空調的古代,堪稱高科技《雲仙雜記》)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但他又非常謹慎,從不輕易接受官員的賄賂。有一次,嶺南節度使派使者給他送來一箱南海珍珠,他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,還附了一封信:“吾為天子耳目,當以清廉為本,珍珠雖貴,非吾所需。”《唐語林》)這種謹慎,或許是他能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。
他還非常重視文化教育,曾出資修建了長安城內最大的私人圖書館,收藏了大量經史子集,供文人學士查閱。他自己也勤奮好學,雖然出身宦官,卻能詩能文,《全唐詩》中還收錄了他的一首《感巫州薺菜》:“兩京作斤賣,五溪無人采。夷夏雖有殊,氣味都不改。”詩中以薺菜自比,表達了自己雖然身處異鄉,卻不改本性的情懷。
六、晚年終老的淒涼:從權宦到孤臣
寶應元年,唐玄宗和唐肅宗相繼去世,高力士得知消息後,麵朝長安方向放聲大哭,吐血而亡。《舊唐書·高力士傳》記載:“力士見上皇遺詔,號慟仆地,曰:‘大行升遐,力士當從死。’遂嘔血而卒。”他的忠誠,連當時的皇帝唐代宗李豫都為之感動,下旨將他陪葬在唐玄宗的泰陵旁邊。
高力士的墓在2004年被考古學家發現,出土了一方墓誌銘,上麵刻著“公姓高氏,諱力士,渤海蓚人也”。墓誌銘詳細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跡,其中特彆提到了他“事上四十餘年,未嘗有過”,對他的忠誠給予了高度評價。
七、曆史天平上的高力士:權宦還是忠臣?
高力士的一生,充滿了爭議。一方麵,他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權宦,曾權傾朝野,乾預朝政;另一方麵,他對唐玄宗的忠誠又確實感人,被後世稱為“千古賢宦之一”。
《舊唐書》評價他:“力士順上之旨,不極言進諫,蓋畏禍也,非純臣也。”《新唐書》則說:“力士實左右天子,貴妃受賞,力士功也。”而在民間傳說中,他的形象更加複雜,既有“脫靴”的屈辱,也有“縊殺貴妃”的狠辣,還有“陪葬泰陵”的忠誠。
或許,高力士的故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,是人性的複雜。他既是權力的追逐者,也是忠誠的守護者;既有弄權的一麵,也有善良的一麵。他的一生,就像一麵鏡子,映照出盛唐王朝的輝煌與衰落,也映照出人性的光明與黑暗。
當我們今天走進陝西蒲城的唐玄宗泰陵,在眾多陪葬墓中,高力士的墓顯得格外不起眼。但就是這個曾經權傾朝野的宦官,用一生的經曆,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權力、忠誠、背叛和救贖的故事。而“高力士脫靴”,也成為了盛唐文化中一個耐人尋味的符號。
從嶺南孤兒到驃騎大將軍,高力士的人生堪稱傳奇。他親曆了盛唐的輝煌,也見證了安史之亂的動蕩,最終以一個忠臣的身份,長眠在他侍奉了一生的皇帝身邊。他的故事,就像一杯陳年老酒,初嘗時覺得辛辣,回味時卻又能品出一絲甘甜——這,或許就是曆史的魅力所在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