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樂元年1403年)的春節,新皇帝朱棣的登基大典剛過三個月,初八這天,錦衣衛的緹騎tiqi,專門逮捕犯人的騎兵)突然包圍了翰林院侍講方孝孺的府邸,街坊們躲在門後偷看,隻見這位素來清臒的大儒被反綁著押出來,身上的儒衫沾滿了泥水,卻依舊昂首挺胸。
街角賣糖畫的老漢歎了口氣,往爐膛裡添了塊炭。他還記得去年六月,燕軍剛進城時,方孝孺穿著麻衣孝服)跪在皇宮廢墟前痛哭,當時朱棣讓人傳話:\"先生是賢人,朕不會為難你。\"可誰能想到,短短半年,這位建文朝的\"天下讀書種子\"朱元璋語),竟成了新朝要開刀問斬的第一人。
朱棣召見方孝孺的那天,奉天殿的香燒得格外濃。這位新皇帝穿著十二章紋的龍袍,坐在朱元璋曾坐過的寶座上,看著階下那個不肯下跪的臣子,耐著性子說:\"先生,朕這也是沒辦法。如今國不可一日無君,你就替朕草擬一份即位詔書吧。\"
方孝孺昂著頭,發髻上還彆著塊麻布——那是為建文帝朱允炆戴的孝。他接過內侍遞來的筆,卻猛地摔在地上,\"賊臣篡位,還想讓我為你粉飾?\"他的聲音不大,卻在空曠的大殿裡回蕩,\"殿下他始終不肯稱朱棣為"陛下")要是殺了我,難道就不怕天下人罵你嗎?\"
朱棣的臉一點點沉了下來。旁邊的內閣學士解縉想打圓場,剛要開口,就被方孝孺瞪了回去:\"你讀了那麼多書,難道不知道"君臣大義"四個字?\"朱棣攥著龍椅的扶手,怒道:\"先生就不怕朕誅你九族?\"
方孝孺突然笑了起來,笑聲裡滿是悲涼:\"彆說九族,就是十族,我也不怕!\"
這聲喊,讓殿裡所有人都變了臉色。自古以來,最嚴厲的刑罰就是誅九族父族四、母族三、妻族二),從沒有\"十族\"的說法。朱棣盯著方孝孺看了半晌,突然下令:\"好!那就成全你!把他的門生故吏也算一族,湊齊十族!\"
錦衣衛指揮使紀綱領命時,偷偷看了方孝孺一眼,隻見這位大儒閉著眼睛,臉上沒有任何表情,後來紀綱對人說,那一刻他突然覺得,方孝孺像是在求死——用最慘烈的方式,完成對建文朝的最後效忠。
方孝孺的老家在浙江寧海,錦衣衛去抄家時,正是麥收時節。村民們看著官差把方家七十多口人捆走,有個瞎眼的老嬤嬤摸著牆哭:\"我們家先生不過是個讀書人,怎麼就犯了滅族的罪啊?\"方家的祖墳被挖開,祖先的屍骨被扔在田埂上,據說那天夜裡,寧海縣刮了一夜的黑風,田裡的麥子全倒伏了,像一片跪倒的人。
在北京當時稱北平)的國子監,方孝孺的學生們正在整理他的文稿。突然衝進來一群校尉,把三十多個書生都綁了起來。有個叫盧原質的學生,是方孝孺的外甥,也是洪武年間的進士,他被押走時還在喊:\"師母說過,讀書就是要學"不降其誌"!\"這些學生後來都被算作\"第十族\",和方家的親人一起,被押到南京聚寶門外的刑場。
刑場設在現在的雨花台一帶,從四月二十五日開始,每天都要殺人。第一天殺的是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的族人,共一百五十一人。劊子手每殺一個人,就把人頭扔到方孝孺麵前,問他降不降。方孝孺閉著眼睛,嘴裡不停地念著《論語》裡的\"誌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\"。
有個叫廖鏞的年輕官員,是開國功臣廖永忠的孫子,也是方孝孺的學生。他被押到刑場時,還抱著一本方孝孺批注的《孟子》。臨刑前,他對著方孝孺的方向磕了三個頭,說:\"先生,學生不能陪您讀聖賢書了。\"
最讓人揪心的是方孝孺的女兒們。兩個十來歲的小姑娘被押到秦淮河畔,船剛到江心,她們就抱著一塊石頭跳了下去。岸上的百姓聽見她們喊:\"爹爹說過,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!\"後來有人在河邊撿到她們的繡花鞋,鞋麵上繡著的蓮花,被水泡得發脹,像一朵朵流淚的眼睛。
《明史·方孝孺傳》記載,這次慘案總共殺了八百七十三人,從四月一直殺到六月。有個叫王稌tu)的秀才,是方孝孺的朋友,本來不在十族之列,卻主動跑到刑場說:\"我和方先生是知己,要死就一起死。\"他還說:\"能和先生同赴黃泉,是我的福氣。\"
方孝孺被處決的那天,南京城飄著細雨。他穿著一件舊布袍,步履蹣跚地走向刑場,頭發已經全白了。路過聚寶門時,他停下來,望著皇宮的方向,吟誦起自己寫的詩:\"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,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,計謀)。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,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?\"
劊子手讓他跪下,他不肯,被人強行按在地上。臨刑前,他對監刑的紀綱說:\"我有個請求,讓我給建文帝磕個頭。\"紀綱猶豫了一下,還是答應了。方孝孺朝著皇宮的方向磕了三個頭,然後挺直腰板:\"動手吧。\"
傳說方孝孺被腰斬從腰部斬斷)後,還沒死透,用手指在地上寫了十二個\"篡\"字,血寫完了,才咽下最後一口氣。
就在方孝孺赴死的同時,南京城裡還有許多建文舊臣在進行最後的抗爭。兵部尚書鐵鉉被押到朱棣麵前時,始終背對著他,罵不絕口。朱棣讓人割掉他的耳朵、鼻子,煮熟了塞進他嘴裡,問他\"香不香\",鐵鉉說:\"忠臣的肉,怎麼會不香?\"最後鐵鉉被淩遲處死,據說他的骨架被放進油鍋裡炸時,還保持著站立的姿勢。
太常寺卿黃子澄被逮捕後,朱棣親自審問他:\"當年是你勸建文帝削藩,才鬨到今天這個地步,你後悔嗎?\"黃子澄說:\"我隻後悔沒能早點除掉你這個亂臣賊子!\"他被砍了雙手雙腳,還讓人抬著在南京街頭示眾,最後活活疼死。
大理寺少卿胡閏的死更慘。朱棣恨他在奏折裡罵自己\"燕賊\",讓人把他的皮剝下來,填上稻草,掛在午門樓上。有天夜裡,看守城樓的士兵說,看見胡閏的皮人動了一下,好像在流淚。後來刮大風,皮人被吹落到地上,百姓偷偷把它埋了,還在墳頭種了棵柏樹。
這些慘烈的故事,很快就在南京城流傳開來。有個開茶館的老板,把方孝孺的事跡編成評話,每天晚上在茶館裡講,聽的人常常泣不成聲。錦衣衛聽說後,把老板抓去打了四十板子,可他傷好後,還是接著講,說:\"我就是想讓後人知道,咱們大明朝還有這樣的硬骨頭。\"
城外的報恩寺裡,有個老和尚原來是建文朝的禦史,靖難之役後就剃度出了家。他偷偷在禪房裡畫了一幅《忠臣圖》,上麵畫著方孝孺、鐵鉉等二十四個人,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剛毅的神情。有天朱棣派人來燒香,老和尚趕緊把畫藏在佛像肚子裡,才沒被發現。後來這幅畫被傳到了民間,成了許多讀書人臨摹的範本。
秦淮河上的畫舫裡,歌女們唱起了新編的《忠魂曲》。有段歌詞是這樣的:\"聚寶門外血成河,忠臣的骨頭比金硬。殺頭好比風吹帽,留得清白在人間。\"據說有次朱棣微服私訪,聽到這首歌,臉色變得很難看,卻沒讓人去查禁——或許在他心裡,也對這些寧死不屈的對手,有著一絲複雜的敬意。
方孝孺的故鄉寧海,百姓們為了紀念他,偷偷在山裡建了座\"方正學祠\"方孝孺字正學)。祠堂裡沒有神像,隻掛著一塊木牌,上麵寫著\"天下讀書種子\"。每年清明,都有人帶著書卷去祭拜,說這樣能讓子孫後代聰明好學。有個教書先生還編了句童謠:\"讀聖賢書,做方正人\",教給孩子們傳唱。
許多年後,朱棣的重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,有個叫李賢的大臣上奏說:\"方孝孺等人雖然是建文舊臣,但忠君愛國之心可嘉,請求陛下為他們平反。\"朱瞻基猶豫了很久,最後隻說:\"都過去了,讓百姓們好好過日子吧。\"
直到萬曆年間,朝廷才正式為方孝孺等人恢複名譽。當時的禮部尚書沈鯉說:\"這些人雖然反對成祖朱棣),但他們的氣節,是我們大明的骨氣啊。\"萬曆皇帝下旨,在南京為方孝孺建了座\"表忠祠\",祠堂的柱子上刻著一副對聯:\"十族殉忠千古痛,一祠表節萬年香。\"
清朝人編《明史》時,特意為方孝孺單獨立傳,結尾處寫著:\"方孝孺死節後,明代士人多以氣節相尚,雖遇亂世而不改。\"這句話或許道出了這場慘案背後的意義——那些忠臣義士用生命扞衛的,不僅是建文帝的皇位,更是儒家倡導的\"君臣大義\"和讀書人的風骨。
如今,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裡,還能看到方孝孺的雕像。雕像中的他,穿著長袍,手持書卷,目光堅定地望著遠方。有遊客問導遊:\"他明知會被殺,為什麼還要頂撞朱棣呢?\"導遊指著雕像基座上的字說:\"你看,這上麵寫著"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",這就是答案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