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說五代十國裡最能\"抱大腿\"的政權,北漢認第二,沒人敢認第一。這地兒從建立到滅亡,就乾了一件事——抱著遼國的大腿死不鬆手,跟中原王朝死磕到底。彆的國家抱大腿是為了發展,它抱大腿純粹是為了續命,堪稱古代版\"靠大哥續命的小強\"。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神奇的小朝廷,看看它是怎麼靠著遼國這棵大樹,在中原王朝的夾縫裡硬撐了二十九年的。
北漢的開國君主叫劉崇,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。後漢建立後,劉崇被封為河東節度使,鎮守太原。本來日子過得挺滋潤,結果他侄子劉承佑後漢隱帝)作死,把郭威的全家都殺了,郭威一怒之下反了,滅了後漢,建立了後周。
劉崇聽說後漢滅亡,侄子被殺,氣得差點背過氣去。《新五代史》裡說他\"慟哭曰:"吾哥吾侄遭此橫禍,吾與郭威不共戴天!"\"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得氣炸,劉崇當即在太原稱帝,國號還是漢,史稱北漢。
但劉崇心裡清楚,單憑自己這點實力,跟後周硬剛就是送人頭。怎麼辦呢?他眼珠一轉,想到了北邊的遼國。當時的遼國正是遼穆宗耶律璟在位,這位老兄外號\"睡王\",整天除了睡覺就是喝酒,但對中原的事兒還是挺上心的。劉崇派使者去遼國求援,信裡寫得那叫一個慘:\"郭威弑君篡位,天下共憤,小弟願尊遼國為大哥,隻求大哥幫我報仇雪恨。\"
遼穆宗一看,有人主動當小弟,還能趁機撈點好處,何樂而不為?當即回信:\"賢弟放心,有大哥在,郭威那小子蹦躂不了幾天。\"就這樣,北漢和遼國正式結盟,開啟了\"依遼抗中原\"的曆史。
劉崇雖然當了皇帝,但在遼國麵前,姿態擺得很低。為了表示誠意,他不僅稱遼國為\"叔父\",自己甘為\"侄皇帝\",還經常派使者給遼國送錢送物。《遼史》裡記載,北漢\"歲輸重幣,奉表稱臣\",活脫脫一個小跟班。
但光靠嘴甜沒用,還得拿出實際行動。後周廣順元年951年),劉崇覺得有遼國撐腰,可以跟後周叫板了,於是親率大軍攻打晉州。結果被後周大將王晏打得大敗,差點連太原都沒回得去。劉崇灰頭土臉地跑回太原,趕緊給遼國寫信:\"大哥,小弟沒用,被郭威那小子打慘了,您可得幫幫我啊!\"
遼穆宗一看小弟被欺負了,也不含糊,派耶律撻烈率大軍南下,幫助北漢攻打後周。後周世宗柴榮親自率軍迎戰,在高平今山西高平)展開決戰。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戰。
要說這高平之戰,那叫一個戲劇性。戰鬥剛開始,北漢軍隊占了上風,劉崇得意忘形,讓士兵們喝酒慶祝。結果柴榮身先士卒,後周軍隊士氣大振,反敗為勝。北漢軍隊慘敗,劉崇靠著一名親信假扮自己,才得以逃脫,一路狂奔回太原。《資治通鑒》裡說他\"晝夜馳騖,不遑飲食,髭發皆白,至太原,猶恐周兵至,儘驅居民入城,為固守之計\"。
這一戰把劉崇打怕了,也打醒了。他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後周的對手,隻能更加依賴遼國。從此之後,北漢對遼國的態度更加恭順,劉崇甚至上表稱遼穆宗為\"父皇帝\",自己甘為\"兒皇帝\"——這套路是不是有點眼熟?對,和石敬塘有的一拚。
說起北漢,就不能不提楊業。這位後來在北宋聲名顯赫的\"楊無敵\",最初可是北漢的大將。楊業原名楊重貴,父親楊信是麟州今陝西神木)刺史,後來歸附北漢,楊重貴被劉崇收為養孫,改名劉繼業。
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,愛好打獵,《宋史》裡說他\"每出獵,所獲倍於人\",還曾說過:\"我他日為將用兵,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。\"後來他果然成了北漢的名將,鎮守代州今山西代縣),多次擊敗後周和北宋的軍隊,號稱\"無敵\"。
但楊業心裡清楚,北漢依附遼國,終究不是長久之計。他曾勸北漢君主劉繼元:\"遼人反複無常,靠不住啊,咱們還是得想彆的辦法。\"但劉繼元不聽,覺得有遼國撐腰,萬事大吉。楊業沒辦法,隻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,保衛北漢的安全。
北宋建立後,宋太祖趙匡胤多次攻打北漢,但都被楊業擊退。趙匡胤無奈地說:\"吾欲收太原,恨不得楊業為將耳。\"可見楊業的能力有多強。但北漢畢竟是個小朝廷,國力有限,每次趙匡胤攻打北漢,北漢都得向遼國求援,遼國也樂得派兵幫忙,反正打完了好處少不了。
遼國之所以願意一直支持北漢,可不是因為跟他們有多深的感情,而是有著自己的小算盤。對遼國來說,北漢就像是插在中原王朝背上的一根釘子,雖然不大,但能起到牽製作用。
每當中原王朝想北伐遼國的時候,北漢就會在背後捅一刀,讓中原王朝不得不分兵應對。同樣,當遼國想南下劫掠的時候,北漢也能作為前哨,提供情報和支持。所以遼國一直把北漢當成自己的\"戰略緩衝區\",好吃好喝地供著,時不時還派兵幫忙,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。
但遼國也不是傻子,不會為了北漢跟中原王朝死磕。比如宋太祖趙匡胤攻打北漢的時候,遼國雖然派兵支援,但大多是象征性的,不會真的跟宋軍硬剛。遼穆宗就曾對使者說:\"北漢那小子,能撐多久算多久吧,彆指望大哥給你拚命。\"
太平興國四年979年),宋太宗趙光義決定徹底解決北漢問題。他親率大軍,分水陸兩路攻打太原。這時候的北漢君主是劉繼元,他趕緊向遼國求援。但這時候的遼國,遼景宗耶律賢剛繼位,內部不穩,隻派了少量軍隊象征性地支援了一下,就不管了。
宋軍把太原圍得水泄不通,晝夜攻打。太原城堅壁厚,宋軍攻了好久都沒打下來。趙光義急了,下令引汾水灌城,太原城頓時成了一片澤國。劉繼元一看,遼國靠不住了,城裡也斷糧了,再守下去就是死路一條,隻好開城投降。
北漢滅亡後,楊業還在繼續抵抗,直到趙光義派人去勸降,楊業才痛哭流涕地投降了北宋。從此,楊業成了北宋的大將,繼續鎮守邊疆,抵禦遼國——這真是莫大的諷刺,曾經的\"抗中原\"大將,轉眼成了\"抗遼國\"的先鋒。
北漢的曆史,就是一部\"抱大腿\"史。從劉崇到劉繼元,三代君主都把希望寄托在遼國身上,以為靠著大哥就能高枕無憂,結果呢?遼國隻是把他們當成棋子,需要的時候就用一下,不需要的時候就扔一邊。
從北漢的故事裡,我們可以學到幾個道理:
第一,靠人不如靠己。北漢之所以滅亡,根本原因是自己實力太弱,又不圖發展,隻想著靠遼國續命。就像現在有些人,整天想著靠彆人,卻不想著提升自己,到頭來還是會被社會淘汰。
第二,沒有永遠的朋友,隻有永遠的利益。遼國支持北漢,不是因為感情,而是因為利益。當利益消失的時候,所謂的\"盟友\"也就靠不住了。這在國際關係中尤為明顯,國與國之間,隻有利益是永恒的。
第三,認清現實很重要。北漢的君主們不是不知道依附遼國的弊端,但他們沒有勇氣去改變,隻能在幻想中麻痹自己。做人也是一樣,要認清自己的處境,勇於麵對現實,而不是逃避。
最後,用一句話來總結北漢的曆史:抱大腿可以解一時之困,但解不了一世之危。真正的強大,還是要靠自己。北漢的滅亡,也為五代十國的亂世敲響了喪鐘,不久之後,北宋就基本統一了中原,結束了這場長達七十多年的混亂局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