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東古寺起風煙,才子佳人一線牽。
可惜良緣終是幻,空留遺恨滿人間。
列位看官!今番要說一段中唐年間的風月佳話,出自元稹先生筆下的《鶯鶯傳》。這故事道儘了書生張珙與相府小姐崔鶯鶯的愛恨糾葛,既有普救寺中的驚鴻一瞥,也有月下花前的私定終身,更有那科舉路上的薄情寡義。且看那窮書生如何遇見貴小姐,又如何演繹一段始亂終棄的悲情故事——
話說唐德宗貞元年間,有個書生姓張名珙,字君瑞,本是河南洛陽人氏。這張生生得:
麵如冠玉,目若朗星。鼻直口方,豐神俊朗。頭戴逍遙一字巾,身穿素色藍布衫。雖無貂蟬之貌,卻有潘安之姿。更兼飽讀詩書,才高八鬥,心藏經緯,腹有良謀。
這年,張生欲赴長安應試,路過蒲州今山西永濟),聽聞城外普救寺乃是名勝古跡,便想去遊覽一番。時值暮春三月,天氣晴和,張生信步來到普救寺前,但見那寺院:
山門高聳,殿宇巍峨。鐘樓對峙,鼓樓相望。飛簷翹角,雕梁畫棟。門前古槐參天,殿內香煙繚繞。真個是清淨梵刹,莊嚴寶相。
張生走進寺內,正欲參拜菩薩,忽見一陣香風襲來,抬頭一看,隻見前方牡丹叢中,有一女子,由丫鬟攙扶著,正在賞花。那女子生得:
雲鬢峨峨,修眉聯娟。肌若凝脂,氣若幽蘭。身著藕荷色羅裙,外罩素紗蟬翼衫。行動處如弱柳扶風,靜立時有如嬌花照水。眉如遠黛,目似秋水,唇若櫻桃,腰如束素。真個是:沉魚落雁之容,閉月羞花之貌。
張生看得癡了,不禁自言自語:“世間竟有如此絕色!不知是哪家閨秀?”旁邊小沙彌見狀,低聲道:“這位是前相國崔玨的女兒,小字鶯鶯,因父親去世,扶靈歸葬,暫居寺內西廂房。”
正說間,那女子似乎察覺到有人注視,回首望了一眼,目光流轉間,張生隻覺心頭一震,如遭雷擊。鶯鶯見他呆立,臉頰微紅,急忙轉身,與丫鬟匆匆離去。張生望著她的背影,魂不守舍,暗暗發誓:“若不娶得此女,枉為男兒!”
張生得知鶯鶯暫居寺內,便向寺中方丈借住西廂房,以便親近。他每日裡或在窗前讀書,或在院中徘徊,隻盼能再見鶯鶯一麵。一日,鶯鶯在花園中燒香,張生隔牆看見,便吟詩曰:“月色溶溶夜,花陰寂寂春。如何臨皓魄,不見月中人?”
鶯鶯聽了,也低聲和道:“蘭閨久寂寞,無事度芳春。料得行吟者,應憐長歎人。”張生聞言大喜,知她心中有意,便想托人傳遞情意。恰在此時,寺外忽然傳來呐喊聲,原來是叛將孫飛虎聽聞鶯鶯美貌,率領五千人馬,將普救寺團團圍住,聲稱:“限三日內交出崔鶯鶯,否則踏平寺院,雞犬不留!”
寺內眾人嚇得魂飛魄散,老夫人哭道:“誰能退得賊兵,我便將鶯鶯許配給他!”張生挺身而出,道:“夫人勿憂,小生有一計,可退賊兵。”老夫人喜道:“若能退敵,定當重謝!”
張生道:“小生有個朋友,名叫白馬將軍杜確,現鎮守蒲關,手下有十萬大軍。我修書一封,差人送去,他必來救援。”老夫人急忙命人取來筆墨,張生揮毫疾書,書中寫道:“賊兵圍城,欲奪崔氏女。將軍若肯發兵,不但救崔氏一門,亦解蒲州之危。”
書畢,張生又道:“需得一勇士突圍送信。”恰有寺中武僧惠明,勇猛過人,自告奮勇前往。張生將書信藏在僧袍內,惠明手持禪杖,奮勇殺出重圍,直奔蒲關而去。
白馬將軍杜確接到書信,大怒道:“孫飛虎匹夫,竟敢如此猖狂!”當即點齊五千精兵,星夜兼程,趕到普救寺前。孫飛虎正欲攻城,忽聞背後喊聲震天,回頭一看,隻見一員大將,銀盔銀甲,手持方天畫戟,正是杜確。
杜確大喝:“孫飛虎逆賊,還不投降!”孫飛虎揮軍迎戰,怎奈白馬將軍兵強馬壯,孫飛虎大敗,被杜確一刀斬於馬下。賊兵見主將已死,四散奔逃。
普救寺解圍,老夫人設宴感謝張生,命鶯鶯出來拜見恩人。張生滿心歡喜,以為好事將近。誰知老夫人席間卻道:“鶯鶯早已許配給我侄子鄭恒,今雖蒙張郎相救,然婚姻大事,早已定下,還望張郎海涵。”
張生聞言,如墜冰窟,正要爭辯,老夫人又道:“張郎若不嫌棄,可與鶯鶯以兄妹相稱。”鶯鶯在簾後聽得,暗自垂淚,卻不敢違逆母命。張生悶悶不樂,回到房中,長籲短歎。
張生的心事被鶯鶯的丫鬟紅娘看在眼裡。這紅娘生得:
聰明伶俐,機靈活潑。梳著雙丫髻,穿著綠羅裙。一雙大眼會說話,兩片薄唇能辯理。雖是丫鬟,卻有俠肝義膽,專愛成人之美。
一日,紅娘路過張生窗前,張生叫住她,作揖道:“小生自見小姐,寢食難安。望小娘子可憐,為我傳遞一封書信。”紅娘笑道:“先生若有真心,便寫來,我看小姐如何說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張生大喜,當即寫下一首詩:“自從彆後減容光,萬轉千回懶下床。不為旁人羞不起,為郎憔悴卻羞郎。”紅娘將詩交給鶯鶯,鶯鶯看了,臉上飛紅,卻故作生氣道:“張生怎敢如此無禮!”便寫了一首詩回複:“待月西廂下,迎風戶半開。隔牆花影動,疑是玉人來。”
紅娘將詩交給張生,張生看了,欣喜若狂,以為鶯鶯約他夜間相會。到了晚上,張生來到西廂牆外,果然見門半開著,便悄悄進去。誰知鶯鶯見了他,卻板起臉道:“張生何得無禮!我所以待月迎風,正欲以禮自持,君何得妄意!”張生碰了一鼻子灰,垂頭喪氣地回去了。
過了幾日,紅娘又來見張生,笑道:“先生勿憂,小姐前日是怕我在旁邊,故做模樣。今夜三更,小姐定來相會。”張生將信將疑,到了半夜,果然見鶯鶯輕移蓮步,來到房中。兩人終於得償所願,私定終身。
轉眼間,考期已近,張生不得不赴長安應試。臨行前,鶯鶯十裡相送,兩人依依不舍。鶯鶯道:“君此去若得高中,早來迎娶;若不得中,也須早來,莫要忘了今夕之情。”張生道:“小生若負小姐,天誅地滅!”
張生到了長安,埋頭苦讀,果然考中進士。但他卻因門第之見,覺得鶯鶯是庶出,配不上自己,便漸漸疏遠了她。鶯鶯久等不見回音,便寫了一封信給張生,信中寫道:“自從彆後,夜夜相思。君若不忘,早來相見。”
張生收到信,心中愧疚,但又怕耽誤前程,便回信說:“小生雖慕小姐才色,但男女之情,終須以禮相待。今我已成名,當為小姐擇一佳婿。”鶯鶯看了信,如遭雷擊,淚如雨下。
此時,老夫人的侄子鄭恒從京城回來,聽聞張生變心,便趁機向老夫人求親。老夫人見張生無情,隻得將鶯鶯許配給鄭恒。鶯鶯雖不願意,卻也無可奈何。
過了幾年,張生因公差路過蒲州,便想去看看鶯鶯。此時鶯鶯已嫁給鄭恒,生活還算美滿。張生托紅娘轉達,說想以表兄的身份見一麵。鶯鶯猶豫再三,最終還是同意見他。
見麵時,鶯鶯已為人婦,舉止端莊,不複往日風情。張生見狀,心中悔恨交加,便想與她再續前緣。鶯鶯卻道:“昔日之情,已如過眼雲煙。君已成名,我已嫁人,從此各不相乾。”
張生不肯死心,留在蒲州多日。一日,他在牆上題詩一首:“自從彆後減容光,萬轉千回懶下床。不為旁人羞不起,為郎憔悴卻羞郎。”正是當年他寫給鶯鶯的詩。
鶯鶯看到詩,淚如雨下,也和了一首:“棄我去者,昨日之日不可留;亂我心者,今日之日多煩憂。君若有心,悔不當初;君若無心,何必回訪?”張生看了詩,知道緣分已儘,隻得黯然離去。
列位看官,這段張生和鶯鶯的故事,被元稹寫成《鶯鶯傳》,成為唐代傳奇的名篇。文中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,卻美其名曰“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,不妖其身,必妖於人”,將責任推給鶯鶯,實為薄幸。
這故事道儘了封建社會門第觀念的殘酷,也揭露了一些文人的虛偽。鶯鶯雖為相府小姐,卻不能自主婚姻,最終隻能嫁給不愛的人,令人惋惜。而張生為了功名利祿,拋棄真心愛他的女子,更是讓人不齒。
正是:
蒲東古寺遇紅顏,月下花前結好緣。
可惜書生多薄幸,空留遺憾在人間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