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寶遺音斷玉階,馬嵬塵土埋香釵。
長生殿裡盟猶在,空對梨花月滿街。
列位看官!上回書說到安祿山漁陽起兵,攪得大唐天翻地覆,玄宗皇帝倉皇西逃,在馬嵬坡上演了一場紅顏殞命的悲劇。今日便要細說這李唐天子與楊妃玉環的愛恨情仇,道一段流傳千古的《長恨歌》。這故事裡有盛唐的繁華如夢,有帝王的癡心錯付,更有那江山美人難以兩全的千古遺恨。且聽我從天寶年間說起——
且說唐玄宗李隆基,早年勵精圖治,開創開元盛世,真個是文治武功冠絕一時。可到了天寶年間,這位風流天子漸漸倦怠朝政,一門心思沉溺享樂。後宮佳麗三千,卻偏偏對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一見傾心。這楊玉環本是弘農楊氏女,生得如何模樣?且看她:
雲鬢堆鴉,粉麵含春。眉如遠山含黛,目似秋水橫波。櫻唇不點而朱,檀口輕開似燕語。腰肢嫋娜,勝似楊柳扶風;體態豐腴,恍若牡丹帶露。行走時環佩叮當,恰似環佩鳴玉;談笑處風華絕代,直教百花失色。更兼善歌舞,通音律,一曲《風華羽衣》舞罷,直讓滿朝文武目瞪口呆,玄宗皇帝更是魂不守舍。
玄宗皇帝為得此佳人,先是下旨讓楊玉環出家為尼,號“太真”,再暗中接入宮中,不久便冊封為貴妃。自此之後,“春宵苦短日高起,從此君王不早朝”。每日裡與貴妃在長生殿裡焚香許願,在沉香亭畔賞玩牡丹,又命樂師李龜年譜曲,貴妃親自舞那《霓裳羽衣曲》,真個是“緩歌慢舞凝絲竹,儘日君王看不足”。
貴妃得寵,楊家也跟著雞犬升天。大姐被封為韓國夫人,三姐封為虢國夫人,八姐封為秦國夫人,皆可自由出入宮禁。尤其是貴妃的兄長楊國忠,本是個嗜賭如命的無賴,卻因此平步青雲,做到了宰相之位。這楊國忠憑借妹妹的恩寵,在朝中結黨營私,賣官鬻爵,把個開元盛世的底子折騰得夠嗆。當時民間流傳著歌謠:“生男勿喜女勿悲,君今看女作門楣。”說的便是楊家勢大,連生男育女的觀念都變了。
玄宗皇帝對貴妃的寵愛到了何等地步?貴妃喜食嶺南荔枝,玄宗便下令修建“荔枝道”,派快馬從嶺南日夜兼程運送,道是“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”。那荔枝從摘下到送入長安,不過三日,色香味俱全,卻不知累死了多少匹駿馬,耗費了多少民脂民膏。
列位,這玄宗皇帝與貴妃的恩愛,真個是羨煞旁人。那年七月初七,牛郎織女相會之日,玄宗與貴妃在長生殿中,仰望星空,焚香盟誓:“在天願作比翼鳥,在地願為連理枝。”兩人相擁而泣,隻道此情此景,當永世不忘。卻不想,這海誓山盟,最終竟成了長恨悲歌的注腳。
正當玄宗與貴妃沉醉在溫柔鄉裡時,邊鎮的危機早已暗流湧動。平盧、範陽、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,本是個胡人,因善諂媚而得玄宗寵信,甚至認了貴妃做乾娘。這安祿山生得肥胖,卻能跳胡旋舞,每次入宮,都逗得玄宗與貴妃哈哈大笑。誰能想到,這看似憨直的胖子,心中卻藏著狼子野心。
安祿山見朝政腐敗,玄宗年邁,便暗中招兵買馬,囤積糧草。他手下有十五萬精兵,皆是身經百戰的邊兵,戰鬥力極強。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)十一月,安祿山以“討伐楊國忠”為名,在漁陽起兵反唐。一時間,“漁陽鼙鼓動地來,驚破《霓裳羽衣曲》”。
叛軍一路勢如破竹,河北州縣望風而降。消息傳到長安,玄宗起初還以為是謠言,待探馬接連報來,才驚覺大禍臨頭。朝堂之上,百官驚慌失措,唯有楊國忠大言不慚地說:“陛下勿憂,安祿山不出十日,必為部下所殺!”玄宗將信將疑,急命封常清、高仙芝率軍平叛,卻因準備不足而接連敗北。
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)六月,安祿山叛軍攻克潼關,長安失去屏障,危在旦夕。玄宗皇帝再也坐不住了,在一個黎明,帶著貴妃、楊國忠等少數皇親國戚,在禁軍將領陳玄禮的護衛下,悄悄逃離長安。隨行的還有太子李亨、公主、妃嬪等數千人,倉惶西逃,直奔四川而去。
隊伍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),已是人困馬乏。禁軍將士連日奔波,又聽聞長安陷落,心中怨恨不已,皆道是楊國忠誤國,才導致今日之禍。禁軍首領陳玄禮素來忠直,見將士們群情激憤,知道若不有所行動,恐生嘩變。
恰在此時,有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的馬,向他訴說饑餓。將士們見狀,大喊:“楊國忠與吐蕃勾結謀反!”隨即萬箭齊發,楊國忠中箭落馬,被將士們亂刀砍死,割下首級示眾。接著,將士們又包圍了玄宗的行宮,要求處死楊貴妃,道是“賊本尚在!”
玄宗聞訊,大驚失色,走出宮門,對將士們好言安撫,命他們散去。但將士們怒目而視,不肯離去,陳玄禮進言道:“國忠謀反,貴妃不宜供奉,願陛下割恩正法。”玄宗沉吟良久,歎道:“貴妃深居宮中,何知國忠反謀?”高力士在一旁勸道:“陛下,將士已殺國忠,而貴妃猶在左右,他們豈能心安?望陛下三思,將士安則陛下安啊!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玄宗望著宮內,想到與貴妃的恩愛歲月,不禁老淚縱橫。但此時刀架在脖子上,容不得他猶豫。他轉過身,對高力士說:“就依將士們吧……”說罷,踉蹌著走進內室,癱倒在榻上。
高力士含淚走進貴妃的房間,隻見貴妃已是淚流滿麵,顫聲問道:“陛下如何處置妾身?”高力士哽咽道:“貴妃娘娘,事已至此,望娘娘保重……”說罷,奉上三尺白綾。貴妃望著窗外,遙想當年長生殿的盟誓,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,不禁悲從中來,泣不成聲。她對著皇宮的方向拜了三拜,然後走進佛堂,自縊於梨樹下,時年三十八歲。
貴妃死後,將士們才解圍散去。玄宗命人將貴妃草草安葬,然後繼續西行。一路之上,玄宗觸景生情,見月傷心,聞鈴腸斷。行至斜穀口,恰逢霖雨連綿,棧道上的鈴聲與雨聲交織,玄宗想起貴妃,遂作《雨霖鈴》曲,以寄哀思。
後來,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)即位,是為唐肅宗,尊玄宗為太上皇。至德二載公元757年),郭子儀率軍收複長安,玄宗才得以返回京城。回到長安後,玄宗住在興慶宮,每日裡對著貴妃的畫像唉聲歎氣,茶飯不思。他命人將貴妃的墳墓遷回長安,開棺一看,卻見肌膚已腐,唯有胸前的香囊尚在。玄宗捧著香囊,淚如雨下,命畫工將貴妃的容貌畫在殿壁上,每日對畫傾訴。
就這樣過了幾年,玄宗對貴妃的思念有增無減。他聽說有個叫楊通幽的方士,能上天入地,尋找魂魄,便命他去尋訪貴妃的蹤跡。這楊通幽先是上了九天,遍尋月宮不見;又下了黃泉,查遍地府也無。最後,他想起海外有仙山,便駕著祥雲,四處尋覓,終於在東海之上,找到了一座名為“蓬萊”的仙山。
仙山之上,有一座“玉妃太真院”,院內有一仙子,正是楊貴妃的魂魄。她聽說玄宗派來使者,急忙整理仙裝,走出殿來。但見她:
頭戴紫金鳳冠,身披雲霞羽衣。麵如秋水映明月,目似春山含曉煙。雖無人間富貴妝,卻有天上神仙態。
貴妃見到玄宗的畫像和信物,淚如雨下,問道:“陛下可還安康?”又取出金釵一股,鈿盒一半,讓使者帶回,道:“為我謝陛下,願世世為夫婦。”說罷,又想起長生殿的誓言,遂吟道:“在天願作比翼鳥,在地願為連理枝。”
使者回到長安,將信物和貴妃的話告訴玄宗。玄宗聽後,更是悲痛欲絕,從此一病不起。寶應元年公元762年),玄宗在孤獨與思念中駕崩,享年七十八歲。
列位,這李楊的悲劇,感動了無數後人。到了中唐時期,大詩人白居易有感於此,遂作《長恨歌》,將這段愛情悲劇寫得蕩氣回腸。詩中既有“天生麗質難自棄,一朝選在君王側”的盛唐氣象,也有“六軍不發無奈何,宛轉蛾眉馬前死”的淒慘場景,更有“天長地久有時儘,此恨綿綿無絕期”的千古遺憾。
白居易寫這首詩時,距離安史之亂已過去五十多年,但人們對這段曆史的感慨卻從未停止。有人說,這是紅顏禍水的例證;有人說,這是帝王愛情的悲歌;還有人說,這是盛唐由盛轉衰的縮影。其實,楊貴妃不過是個被命運捉弄的女子,她的美貌既是福,也是禍。而玄宗皇帝,前半生是勵精圖治的明君,後半生卻成了耽於享樂的昏君,最終落得個國破家亡、愛人慘死的下場,怎不令人唏噓?
這《長恨歌》一傳出來,便風靡天下,人人爭相傳誦。後來,陳鴻又作《長恨歌傳》,將故事詳細記載下來,使得這段悲劇更加深入人心。直到今天,人們來到馬嵬坡,來到華清宮,依然能感受到那段曆史的餘溫,聽到那首悲歌的回響。
列位看官,這正是:
開元盛世轉頭空,天寶繁華一夢中。
唯有長生殿裡月,至今猶照馬嵬風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