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雍丘城頭的初戰:書生將兵的奇謀
至德二載的雍丘城,春雨連綿。張巡站在濕漉漉的城頭上,望著城外黑壓壓的叛軍陣列,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腰間佩劍。他本是進士出身,做過縣令,此刻卻成了數千唐軍的主心骨。對麵的叛軍將領令狐潮是他的同鄉,正派人送來書信:“張兄,天下事已可知,何必為垂死大唐賣命?”
張巡撕毀書信,對來使說:“回去告訴令狐潮,我張巡生為唐臣,死為唐鬼,豈容叛賊勸降!”《舊唐書·張巡傳》記載,此時雍丘被安祿山部將令狐潮圍困已數月,城中糧食將儘,箭矢告罄,而張巡卻屢屢用奇計破敵。最險的一次,他命士兵紮草人,穿上黑衣,趁夜吊下城頭,叛軍爭相射箭,一夜得箭數十萬支——這便是“草船借箭”的原型,後世羅貫中寫諸葛亮草船借箭其實是根據此事《唐語林》)。
令狐潮見勸降不成,便下令強攻。張巡在城上擂鼓助威,士兵們用滾石檑木擊退進攻。叛軍稍退,他卻突然打開城門,率精銳殺出,令狐潮猝不及防,大敗而逃。如此往複數十次,雍丘城始終屹立不倒,張巡的名字開始在叛軍心中留下陰影。
二、移守睢陽的抉擇:江淮門戶的生死劫
至德二載正月,張巡接到睢陽太守許遠的求援信。睢陽是江淮地區的門戶,若失守,叛軍將長驅直入,江南財賦之地危在旦夕。他與部將商議後,決定放棄雍丘,移師睢陽。臨行前,他對士兵說:“雍丘雖險,不如睢陽重要。我等此去,是為天下守江淮,非為一城死戰。”《資治通鑒》)
張巡抵達睢陽時,城中隻有許遠帶來的三千士兵,加上他的部下,總共不過七千人。而叛軍將領尹子奇率十三萬大軍已兵臨城下。許遠對張巡說:“我不擅戰,公智勇兼備,願以軍事相托。”從此,許遠負責後勤,張巡主持軍務,兩人配合默契,開始了長達十個月的死守。
三、城破前夕的苦鬥:樹皮茶紙的堅守
睢陽被圍數月,城中糧食早已耗儘。張巡下令殺馬充饑,馬吃完了,就捉麻雀、挖老鼠,後來連樹皮、茶紙都被煮著吃。《新唐書·張巡傳》記載:“被圍久,食儘,士卒饑,至羅雀掘鼠,煮鎧弩以食。”士兵們餓得站不穩,張巡卻始終穿戴整齊,巡視城頭,用忠義激勵士氣。
尹子奇見城中饑餓,便派人喊話:“張巡,你等食不果腹,何必苦撐?降我軍,皆封官賞爵。”張巡命人在城頭豎起大唐軍旗,對叛軍喊道:“我等受國厚恩,當以死報國,豈能效爾等做叛國賊!”《張中丞傳後敘》)
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七月。尹子奇親自擂鼓攻城,叛軍像螞蟻一樣爬滿城牆。張巡命人用削尖的木棍抵抗,又將自己的愛妾殺死,煮熟後分給士兵充饑。許遠見狀,也殺了家中仆役,供士兵果腹。城中百姓感其忠義,紛紛自願獻出子女,以充軍糧——這種極端行為雖駭人,卻是亂世中的無奈之舉《舊唐書·張巡傳》)。
四、巧射敵首的神技:蒿hao)矢識敵的傳奇
張巡深知擒賊先擒王的道理,一直想除掉尹子奇。但尹子奇每次攻城都躲在士兵後麵,難以辨認。張巡心生一計,命士兵用蒿草杆做箭,射向叛軍。中箭的叛軍發現是蒿矢,以為城中無箭,紛紛向尹子奇報告。張巡趁機辨認出尹子奇的位置,對部將南霽雲說:“給我射賊帥左眼!”
南霽雲是神射手,張弓搭箭,一箭正中尹子奇左眼。叛軍頓時大亂,尹子奇捂著眼睛敗退,數月不敢攻城。《資治通鑒》記載:“巡乃令軍中束蒿為矢,射之。賊得矢,謂巡矢儘,走告子奇,乃自輕騎出陣前。巡使霽雲射之,中其左目,幾獲之。”這一射,為睢陽爭取了寶貴的喘息時間。
五、糧道斷絕的絕望:賀蘭進明的見死不救
睢陽被圍期間,張巡多次派南霽雲突圍求援。南霽雲率三十騎衝出重圍,來到臨淮節度使賀蘭進明處。賀蘭進明嫉妒張巡的功勞,不願出兵,卻設宴款待南霽雲。南霽雲拍案而起:“睢陽將士食不果腹,霽雲何忍獨食!公坐擁強兵,見死不救,豈為人臣!”《張中丞傳後敘》)他拔出佩刀,砍斷手指,說:“霽雲既不能借兵,留一指為信,以示不虛此行!”
南霽雲又趕往彭城、魯郡,都沒有得到救援。返回睢陽時,他帶來少量糧食,卻看到城牆下叛軍正在焚燒攻城器械,知道城破在即。張巡撫摸著南霽雲的背說:“吾知救兵不至,然吾等當與城共存亡。”《舊唐書·張巡傳》)
六、城破殉國的悲壯:三十六將的忠魂
至德二載十月初九,睢陽城破。張巡、許遠、南霽雲等三十六將全部被俘。尹子奇問張巡:“聞公每戰眥裂齒碎,何也?”張巡怒視道:“吾欲氣吞逆賊,可惜力不足!”尹子奇命人撬開他的嘴,見牙齒果然隻剩下三四顆《新唐書·張巡傳》)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尹子奇又勸許遠投降,許遠冷笑道:“吾為唐臣,唯有死耳,何多言!”張巡對部下說:“男兒死耳,不可為不義屈!”三十六將同時赴死,無一投降。《資治通鑒》記載:“巡、遠、霽雲皆為賊所殺,時年四十九。”
七、身後榮辱的爭議:食人的道德困境
張巡死守睢陽的事跡傳開後,有人指責他吃人過甚,有違天道。唐代文人李翰為此作《張中丞傳》,辯解說:“巡以寡擊眾,以忠衛國,其功不可沒。至於食人,乃不得已而為之,非本願也。”《全唐文》)
韓愈在《張中丞傳後敘》中更力挺張巡:“守一城,扞天下,以千百就儘之卒,戰百萬日滋之師,蔽遮江淮,沮遏其勢,天下之不亡,其誰之功也!”他認為睢陽之戰阻止了叛軍南下,保全了江南,張巡的忠義遠超個人道德爭議。
八、千年祭祀的回響:雙廟香火的不滅精神
唐代宗即位後,追封張巡為揚州大都督,許遠為荊州大都督,在睢陽修建雙廟,歲時祭祀。宋代時,歐陽修路過睢陽雙廟,題詩道:“生前忠義已無倫,死後英魂更動人。欲識睢陽千古事,雙廟香火照蒼旻。”《歐陽文忠公集》)
如今的河南商丘古城,仍有張巡祠,殿內張巡像身著鎧甲,目光堅毅。每年農曆正月十五,當地百姓會舉行“張巡會”,抬著張巡神像巡遊,以紀念這位守城英雄。民間傳說張巡死後化為城隍,繼續守護睢陽,這一說法在《鑄鼎餘聞》等筆記中有記載。
九、曆史天平的稱量:軍事與道德的永恒命題
張巡死守睢陽的意義,在於戰略上的決定性作用。安史之亂中,睢陽堅守十個月,消耗了叛軍大量有生力量,確保了江淮財賦源源不斷運往關中,為唐軍收複長安、洛陽奠定了物質基礎。正如《舊唐書》所評:“巡之守睢陽,非特守一城也,守天下也。”
但他的食人行為,也成為曆史上的道德爭議點。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評價:“張巡之食人,君子所不恕,然其為功於天下,則不可掩也。”這種“功過相濟”的評價,反映了曆史人物的複雜性。
十、精神豐碑的樹立:忠義文化的現世價值
張巡的忠義精神,對後世影響深遠。南宋抗金名將嶽飛曾到睢陽雙廟祭拜,題字“精忠報國”,顯然受張巡感召。文天祥在《正氣歌》中寫道:“為張睢陽齒,為顏常山舌”,將張巡的牙齒與顏杲卿的舌頭並列為忠義象征。
如今,張巡祠內的碑刻仍清晰可見,其中一塊明代石碑寫道:“公之死,非徒死也,生天下也。”這句話道破了張巡死守的真諦——他用一城的犧牲,換來了天下的生機。
從雍丘到睢陽,張巡以書生之身,擔起了武將之責。他的死守,不僅是軍事上的奇跡,更是精神上的豐碑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