狹斜巷裡起風波,公子癡纏墜網羅。
幸得佳人重義烈,枯木逢春再巍峨。
列位看官!今番要說一段中唐年間的風月奇談,非是尋常煙花薄幸之事,恰是那名妓李娃仗義救落難公子,終成眷屬的千古佳話。這故事出自白行簡先生筆下的《李娃傳》,道儘了秦樓楚館中亦有俠骨柔腸,膏粱子弟能經淬火重生。且看那滎陽公子如何從錦衣玉食墮入泥塵,又如何得遇紅顏知己,重振家門——
話說唐玄宗天寶年間,長安城裡最是繁華。那朱雀大街上車水馬龍,東西兩市商賈雲集,更有那平康坊內,秦樓楚館鱗次櫛比,笙歌徹夜不絕。時有鄭州滎陽一書生,姓鄭名元和,年方二十,生得是:
麵如冠玉襯烏發,目若朗星映粉牆。鼻梁高挺如懸膽,唇色殷紅似塗朱。身形挺拔勝修竹,舉止文雅若芝蘭。正是弱冠年華,滿腹經綸,更兼家資富饒,乃是滎陽鄭氏的嫡派子孫。
這鄭元和奉父命赴長安應試,臨行前父親鄭北海再三叮囑:“我兒此去,當以功名為重,莫要留戀風塵。若得高中,方不負十年寒窗。”鄭元和連連應諾,帶了行囊仆從,一路風塵來到長安。
初到京城,鄭元和隻覺眼界大開,白日裡在西市書肆購書,晚間便在客棧溫書。一日,他路過平康坊,忽聞一陣琵琶聲,如珠落玉盤,清越動聽。循聲望去,見一家宅院門前柳影婆娑,朱門半掩,門楣上懸一匾額,書“鳴珂曲”三字。正觀望間,忽見門內走出一女子,生得:
雲鬢梳成墜馬髻,不戴金釵自風流。杏眼含波藏春意,桃腮帶暈露嬌羞。身著石榴紅裙,腰係翡翠宮絛。蓮步輕移,環佩叮當,直如九天仙子臨凡界,月裡嫦娥下廣寒。
這女子正是長安名妓李娃。她見鄭元和呆立門前,撲哧一笑,秋波流轉間,鄭元和隻覺魂飛天外,不由自主地上前作揖:“小生鄭元和,偶過貴地,為娘子仙音所引,冒昧打擾,望乞恕罪。”
李娃斂衽還禮,聲音溫婉:“原來是鄭公子。此處非談話之所,若不嫌棄,可入內一敘。”鄭元和喜出望外,連忙跟進。院內更是雅致,假山流水,花木扶疏,一間暖閣內,陳設華麗,異香撲鼻。
自那日後,鄭元和便日日來鳴珂曲與李娃相會。這李娃非但容貌出眾,且能詩善畫,談吐不俗,與鄭元和甚是投緣。鄭元和本就愛慕風雅,如今得遇知己,更是樂不思蜀,將應試之事拋諸腦後。他出手闊綽,為李娃購置珠翠首飾、綾羅綢緞,不到一年,便將帶來的銀兩花了個精光。
鴇母見鄭元和囊中空空,便與李娃商議:“那鄭郎錢財已儘,留著何用?不如設計將他趕走,另尋金主。”李娃低頭不語,鴇母又道:“我已想好一計,明日趁他陪你去曲江池遊玩,我派人假裝你遠房親戚,說你母親病危,需立刻還鄉。你隨我走後,我便將鄭郎鎖在房內,待他醒悟,早已人去樓空。”
次日,李娃果然哭著對鄭元和說:“妾身母親突然病重,需即刻回鄉下探望,望郎君體諒。”鄭元和不舍,李娃道:“郎君若念真情,可在此等候,妾身三日後便回。”鄭元和信以為真,誰知李娃走後,鴇母便命人將房門鎖死,斷了飲食。
鄭元和被鎖三日,饑渴難耐,好不容易撞開門,卻見院內空空如也,李娃與鴇母早已不見蹤影。他這才知上當受騙,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,四處尋找,卻杳無音訊。盤纏早已花光,仆從也已散去,堂堂滎陽公子,竟落得身無分文的境地。
鄭元和無奈,隻得流落街頭,以乞討為生。他衣衫襤褸,麵黃肌瘦,與昔日判若兩人。一日,他行至東市,見一家喪葬鋪前圍了許多人,原來是兩家喪葬鋪在比賽唱挽歌。鄭元和本就擅長音律,便擠入人群觀看。
隻見東肆推出一個肥胖歌者,唱了一曲《薤露》,聲如洪鐘。西肆掌櫃見狀,眉頭緊鎖,忽見角落裡的鄭元和,雖衣衫破爛,卻氣度不凡,便上前問道:“公子可會唱挽歌?若能勝過東肆,必有重謝。”鄭元和正愁無計,便答應下來。
輪到西肆表演,鄭元和整了整衣襟,走到台前,開口唱了一曲《蒿裡》,聲音悲涼淒切,如泣如訴,直唱得圍觀者潸然淚下,連東肆的歌者也自愧不如。西肆掌櫃大喜,收留了鄭元和,讓他專唱挽歌,每日可得錢米。
鄭元和在喪葬鋪一住數月,因他嗓音出眾,唱挽歌竟唱出了名,人稱“挽歌郎”。一日,他隨喪葬隊伍出城送葬,恰逢父親鄭北海因公來到長安,在途中遇見。鄭北海見那挽歌郎雖落魄,卻依稀是自己兒子,便上前細看,果然是鄭元和!
鄭北海見兒子淪為挽歌郎,氣得渾身發抖,喝道:“你這逆子!我讓你來京應試,你卻流落風塵,如今又做這等卑賤之事,有何臉麵見我?”說罷,命仆從將鄭元和按在地上,用馬鞭狠狠抽打,直打得他皮開肉綻,昏死過去。鄭北海餘怒未消,竟將他棄在荒野,揚長而去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也是鄭元和命不該絕,蘇醒後被路過的乞丐救起,但他傷勢嚴重,又無錢醫治,不久便全身生瘡,臭氣熏天,隻能趴在地上,以手代步,在街頭乞討。每日裡,他爬至鳴珂曲附近,希望能再見李娃一麵。
一日,李娃乘車外出,忽聞路邊有乞丐呻吟,聲音似曾相識。她掀開車簾一看,見那乞丐形容枯槁,滿身膿瘡,正是鄭元和!李娃大驚失色,淚流滿麵,急忙下車,將鄭元和扶入車內,對車夫道:“回我住處!”
回到家中,李娃對鴇母道:“此乃妾身昔日相好,因遭變故淪落至此,妾身願以千金為贖身費,從此與他相依為命。”鴇母見她意誌堅決,又得了重金,便答應了。李娃將鄭元和接入內室,親自為他清洗傷口,喂藥喂食。
李娃見鄭元和身體漸愈,便對他說:“郎君本是名門之後,卻因妾身淪落至此,妾身罪莫大焉。如今郎君當重振精神,發奮讀書,以圖前程。”鄭元和羞愧難當,點頭應允。
李娃為他在僻靜處租了宅院,買來書籍,每日親自監督他讀書。見他倦怠,便勸道:“郎君若不努力,何以洗雪前恥?何以報答父恩?”鄭元和深受感動,從此發憤圖強,晝夜苦讀。李娃則親自為他打理生活,不讓他有絲毫分心。
如此過了兩年,鄭元和學業大進,李娃道:“郎君學業已成,可以應試了。”鄭元和果然不負所望,一舉考中進士,授成都府參軍之職。臨行前,李娃道:“今郎君功成名就,當回鄉祭祖,另娶名門閨秀,妾身乃風塵女子,不敢再誤郎君。”
鄭元和流淚道:“若沒有娘子相救,哪有我鄭元和今日?我此生非你不娶!”他回到滎陽,父親鄭北海見兒子不僅沒死,還考中進士,大為愧疚,父子和好。鄭北海得知李娃事跡,讚道:“此乃貞烈女子,不可辜負。”
鄭元和即刻返回長安,以大禮迎娶李娃。婚後夫妻恩愛,李娃持家有道,鄭元和官運亨通,後來做到了禮部侍郎。兩人白頭偕老,傳為千古佳話。
列位看官,這段李娃與鄭元和的故事,被中唐文人白行簡寫成《李娃傳》,成為唐代傳奇的經典之作。文中李娃雖為妓女,卻有俠肝義膽,不僅救鄭元和於危難,更助他重振家門,實乃風塵中的奇女子。
這故事道儘了人性的複雜:鴇母的勢利,鄭父的嚴苛,鄭生的癡迷,李娃的義烈,無不栩栩如生。尤其李娃在鄭生落魄時不離不棄,在他功成後欲悄然離去,這份胸襟,連許多名門閨秀也自愧不如。
正是:
煙花巷裡有真情,落難公子遇貴人。
李娃仗義助夫婿,留得芳名萬古聞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