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說趙構南渡,得先從他那傳奇的“泥馬渡康王”傳說講起。按民間話本的說法,這小子從金營逃出來,被金兵追到黃河邊,眼看走投無路,突然冒出一匹泥馬載他過河,上岸後馬就化成了泥土。這故事編得跟《西遊記》似的,但也從側麵反映了趙構逃亡時的狼狽。
事實上,趙構的逃亡之路比話本更驚險。靖康元年1126年),他曾作為人質被送到金營,金人見他能拉開一石五鬥的硬弓宋代一石約120斤),懷疑這不是養尊處優的皇子,就把他送了回去,換了個更“文雅”的王爺。
汴京陷落時,趙構正以“天下兵馬大元帥”的身份在河北募兵。他手下有個叫宗澤的老頭,時年六十九歲,胡子都白了還天天吵著要北伐。宗澤勸趙構:“殿下趕緊發兵解汴京之圍啊!”趙構嘴上答應,腳底下卻往後撤,先跑到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),又跑到東平今山東東平),最後乾脆躲到濟州今山東濟寧)。直到聽說老爹老哥都成了金兵的俘虜,他才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)稱帝,改元建炎,史稱宋高宗。
稱帝當天就出了岔子。負責捧玉璽的官員腳下一滑,玉璽“啪嗒”掉在地上,摔缺了一個角。趙構臉都白了,旁邊的奸臣汪伯彥趕緊打圓場:“陛下,這叫‘玉碎山河複’,是吉兆啊!”這話哄小孩都嫌假,但趙構隻能捏著鼻子信了。他不知道,這一摔,摔碎的何止是玉璽,更是大宋王朝收複失地的雄心。
金朝那邊聽說宋朝又立了個皇帝,氣得鼻子都歪了。金太宗完顏晟sheng)下令:“抓趙構,活要見人,死要見屍!”於是金兵分三路南下,完顏宗翰粘罕)攻陝西,完顏宗輔攻山東,完顏宗弼兀術)則專門追趙構。這位金兀術後來成了嶽飛的老對手,此刻卻像貓捉老鼠一樣追著趙構滿世界跑。
趙構從應天府跑到揚州,覺得還不安全,又跑到杭州。公元1129年正月,金兵渡過長江,直逼臨安今浙江杭州)。趙構半夜驚醒,聽到內侍喊“金兵來了”,褲子都沒穿好就往海邊跑,先到明州今浙江寧波),再乘海船逃到溫州。隨行的宮女太監跟不上,被金兵追上,據說光被搶走的珠釵就裝了幾大車。
這段逃亡史被稱為“建炎南渡”,趙構也得了個外號叫“航海家皇帝”。有意思的是,他在海上漂的時候,居然還有心思給臣下下詔書:“朕乘桴fu)浮於海,卿等宜各守臣節。”翻譯過來就是:“我在海上當海盜呢,你們彆亂跑啊!”如此皇帝,也算千古奇觀。
趙構跑到溫州後,金兵因為不習水戰,又怕南宋援軍斷了後路,隻好北撤。公元1129年四月,趙構從海上回來,暫時落腳越州今浙江紹興),改稱“行在”皇帝臨時駐地)。但他屁股還沒坐熱,就有人勸他:“臨安今浙江杭州)背山麵海,交通便利,不如定都那裡。”
這個建議遭到很多人反對,李綱就說:“祖宗陵寢在汴京,陛下應該回北方主持北伐,怎麼能偏安江南呢?”但趙構聽不進去,他被金兵嚇破了膽,覺得離海近點好跑路。公元1132年,他正式定都臨安,美其名曰“臨時定都”,其實就是不想走了。
臨安城本是江南名城,經趙構這麼一折騰,反而成了南宋的政治中心。當時的臨安“山外青山樓外樓,西湖歌舞幾時休”,繁華得不像話。趙構讓人在鳳凰山麓修建皇宮,雖然比汴京的紫禁城小很多,但也極儘奢華。尤其是德壽宮,是他後來當太上皇時住的地方,光禦花園就有“小西湖”之稱,假山池塘樣樣俱全。
但趙構心裡始終不踏實,他怕金兵隨時再來。有一次,金兀術帶兵打到長江邊,趙構嚇得想再次出海,被宰相趙鼎拉住:“陛下再跑,民心就散了!”後來多虧韓世忠在黃天蕩今江蘇南京附近)擋住金兵,趙構才算喘了口氣。但經此一役,他更堅定了“議和”的念頭,覺得隻有花錢買平安才是正途。
臨安小朝廷的日子過得很矛盾。一方麵,北方抗金義軍風起雲湧,嶽飛、韓世忠等將領屢敗金兵;另一方麵,趙構和秦檜卻一門心思要議和。有個叫胡銓的官員實在看不下去,上書請求殺了秦檜,結果被趙構貶到海南島。這事傳開後,老百姓編了個順口溜:“胡銓罵賊,秦檜求和,陛下航海,群臣享樂。”
就在趙構在臨安過著“暖風熏得遊人醉”的日子時,一場突如其來的兵變差點把他趕下台。這事得從趙構身邊的兩個寵臣說起——王淵和康履。
王淵是禦營司都統製,掌管禁軍,但這家夥打仗不行,撈錢很在行。金兵南下時,他負責斷後,卻把戰船用來運送自己的財寶,結果宋軍大敗。康履是個宦官,仗著趙構寵信,平時作威作福,連武將都不放在眼裡。有一次,他跟著趙構逃到明州,看見士兵們在街邊烤火,居然嫌煙火氣熏著他,讓手下把士兵的火盆踢翻,士兵們敢怒不敢言。
這些事傳到苗傅、劉正彥耳朵裡,兩人頓時火冒三丈。苗傅是延安人,劉正彥是彭城人,都是跟著趙構南渡的武將,手裡握著兵權。苗傅常對部下說:“咱們在前線賣命,王淵這種廢物卻靠溜須拍馬升官,還有沒有王法?”劉正彥更直接:“等老子抓到康履,非把他切成八塊不可!”
公元1129年三月五日,趙構在臨安皇宮舉行“行在”朝會,剛坐上龍椅,就聽見外麵一陣喧嘩。苗傅、劉正彥帶著幾千士兵闖了進來,為首的士兵指著王淵罵道:“你把戰船用來運財寶,導致宋軍大敗,該當何罪?”王淵嚇得跪地求饒,苗傅手起刀落,直接把他腦袋砍了下來。
趙構嚇得差點從龍椅上摔下來,連忙問:“眾卿這是為何?”苗傅上前一步,指著康履說:“陛下偏信宦官,賞罰不明!王淵通敵賣國,康履禍亂朝政,不殺他們不足以謝天下!”趙構沒辦法,隻好把康履交出去,結果被士兵們當場砍成肉泥。
但苗傅、劉正彥還沒完,他們跪在地上說:“陛下,您當年在金營能拉開硬弓,何等英武!如今卻寵信奸佞,畏懼金兵,丟儘了祖宗的臉!”苗傅越說越激動,“不如退位讓賢,讓太子即位,由孟太後垂簾聽政!”
這話一出,滿朝文武大驚失色。孟太後是哲宗的皇後,靖康之變時因為住在宮外才幸免於難,此時正住在臨安。趙構知道自己惹了眾怒,隻好答應退位,將皇位傳給年僅三歲的太子趙旉fu),改元明受,史稱“明受之變”。
苗劉兵變後,臨安城換了人間。苗傅、劉正彥以“詔命”的名義發號施令,把趙構軟禁在顯寧寺,每天隻送點冷菜冷飯。他們還派人到各地“宣諭”,說皇帝已經“禪位”,讓各地將領服從新朝廷。
但他們沒想到,外麵的將領根本不買賬。韓世忠當時在鹽城今江蘇鹽城),接到消息後拍案而起:“苗傅、劉正彥這兩個匹夫,竟敢謀反!”他立刻點齊人馬,準備進軍臨安。張俊、劉光世等將領也紛紛響應,組成“勤王軍”,浩浩蕩蕩殺向臨安。
苗傅、劉正彥這下慌了神,他們原本隻想“清君側”,沒想真要造反,更沒想到各地將領反應這麼快。有人給他們出主意:“趕緊讓趙構複位,這樣勤王軍就沒借口了。”兩人一想也對,於是在三月底又把趙構請了出來,重新即位,趙旉仍為太子。
但韓世忠等人不答應,非要嚴懲苗、劉二人。趙構也恨透了這兩個家夥,於是下旨:“苗傅、劉正彥擁兵逼宮,罪大惡極,著即擒殺!”四月初一,韓世忠率軍抵達臨安城下,苗傅、劉正彥見大勢已去,帶著少數親信突圍逃跑。
韓世忠攻破臨安城後,立刻派人追捕。苗傅逃到建陽今福建建陽),躲在一座寺廟裡,被士兵搜出。他居然把頭發剃了,裝成和尚,士兵們一看就樂了:“你這光頭和尚,脖子上怎麼有當兵的印記?”原來宋朝士兵為了防止逃跑,會在脖子上刺字,苗傅再怎麼裝也藏不住。
劉正彥逃到婺州今浙江金華),被當地百姓抓住,送到韓世忠營中。兩人被押回臨安,趙構親自審問。苗傅還挺硬氣:“陛下信任宦官,賞罰不明,我等隻是替天行道!”趙構氣得渾身發抖,下令將二人淩遲處死。據說行刑時,劉正彥還破口大罵:“趙構你個軟蛋,有本事跟金兵真刀真槍乾啊!”
苗劉兵變雖然隻持續了一個月,但對南宋的政治格局影響深遠。最直接的後果,是趙構對武將的猜忌心越來越重。他覺得苗傅、劉正彥都是武將,手裡有兵就敢造反,以後得好好提防。
兵變平息後,趙構表麵上對韓世忠、張俊等人加官進爵,暗地裡卻開始琢磨怎麼收兵權。有一次,他對秦檜說:“朕夜裡睡覺,枕頭邊都放著一把匕首,就怕武將學苗傅、劉正彥。”秦檜何等精明,立刻接話:“陛下聖明,武將們都是粗人,哪懂什麼忠君愛國?還是文官可靠。”
這就為後來嶽飛、韓世忠等人的悲劇埋下了伏筆。嶽飛北伐時,趙構最怕的不是金兵,而是嶽飛“直搗黃龍府”後迎回徽欽二帝,自己沒位子坐。更怕的是嶽飛手握重兵,萬一學苗傅、劉正彥來個“清君側”,那可不得了。所以他才會在嶽飛大勝之際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,最終以“莫須有”的罪名殺害。
另一個影響是,趙構對議和更加執著。他覺得兵變是因為自己抗金不力,導致武將不滿,不如乾脆議和,花錢買平安,這樣武將就沒理由鬨事了。於是他重用秦檜,打壓主戰派,甚至不惜割地賠款,隻要能保住自己的皇位。
苗劉兵變還間接導致了太子趙旉的死亡。這孩子當時才三歲,被折騰了一個月,受了驚嚇,後來得了瘧疾。宮女伺候時不小心踢翻了火盆,發出巨響,小太子當場嚇死。趙構和皇後邢氏哭得死去活來,邢氏因為傷心過度,後來也沒能再生育。趙構晚年隻好從太祖一脈選了個孩子繼承皇位,這就是宋孝宗。
關於“泥馬渡康王”的傳說,其實有很多版本。有的說泥馬是南京應天府的土地神變的,有的說是崔府君顯靈。但剝開神話的外衣,我們能看到更深層的東西——這其實是趙構為了證明自己“君權神授”而編造的故事。
趙構稱帝時,合法性是個大問題。徽欽二帝還活著,隻是被俘虜了,他這個“天下兵馬大元帥”自立為帝,在講究“正統”的古代,多少有點名不正言不順。所以他需要神話自己,證明當皇帝是“天意”。於是,“泥馬渡康王”的故事就出爐了,後來還被寫進《宋史》,成了“正史”。
同樣的手法在曆史上很常見。劉邦說自己是母親和龍交配生的,朱元璋說自己出生時紅光滿室,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當皇帝是上天安排。趙構玩這手,隻能說套路不深,卻很有效。當時的老百姓文化水平低,就信這套,所以趙構的皇位才算坐穩了。
但話說回來,趙構也確實是命大。從金營逃脫,一路被金兵追殺,好幾次都差點送命,最後居然能在江南建立南宋,延續宋朝國祚一百五十多年,不得不說有幾分運氣。不過他的運氣都用在逃跑和保命上了,要是用在抗金上,說不定曆史會是另一個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