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,薛嵩在府中設宴,款待紅線,潞州文武官員皆在座。席間,薛嵩舉杯道:“潞州能保平安,全賴紅線女俠之力。某欲奏請朝廷,為女俠請功,封官賜爵,以彰其德。”
眾官員紛紛附和:“大人所言極是,紅線女俠當受此殊榮!”
紅線卻起身推辭道:“大人美意,妾身心領了。然妾身本是江湖中人,蒙紫煙仙師指點,助大人化解危難,今兵戈已息,妾身當遵守師命,歸隱山林,望大人成全。”
薛嵩大驚:“女俠何出此言?潞州百姓皆仰仗女俠,若女俠離去,某如失臂膀啊!”
紅線微微一笑:“大人不必憂慮,田承嗣經此一嚇,已不敢再犯潞州。況且天下藩鎮割據,非妾身一人之力能改變。妾身誌在江湖,不願為官家所縛。”說罷,從袖中取出金盒,放在桌上:“此盒請大人送還田承嗣,以表大人寬宏之意,亦可絕其妄念。”
薛嵩見紅線去意已決,知不可強留,不禁悵然若失:“既然女俠決意歸隱,某也不敢強留。隻是不知女俠此去,將往何處?”
紅線道:“天下之大,何處不可為家?妾身將雲遊四海,仗劍行俠,若他日大人有難,可點燃此香,妾身或能知曉。”說罷,取出三支清香,交與薛嵩,又道:“此乃‘信香’,產自海外,點燃後香氣能達千裡。”
薛嵩含淚接過,又命人取來金銀綢緞,欲贈予紅線。紅線笑道:“妾身乃江湖人,要這些身外之物何用?”說罷,向眾人一揖,轉身欲走。
忽有一武將起身道:“女俠且慢!某願與女俠同去,學那江湖俠義!”又有幾個年輕武士紛紛響應。紅線搖頭道:“江湖路遠,非人人能走。各位且在此保家衛國,亦是俠義之舉。”說罷,向薛嵩深施一禮:“大人保重,妾身去也!”
話音未落,隻見她身形一晃,如輕煙般飄出堂外,轉瞬消失在庭院之中。眾人追到院中,隻見明月當空,清風徐來,哪裡還有紅線的影子?薛嵩望著夜空,長歎一聲:“真神人也!”
次日,薛嵩命人將金盒送還田承嗣。田承嗣見金盒失而複得,更是驚懼,從此對潞州秋毫無犯,兩地邊境得以安寧數年。薛嵩將紅線的事跡上報朝廷,德宗皇帝聽聞,亦感歎不已,欲下旨尋訪紅線,卻杳無蹤跡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且說紅線離了潞州,從此浪跡天涯,行俠仗義。她時而化身道姑,時而扮作流民,手持霜刃短劍,專殺貪官汙吏、惡霸強梁,救助貧苦百姓。江湖上漸漸有了“紅線女俠”的傳說,有人說她能日行千裡,有人說她能遁地飛天,更有人說她曾夜入皇宮,盜取皇帝的玉枕,又悄悄放回,皇帝竟毫無察覺。
這一日,紅線行至江南某地,聞說當地有一惡霸,姓黃名虎,仗著姐夫是州府參軍,橫行鄉裡,強搶民女,無惡不作。百姓們敢怒不敢言,暗地裡稱他“活閻王”。紅線得知此事,怒從心起,決定為民除害。
是夜,紅線潛入黃虎家中,見他正摟著一個搶來的少女飲酒作樂,醜態畢露。紅線怒火中燒,拔劍在手,如鬼魅般現身堂中。黃虎見了,嚇得魂飛魄散,跪地求饒:“好漢饒命!好漢饒命!”
紅線厲聲喝道:“你這惡霸,殘害百姓,天理不容!今日我便替天行道!”說罷,手起劍落,黃虎人頭落地。她又打開黃家糧倉,將糧食分發給附近百姓,這才飄然離去。百姓們感激涕零,連夜在村口立了“紅線女俠碑”,以作紀念。
又有一次,紅線路過巴蜀,見一夥山賊劫持了一支商隊,為首的山大王號稱“黑煞神”,手持一柄開山斧,凶悍無比。紅線見狀,飛身而下,拔劍便戰。那黑煞神雖猛,卻哪裡是紅線的對手?隻十幾個回合,便被紅線一劍斬斷斧柄,又一腳踢倒在地。山賊們見頭領被擒,紛紛跪地投降。紅線命他們釋放商隊,燒毀山寨,改邪歸正,否則下次見麵,定不饒命。山賊們嚇得磕頭如搗蒜,連連稱是。商隊主人感激不已,欲以重金相謝,紅線卻分文不取,轉身消失在山林之中。
如此數年,紅線的俠名傳遍大江南北,人們提起“紅線女俠”,無不肅然起敬。她的故事被編成活本,在勾欄瓦舍中傳唱,更有文人墨客寫詩作詞,讚她“巾幗不讓須眉,紅顏更勝兒郎”。
時光荏苒,轉眼又是十年。這日,紅線行至太行山下,想起紫煙仙師的教誨,知塵緣已了,便欲回紫煙洞複命。她一路行來,見山還是那座山,水還是那條水,隻是世事變遷,人間已換了幾番模樣。
來到紫煙洞前,隻見洞口雲霧繚繞,與十年前並無二致。紅線整了整衣衫,上前叩拜:“弟子紅線,奉師命下山,今已完成使命,特來複命。”
話音剛落,洞口雲霧散去,紫煙真人含笑走出,依然是當年的模樣,絲毫未老。她扶起紅線,道:“你已不負所托,救潞州於危難,又行俠江湖十載,功德圓滿。如今紅塵事了,可隨我潛心修道,忘卻人間煩惱。”
紅線叩首道:“弟子謹遵師命。”從此,她便在紫煙洞中潛心修煉,不再過問人間之事。據說數年後,有人在太行山頂見過她,隻見她身駕祥雲,手持霜刃短劍,竟似羽化登仙一般。
而潞州的薛嵩,自紅線離去後,勵精圖治,保境安民,潞州在他治理下,百姓安居樂業。他時常拿出紅線所贈的“信香”,望著東方歎息,思念那位救他於危難的俠女。後來,薛嵩病逝,臨終前還念念不忘紅線,叮囑子孫:“若有機會,定要尋訪紅線女俠的下落,代我致謝。”
紅線的故事,就這樣在江湖上流傳開來。晚唐袁郊將其寫成《紅線傳》,書中讚道:“紅線,一女子也,而能忘身於國家,觸危難於鋒刃,其義薄雲天,其勇貫金石,雖古之豫讓、荊軻,不能過也!”
後人讀此傳,皆為紅線的俠義所感動,有詩歎曰:
“潞州城外起煙塵,俠女飛身入魏津。
金盒一盜乾戈止,留得英名萬古聞。”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