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常山城裡的兩難:太守府的密談
天寶十四年的常山郡,秋風卷著沙塵拍打在城門上。太守顏杲卿gao),盯著案頭的文書,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檀木桌麵。文書是安祿山從範陽發來的軍令,命他征調郡中糧草,支援前線——可就在三日前,他收到了從長安快馬送來的密信,上麵隻有八個字:“祿山謀反,伺機討逆。”
顏杲卿,字昕,此時已六十歲。他本是博學之士,以文才入仕,卻在亂世中被安祿山任命為常山太守。《舊唐書·顏杲卿傳》記載他“性剛直,有吏乾”,但誰也不知這位文弱太守藏著怎樣的心思。他看著銅鏡裡自己斑白的須發,想起堂弟顏真卿正在平原郡厲兵秣馬,不由得握緊了拳頭。
“父親,平原郡的信使到了。”長子顏季明推門而入,手裡攥著一封蠟封的信件。顏杲卿連忙拆開,隻見信中寫道:“兄長勿憂,真卿已募得勇士萬餘,兄若能據常山為犄角,賊必首尾難顧。”顏季明在一旁低聲說:“父親,安祿山派來的副將高邈正在城中催糧,不如……”
顏杲卿猛地抬頭,眼中閃過一絲銳利:“季明,你可知此事吉凶難料?若事敗,我顏氏滿門將無噍類。”顏季明跪地叩首:“父親,國家有難,豈能苟活?當年祖父教導我們‘忠義傳家’,今日正是用命之時!”父子二人相視良久,窗外的風沙似乎都安靜了下來——一場決定常山命運的密謀,在太守府的密室中悄然展開。
二、智取叛將的妙計:酒桌上的刀光
顏杲卿的第一步,是除掉安祿山派來的監視者。副將高邈是安祿山的親信,手握部分兵權,必須先下手為強。顏杲卿心生一計,派人去請高邈赴宴,借口是“郡中得西域美酒,願與將軍共賞”。
高邈不知是計,欣然前往。席間,顏杲卿命人獻上西域胡旋舞,又不斷敬酒:“高將軍為安公前驅,真是勞苦功高。某雖不才,願為將軍分憂。”高邈喝得酩酊大醉,舌頭打結:“顏……顏太守客氣了,等安公……得了天下,少不了你的好處。”
就在此時,顏季明突然從屏風後衝出,手中短刀抵住高邈咽喉。高邈酒醒一半,驚叫道:“顏杲卿,你敢!”顏杲卿冷笑一聲:“我乃大唐臣子,豈容你這叛賊麾下走狗放肆!”說罷,命人將高邈捆綁起來,扔進了府中地窖《唐語林》)。
解決了高邈,顏杲卿立刻派次子顏泉明帶著密信前往太原,聯絡守將王承業。信中寫道:“杲卿不才,願以常山為餌,斷賊糧道,乞公發太原之兵,共討逆賊。”顏泉明快馬加鞭,穿過叛軍盤踞的州縣,終於將信送到王承業手中。
三、常山義兵的崛起:揭竿而起的郡守
天寶十四年十一月,顏杲卿在常山城頭豎起“討逆”大旗。他廣發檄文,痛斥安祿山謀反罪狀,寫道:“祿山本營州雜胡,蒙聖恩擢至三鎮節度使,竟敢包藏禍心,謀危社稷。凡我大唐臣子,當共誅之!”《顏氏家廟碑》)
常山百姓久受安祿山苛政之苦,見狀紛紛響應。顏杲卿開倉放糧,招募勇士,短短數日便聚集了萬餘人。他命顏季明統領精銳,加固城防,又派人破壞了安祿山南下的糧道橋梁。《新唐書·顏杲卿傳》記載:“杲卿起兵,斷祿山餉道,賊往來者皆為所獲。”
消息傳到安祿山耳中,他正在攻打洛陽,氣得摔碎了酒杯:“顏杲卿這個老匹夫,竟敢背我!”他立刻派兒子安慶緒率精銳騎兵進攻常山,又命部將史思明從河北包抄,務必奪回常山。
四、孤城死守的十三日:箭儘糧絕的悲壯
至德元年正月,安慶緒的大軍兵臨常山城下。顏杲卿登上城樓,見城外旌旗如林,叛軍騎兵來回奔馳,塵土遮天蔽日。他對身邊的顏季明說:“賊眾我寡,唯有死戰。你帶一隊人守東門,我守西門。”
戰鬥打響後,叛軍架起雲梯攻城。顏杲卿親自擂鼓助威,士兵們用滾石檑木擊退一波又一波進攻。但叛軍人數太多,常山城小,漸漸支撐不住。顏杲卿派人向太原王承業求援,卻遲遲不見回音——原來王承業扣下了求援信,想等顏杲卿戰敗後,再出兵“收複”常山,邀功請賞《資治通鑒》)。
堅守到第八日,城中箭已用儘,糧食也快吃完。顏杲卿下令拆毀城內房屋,用木料製作箭矢,又將府庫中的布匹分給士兵禦寒。第十三日夜裡,叛軍趁大雨突攻北城,守城士兵凍餓交加,城牆終於被攻破。
五、洛陽殿上的罵賊:忠義凜然的絕唱
顏杲卿與顏季明率殘兵巷戰,終因寡不敵眾被俘。安慶緒命人將他們押往洛陽,見安祿山。安祿山坐在大堂之上,見顏杲卿衣衫襤褸,卻昂首挺胸,不禁怒喝道:“顏杲卿,我擢你為太守,何負於你?為何謀反?”
顏杲卿破口大罵:“你本是營州牧羊胡奴,蒙聖主厚恩,官至三鎮節度使,何負於你?你竟敢謀反!我世為唐臣,守土有責,豈從你這叛賊!”《舊唐書·顏杲卿傳》)他越罵越怒,竟指著安祿山鼻子道:“你這豬狗不如的東西,他日必遭天譴,碎屍萬段!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安祿山氣得渾身發抖,命人割掉顏杲卿的舌頭:“看你還能罵否?”顏杲卿血流滿麵,卻用含糊的聲音繼續罵道:“我……罵賊……忠義……天地……可鑒……”安祿山再也忍不住,下令將顏杲卿、顏季明父子押赴刑場。
六、千古流芳的祭文:血淚寫成的忠魂
顏杲卿就義時,罵聲不絕,被安祿山下令肢解,時年六十五歲。他的兒子顏季明、侄子顏泉明等三十餘口,全部遇害。《新唐書》記載:“杲卿至洛陽,祿山怒曰:‘吾擢爾太守,何反?’杲卿曰:‘汝營州牧羊奴,竊荷恩寵,天子何負於汝而反?我世唐臣,守忠義,恨不斬汝以謝上,從爾反耶?’”
半年後,顏真卿收複常山,找到了顏季明的頭顱和顏杲卿的部分屍骨。他看著侄兒殘缺的頭顱,悲痛欲絕,揮淚寫下《祭侄文稿》:“惟爾挺生,夙標幼德。宗廟瑚璉,階庭蘭玉……賊臣不救,孤城圍逼。父陷子死,巢傾卵覆……”這篇被後世譽為“天下第二行書”的祭文,字裡行間滿是血淚《顏魯公文集》)。
杜甫聽聞顏杲卿事跡,也寫下《祭常山太守文》:“常山太守,忠烈冠世。罵賊而死,浩氣長存。”顏杲卿的忠義之舉,激勵了無數唐朝將領,後來張巡守睢陽、郭子儀收複長安,都受其精神感召。
七、曆史長河中的豐碑:從太守到神祀
顏杲卿死後,唐朝追封他為太子太保,諡號“忠節”。唐德宗時,又下令在常山修建“忠烈祠”,歲時祭祀。宋代時,顏杲卿被封為“常山公”,其廟祀遍及中原。《宋史·禮誌》記載:“顏杲卿祠在真定府,賜額‘忠烈’,春秋致祭。”
在民間傳說中,顏杲卿的故事被演繹得更加傳奇。《說唐全傳》裡說他死後化為雷神,每逢陰雨,便在常山上空顯靈,繼續罵賊。還有的說他的舌頭被割後,天帝感其忠義,賜他“金舌銀牙”,在陰間繼續審判叛賊《常山忠烈誌》)。
值得一提的是,顏杲卿的忠義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。明末抗清名將黃道周曾說:“常山太守,罵賊而死。其氣如日,其節如石。”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評價:“顏杲卿之死,非徒死也,固以激勵天下之人心,為光複計也。”
八、千年之後的仰望:忠義精神的現代回響
如今,走進河北正定的“顏杲卿祠”,可見殿內顏杲卿塑像怒目圓睜,手持笏板,仿佛仍在痛斥叛賊。祠堂牆上刻著《祭侄文稿》的全文,遊客駐足觀看,無不為之動容。
顏杲卿的故事,不僅是一個忠臣的絕唱,更是中華民族忠義精神的象征。他用生命證明:在國家危難之際,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,用熱血和生命扞衛民族的尊嚴。這種精神,穿越千年時空,至今仍在激勵著後人。
從常山太守到忠義豐碑,顏杲卿的一生,如同一支燃燒的火炬,照亮了安史之亂的黑暗歲月。他的罵賊絕響,不僅是對叛賊的怒斥,更是對忠義的宣言。而那篇血淚寫成的《祭侄文稿》,也像一座不朽的豐碑,永遠矗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中,見證著忠與奸、義與利的永恒較量。
當我們今天重讀這段曆史,仿佛還能聽到常山城頭的呐喊,看到洛陽刑場上的忠魂。顏杲卿用生命詮釋的忠義之道,如同常山的岩石般堅固,曆經千年風雨而不倒,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