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營州雜胡的發家路:從偷羊賊到平盧節度使
武則天長安三年的營州柳城,一個名叫安祿山的少年被綁在木樁上,即將被亂棍打死。他本是突厥混血兒,父親早亡,隨母改嫁突厥將軍安波注,遂冒姓安名祿山。此刻他因偷了部落首領的羊被抓,眼看棍棒就要落下,突然扯著嗓子大喊:“大夫不欲滅兩蕃耶?何為打殺祿山!”《舊唐書·安祿山傳》)意思是大人不想消滅契丹和奚族嗎?為何要打死我這個能打仗的人!
這話正巧被路過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聽見。他見安祿山雖然瘦小,眼神卻透著狠勁,便下令鬆綁:“你若能戴罪立功,便饒你不死。”從此安祿山跟著張守珪征戰,因熟悉胡地風俗,屢立戰功,很快從一名小兵升為偏將。張守珪見他肥胖,還常開玩笑叫他“祿兒”——誰也想不到,這個偷羊賊日後會成為攪動大唐風雲的叛將。
安祿山的發跡,靠的是一身鑽營的本事。他深知“朝中有人好做官”的道理,便用搶掠來的財寶賄賂往來的朝廷使者,讓他們在皇帝麵前為自己美言。《新唐書·安祿山傳》記載:“祿山百計諛媚,凡所過郡邑,皆厚賂使者,以求美譽。”這些使者回到長安,便爭相向唐玄宗彙報:“安祿山真是個奇才,打仗勇猛,對朝廷又忠心耿耿。”
二、楊貴妃麵前的“祿兒”:三百斤的胡旋舞男
天寶九年的華清宮,溫泉池的水汽氤氳。唐玄宗李隆基斜倚在玉榻上,看著池中一個龐大的身影笨拙地旋轉——那是身寬體胖的安祿山,正在為他和楊貴妃表演胡旋舞。隻見他腰圍十尺的身軀飛速轉動,裙帶翻飛,竟如陀螺般靈活,看得楊貴妃笑靨如花:“祿兒,你這肚子裡裝的是什麼呀?”
安祿山喘著粗氣,跪倒在楊貴妃麵前:“回稟娘娘,此中唯有對陛下和娘娘的赤膽忠心!”這話逗得唐玄宗哈哈大笑。更讓人跌破眼鏡的是,安祿山竟提出要認比自己小十六歲的楊貴妃為乾娘。《安祿山事跡》記載:“祿山請為貴妃養兒,貴妃喜,收為義子。”從此每次覲見,安祿山都先拜楊貴妃,再拜唐玄宗。唐玄宗問他為何,他回答:“臣是胡人,胡人先母而後父。”
認親之後,安祿山的待遇更是不同尋常。楊貴妃命人特製了一個巨大的錦繡繈褓,把安祿山像嬰兒一樣裹起來,讓宮女們用彩轎抬著在宮中遊行,號稱“洗三”新生兒出生三日的洗澡儀式)。唐玄宗得知後,不僅不生氣,還賞賜了大量金銀,稱這是“祿兒的洗三禮”《酉陽雜俎》)。這種荒唐的場景,在當時的長安宮廷竟成了一道“風景線”。
三、玄宗眼中的“忠臣”:肚子裡的“赤膽忠心”
安祿山的諂媚,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。他知道唐玄宗喜歡邊功,便多次襲擊契丹和奚族,雖然勝少敗多,卻總能把敗仗說成勝仗,還抓來俘虜向朝廷報功。唐玄宗被他蒙在鼓裡,不斷給他加官進爵,從平盧節度使一路升到範陽、平盧、河東三鎮節度使,掌握了北方邊境的大部分兵權。
為了顯示“忠心”,安祿山還主動請求擔任唐朝與突厥的“和親使”,實則是為了打探邊境軍情。他甚至在長安的親仁坊建造了一座“祿山第”,府邸的奢華程度堪比王府,唐玄宗還下旨:“祿山所請,一一準奏,不得有誤。”《資治通鑒》)這種寵信,在唐朝節度使中是絕無僅有的。
四、胡旋舞裡的野心:三百斤身軀的飛速旋轉
安祿山的肥胖是出了名的。《新唐書》記載他“腹垂過膝,重三百三十斤”,走路時需要兩個人攙扶,騎馬時要先把馬鞍固定好,不然會被壓垮。但就是這樣一個胖子,卻能跳胡旋舞,而且“旋轉疾如風”,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靈活性。
這胡旋舞本是西域傳來的舞蹈,以快速旋轉為特點。安祿山跳這個舞,表麵上是討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,實則是在展示自己的“活力”,讓唐玄宗覺得他雖然肥胖,卻依然健壯。《安祿山事跡》中提到,他每次跳舞時,眼睛總會不經意地掃視宮廷的布局,觀察禁軍的位置——這個細節,暗示了他早已暗藏野心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曾私下對人說:“父親每次跳舞,都在心裡計算宮殿的梁柱結構,說什麼‘此殿可容千人,若起兵時可作中軍帳’。”《開元天寶遺事》)這種說法雖然出自野史,卻與安祿山後來的行為相符——他確實在謀反前,派人繪製了長安宮殿的地圖。
五、範陽起兵的伏筆:皇帝賜的雙刃劍
唐玄宗對安祿山的寵信,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。他不僅賜給安祿山丹書鐵券免死金牌),還讓他的兒子娶了公主,女兒嫁入王室,結成了兒女親家。有一次,安祿山假裝生病,請求回家休養,唐玄宗竟下旨讓他在長安的府邸養病,還派最好的禦醫每天上門診治。
但安祿山的野心早已膨脹。他看到唐朝承平日久,軍備鬆弛,便暗中招兵買馬,積蓄力量。他從塞外招募了八千名驍勇善戰的胡人,組成“曳落河”意為“壯士”),作為自己的親兵。又派人到各地購買戰馬,囤積糧草,打造兵器。《資治通鑒》記載:“祿山潛蓄異誌,前後下書暴其罪,上不信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直到天寶十四年,安祿山以“清君側,誅楊國忠”為名,在範陽起兵造反。消息傳到長安,唐玄宗還以為是謠言,對身邊的人說:“祿兒不會造反,一定是有人陷害他。”《舊唐書·安祿山傳》)直到叛軍攻破洛陽,他才如夢初醒,可惜為時已晚。
六、遺臭萬年的叛將:從寵兒到逆賊的蛻變
安祿山的叛亂,給唐朝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。這場持續八年的“安史之亂”,使人口銳減,經濟崩潰,唐朝由盛轉衰。而安祿山本人,也在稱帝後不久,被兒子安慶緒殺死,屍體被草草埋在洛陽的一個亂葬崗。
《新唐書·安祿山傳》對他的評價是:“祿山、思明興夷奴,假天子恩幸,遂亂天下。”《舊唐書》則說他“性狡譎,多計畫,驍勇善鬥”。在民間傳說中,他的形象更加不堪,比如《西遊記》裡就把他寫成“豬精轉世”,因為他“腹大如豬,又善轉旋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安祿山雖然是叛將,卻對中國戲曲的發展有一定影響。據說京劇裡的“花臉”行當,就是源於安祿山的形象——他麵色赤紅,胡須濃密,性格暴躁,符合花臉的特征。而他跳的“胡旋舞”,也成為了中國舞蹈史上的一個重要類型。
七、曆史長河中的警示:諂媚背後的野心圖譜
安祿山的故事,是一個關於野心和背叛的經典案例。他用諂媚換取信任,用忠誠掩蓋野心,最終給整個國家帶來了災難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表象往往具有欺騙性,越是看似忠誠的人,越可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。
從偷羊賊到節度使,從“祿兒”到“大燕皇帝”,安祿山的人生軌跡堪稱傳奇,卻也充滿了罪惡。他的崛起,不僅是個人野心的膨脹,也是唐朝政治腐敗、皇權旁落的必然結果。正如《資治通鑒》所總結的:“上驕於佚樂而疏於政事,李林甫、楊國忠相繼用事,朝政日非,遂致祿山之亂。”
如今,當我們走進河北正定的開元寺,看到那尊著名的唐代須彌座,上麵雕刻的樂舞人物中,或許就有當年安祿山跳胡旋舞的身影。千百年過去,那場叛亂的硝煙早已散儘,但安祿山的故事,依然像一麵鏡子,映照出人性的貪婪與背叛,也警示著後世統治者:信任如同雙刃劍,若不加以警惕,終將傷及自身。
從營州雜胡到叛亂領袖,安祿山用一生的經曆,為我們繪製了一幅野心家的完整圖譜。他的故事,不僅是盛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,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深刻的教訓——諂媚之徒不可信,野心之輩需警惕。而那支曾經讓唐玄宗和楊貴妃歡笑的胡旋舞,最終也成為了大唐盛世的挽歌,在曆史的長河中,留下了一聲沉重的歎息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