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鄭和七次下西洋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中國野史大甩賣 > 第13章 鄭和七次下西洋

第13章 鄭和七次下西洋(1 / 1)

永樂三年1405年),劉家港,江風裹挾著鹹腥的潮氣,吹打著岸邊密密麻麻的桅杆。港灣裡泊著的六十二艘“寶船”像浮在水麵的宮殿,最大的一艘船長四十四丈、寬十八丈,船身彩繪著日月山河,九根桅杆高聳入雲,掛起的帆布能遮蔽半個天空。岸上,萬名水手、兵丁、工匠、譯員正忙著搬運最後一批物資——從景德鎮窯裡剛出的青花瓷,蘇州織工趕製的雲錦,還有整箱的永樂通寶銅錢。人群中,一個身著蟒袍的中年男子正抬手整理帽翅,他麵容剛毅,眼神深邃,正是這支船隊的統帥,宦官鄭和。

此時的鄭和剛過三十,他站在旗艦“清和號”的甲板上,望著船頭那尊披甲執劍的海神媽祖像,耳邊是禮炮轟鳴與僧侶誦經的交織。三天前,永樂皇帝朱棣親自在南京龍江港賜宴送行,禦賜的“通番敕書”還揣在懷中,船隊出發前的祭海儀式上,漁民們偷偷往海裡撒了三鬥糯米,說這是給“定海豬”的口糧——相傳東海裡有頭能掀翻巨艦的神豬,得用糯米才能安撫。鄭和聽著這些鄉俗,嘴角露出一絲淺笑,他知道,這場航行要麵對的,遠比神豬傳說更凶險。

船隊駛出長江口時,有個叫馬歡的會稽今紹興)書生趴在“協同號”的船舷上嘔吐。他是個通阿拉伯語的譯員,後來寫了本《瀛涯勝覽》,裡麵記著個有趣的細節:寶船的廚房特意設了“齋廚”,因為鄭和是回回回族),船上還有不少佛教徒和道教徒,光做飯就得備著三套廚具。最讓馬歡驚訝的是船底的“壓艙石”,除了尋常石塊,還有幾十口裝滿淡水的大缸,船工說這叫“水櫃”,用竹管連接到各艙,就算在海上漂流三月也不愁沒水喝。

船隊第一次穿越馬六甲海峽時,遇到了海盜陳祖義。這陳祖義是廣東人,在舊港今蘇門答臘巨港)占島為王,專搶過往商船。他見鄭和船隊載貨豐厚,竟帶著百艘小船來劫,卻不知寶船的船舷兩側藏著十二門佛郎機炮。一聲令下,炮彈如雷,海盜船頃刻間碎成木片。鄭和親率水兵跳上陳祖義的旗艦,刀光劍影裡,那海盜頭子被鐵鏈鎖了琵琶骨。後來陳祖義被押回南京,朱棣當著各國使臣的麵將他斬於市,這便是《明史》裡說的“祖義詐降,而潛謀邀劫。和大敗其眾,擒祖義,獻俘,戮於都市”陳祖義假裝投降,卻暗中謀劃搶劫。鄭和大敗他的部眾,活捉陳祖義,獻上俘虜,在京城集市將其處死)。

在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),船隊曾卷入一場意外。當時爪哇東王和西王正在打仗,西王的人誤殺了上岸采購的一百七十名明軍。鄭和按捺住部下的怒火,沒有立刻動武,而是派使者對西王說:“大明兵船如林,若要複仇,易如反掌。但王若知罪,當輸黃金六萬兩謝過。”西王嚇得連忙答應,後來還親自帶著金錠跪在鄭和麵前,這事兒被寫進了《明實錄》,成了“不戰而屈人之兵”的典範。當地百姓卻流傳著更熱鬨的版本:說鄭和船上的“寶葫蘆”裡藏著天兵,隻要打開蓋子,就能飛出十萬神箭手,西王是怕了這個才投降的。

船隊最遠到過非洲東海岸的麻林國今肯尼亞馬林迪),那裡的國王第一次見到中國人,以為是從月亮上下來的神仙。他送給鄭和一隻“麒麟”,其實是長頸鹿,船員們從沒見過這長脖子動物,畫下來的圖像裡,麒麟的蹄子被畫成了馬蹄——因為《瑞應圖》裡說麒麟“馬足牛尾”。這隻麒麟後來被運回南京,朱棣親自率百官到奉天門迎接,翰林院學士沈度還寫了篇《瑞應麒麟頌》,說這是“聖德廣被,海外來朝”的吉兆。當地至今還流傳著,當年鄭和船隊有艘船觸礁,水手們流落荒島,和當地人通婚,他們的後代至今還會說幾句“官話”,家裡藏著中國的瓷碗。

在古裡國今印度科澤科德),鄭和立了塊石碑,上麵刻著“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裡,民物鹹若,熙皞同風,刻石於茲,永示萬世”這個國家距離中國有十萬多裡,百姓萬物都和順,安樂太平如同一風,在此刻石,永遠昭示萬代)。這裡的國王用寶石鑲嵌王座,大臣們見鄭和時,要先在地上匍匐七次。交易貨物時不用錢幣,而是用香料和寶石兌換,有個叫阿合馬的商人想騙鄭和的絲綢,被識破後,鄭和沒罰他,反而送了他兩匹雲錦,說“大明做生意,重信義不重欺詐”。阿合馬後來成了鄭和在古裡的總代理,這故事在當地的《香料編年史》裡記了滿滿三頁。

第七次下西洋時,鄭和已經六十歲了。船隊行到忽魯謨斯今伊朗霍爾木茲),他登上當地的山頂,望著紅海的落日,突然咳起血來。隨船的醫官是太醫院的劉景,他給鄭和診脈後,偷偷對副使王景弘說:“公爺這是積勞成疾,怕是撐不到回航了。”果然,次年夏天,船隊行至古裡,鄭和在船艙裡溘然長逝。船員們按照他的遺願,將他葬在岸邊的椰林裡,墳頭種了棵從南京帶去的槐樹。如今那棵槐樹已長成參天大樹,當地人叫它“三寶樹”,說樹下埋著位能呼風喚雨的中國王爺。

鄭和的船隊帶回的不僅是奇珍異寶,更有各地的風物:蘇門答臘的胡椒讓明朝的調料市場便宜了一半,暹羅今泰國)的水稻良種在江南試種成功,連宮廷裡的太醫都學會了用阿拉伯的“回回藥”治療眼疾。但民間更愛傳些神乎其神的故事:說鄭和在海底見過龍宮,龍王贈他夜明珠;說他在某個島上發現了長生泉,喝了能活三百歲;還有的說,他其實找到了建文帝,隻是看他在海外過得安穩,就沒帶回南京。

這些傳說裡,最動人的要數“寶船藏寶”的故事。說是鄭和每次回航前,都會把一部分貨物埋在途經的島嶼上,做上標記,留給後來的“有緣人”。在馬來西亞的檳城,至今還有人拿著祖傳的“藏寶圖”去山上挖掘。曆史學家們說這是無稽之談,但漁民們卻信以為真。

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),朱棣駕崩,仁宗朱高熾登基後下旨停罷下西洋,寶船被封存在劉家港的船塢裡,漸漸朽壞。有個叫鞏珍的水手曾在《西洋番國誌》裡歎息:“當年乘巨艦泛滄溟,見夫海洋之闊,日月之昭昭,至今思之,猶夢中事。”但那些被鄭和船隊改變的地方,卻永遠留下了印記:馬六甲的三寶廟香火不斷,爪哇的皮影戲裡多了個叫“三保大人”的角色,連非洲的斯瓦希裡語裡,都多了個詞“chini”,意思是“中國”,據說就源自船員們常說的“此地”。

如今在南京牛首山的鄭和墓前,常有白發老人帶著青花瓷片來祭拜。他們說,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征服,而是為了“宣德化而柔遠人”——就像那艘寶船上的羅盤,永遠指著“和”的方向。七次遠航,航程十萬餘裡,訪問三十餘國,這支龐大的船隊沒有占領一寸土地,卻讓“中國”這個名字,在印度洋的浪濤裡,刻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。


最新小说: 冰封末世:我打造完美領地 在遠古和大虎一起長大 誤圓房後,冷麵軍官寵她入骨 神奇留子在紐約擺攤算命[千禧年] 全民樹屋求生:開局匹配青梅竹馬 不可名狀的路人甲 我能穿梭末日兩界 踹掉渣男穿古代,婆家吃糠我吃肉 黑化病嬌男配你不要?那歸我了! 彼岸花開!鬼祖現!三界齊跪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