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梁貞明五年919年),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)的茶商宅邸內,一個十歲少年正踮腳清點賬本。父親柴守禮摸著他的頭笑道:\"榮兒算得比賬房先生還快!\"這少年便是柴榮,自幼聰慧過人,算賬、騎射樣樣精通。可惜好景不長,家道中落後,他投奔姑父郭威,成了王府的\"小跑腿\"。
《舊五代史》記載,柴榮初入王府時,常背著茶包隨郭威四處奔波。但他不同於普通仆役,閒暇時總捧著《貞觀政要》研讀,還偷偷觀察郭威練兵布陣。有次郭威問他:\"總看書有何用?\"柴榮答:\"唐太宗讀聖賢書能成霸業,姑父若效仿,也能平定天下!\"郭威心中暗驚,從此將他視作心腹。
乾佑三年950年),郭威\"黃袍加身\"前夕,特意將柴榮召至密室:\"明日若成事,這天下遲早是你的。\"柴榮跪地叩首:\"姑父之恩,榮兒粉身難報。\"《資治通鑒》)原來早在十年前,郭威便收養柴榮為子,悉心栽培。他教柴榮帶兵打仗,傳授馭人之術,甚至讓他主持澶州政務——這為柴榮日後治國理政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顯德元年954年)正月,寒風裹挾著雪花掠過潞州城頭。剛繼位的柴榮接到急報:北漢劉崇聯合契丹,率十萬大軍南下!朝堂上,宰相馮道陰陽怪氣:\"陛下新立,不宜親征,不如求和。\"柴榮拍案而起:\"當年唐太宗平定天下,哪次不是親征?\"馮道冷笑:\"陛下能比唐太宗?\"《新五代史》)這番頂撞徹底激怒柴榮,卻也堅定了他禦駕親征的決心。
三月,高平之戰爆發。北漢騎兵如潮水般湧來,周軍右翼樊愛能部竟望風而逃。柴榮見狀,摘下頭盔擲地:\"今日有進無退!\"他跨上戰馬,親率親兵直衝敵陣。混戰中,流矢擦過他的臉頰,鮮血染紅戰袍,他卻揮舞長槍高呼:\"殺賊者賞萬金!\"《舊五代史》)
此時,偏將趙匡胤振臂高呼:\"主上麵臨險境,我等怎敢貪生?\"他身先士卒,帶領兩千精兵從側翼突襲,北漢軍陣腳大亂。混戰中,北漢樞密使王延嗣被趙匡胤一槍挑落馬下,契丹騎兵見勢不妙,倉皇逃竄。此役,周軍斬首萬餘級,繳獲輜重無數,徹底扭轉戰局。
戰後,柴榮展現出雷霆手段。他當眾斬殺樊愛能等七十餘名逃將,連求情的老臣都被杖責。《冊府元龜》記載,行刑那日,汴梁城外血流成河,三軍將士無不戰栗。經此一役,\"將不知兵\"的積弊被一掃而空,周軍戰鬥力直線飆升。
高平之戰的勝利,讓柴榮信心大增。他在皇宮內立下石碑,刻下\"以十年開拓天下,十年養百姓,十年致太平\"的宏願《東都事略》)。為實現目標,他推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。
經濟上,他下令清查隱田,將豪強藏匿的百萬畝土地分給百姓;興修水利,疏浚汴河、五丈河,使漕運暢通無阻。《文獻通考》記載,顯德三年956年),汴梁周邊的荒地開墾率達七成,糧食產量翻了一番。文化上,他重建國子監,親自選拔學者校訂《禮記》《周易》等經典;還組織編纂《大周通禮》,試圖重建社會秩序。
最具爭議的是\"滅佛運動\"。顯德二年955年),他下詔拆除寺院三萬餘所,令六十萬僧尼還俗。有人進諫:\"佛祖會降罪。\"柴榮拿起銅佛笑道:\"若佛祖真有靈,為救百姓,降罪於我又何妨?\"《資治通鑒》)他將佛像熔鑄成銅錢,緩解了錢荒,卻也在佛教史上留下了\"三武一宗\"滅佛的爭議。
顯德二年955年)冬,柴榮將目光投向富庶的南唐。他召集眾將,在沙盤上推演:\"南唐雖強,但水軍分散在長江沿線。若先取淮南,斷其漕運,必能破之。\"《舊五代史》)為打造水師,他在汴梁城西開鑿\"講武池\",日夜操練水軍;又命工匠製造樓船戰艦數百艘,組建起一支強大的水上力量。
首戰壽州,南唐守將劉仁贍死守城池。柴榮親臨前線,指揮士兵用\"鵝車\"攻城器械)撞城,卻被劉仁贍以\"火箭\"擊退。僵持數月後,柴榮改變策略,派趙匡胤奇襲清流關,切斷壽州糧道。劉仁贍彈儘糧絕,被迫投降。《南唐書》記載,城破之日,劉仁贍絕食而死,其忠勇令柴榮都為之歎息。
三征南唐曆時三年,柴榮親率大軍,水陸並進。他的水軍從汴河入淮河,直搗長江;陸軍則沿著淮河兩岸推進,連克滁州、揚州、泰州等重鎮。顯德五年958年),南唐中主李璟被迫割讓淮南十四州,俯首稱臣。經此一戰,後周控製了長江以北的廣袤土地,國力達到頂峰。
顯德六年959年)四月,雄州今河北雄縣)城外,柴榮望著燕雲十六州的方向,目光如炬。他親率水陸大軍北伐契丹,僅用四十二天,便連克寧州、莫州、瀛州三州十七縣。契丹守將聽聞\"柴王\"親征,不戰而逃。《遼史》記載,遼穆宗驚慌失措:\"南朝皇帝莫非神人?\"
正當大軍準備進攻幽州時,意外發生了。柴榮突然病倒,昏迷中仍喃喃自語:\"取幽州...取幽州...\"《資治通鑒》)無奈之下,大軍隻得班師回朝。六月十九日,年僅三十九歲的柴榮在汴梁駕崩,臨終前,他握著趙匡胤的手:\"朕兒宗訓年幼,全賴卿家輔佐。\"《續資治通鑒長編》)
柴榮的離世,讓無數百姓痛哭流涕。《東都事略》記載,送葬那日,汴梁城萬人空巷,紙錢飄飛如大雪。他雖在位僅六年,卻奠定了北宋統一的基礎。史學家陳寅恪評價:\"世宗之時,天下之勢已趨向統一,其功不在秦皇漢武之下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