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編纂大典聚鴻儒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中國野史大甩賣 > 第14章 編纂大典聚鴻儒

第14章 編纂大典聚鴻儒(1 / 1)

永樂五年1407年)深秋,南京文淵閣,翰林院編修王洪抱著一摞從民間征集來的孤本,踩著枯葉匆匆穿過長廊,忽聞閣內傳來一陣爭執聲。他停住腳步,隱約聽見有人拍著案幾喊道:“此等俚俗醫方也配入典?辱沒聖賢!”另一人則冷笑回應:“《大典》要收天下書,豈能因閣下偏見斷了民間智慧?”

這正是《永樂大典》編纂時的尋常一幕。這場始於永樂元年1403年)的浩大文化工程,在解縉、姚廣孝先後主持下,以驚人的規模鋪展。據《明太宗實錄》記載,參與編修的學者多達三千餘人,他們從全國征集的圖書“上自古初,迄於當世,旁搜博采,彙聚群分”上自遠古時期,下至當代,廣泛搜集,大量采集,將各種書籍彙聚起來分門彆類),最終要編成一部“包括宇宙之廣大,統會古今之異同”包含宇宙般廣闊的內容,彙總貫通古往今來的異同之處)的超級典籍。

據翰林院典籍李至剛記載,永樂二年解縉領編修之職,立即召集了百餘名學者。某日朱元璋忌辰,朱棣臨時要求查閱曆代帝王祭祀禮儀,解縉帶著三名助手,從已搜集的文獻中摘編出五十卷書稿,連夜謄清呈上。《明史·解縉傳》載“帝覽甚喜,賜名《文獻大成》”,但朱棣很快發現這部初稿“尚多未備”還有很多內容沒有收錄完備),這才決意擴大規模,讓姚廣孝這位“黑衣宰相”牽頭重修。

南京聚寶門內的編修總部,成了當時天下最熱鬨的文化集市。各地送來的書籍堆積如山,有世家大族祖傳的宋刻本,有寺觀珍藏的手抄經卷,甚至有走方郎中秘不示人的藥方。負責校勘的陳濟是個出了名的書癡,據說他能“目覽千言,過目不忘”一眼能看上千字,看過之後就不會忘記),某次發現兩部《論語》注本對“仁”字的釋義相左,竟抱著書在庫房裡鑽研三天,直到從東漢鄭玄的殘卷中找到佐證才肯罷休。

蘇州府學教授陳繼曾在回憶錄中寫道,永樂四年春天,他奉命整理宋代方誌,在一堆蟲蛀的卷宗裡翻出蘇軾親筆批注的《吳郡誌》。消息傳到宮中,朱棣當夜就派內侍來借閱,三天後歸還時,扉頁上多了一行禦筆:“此等真跡,當與典冊同傳。”後來這部手稿果然被完整錄入《大典》,可惜如今已無蹤跡。

編修們來自天南海北,脾氣學問各異。浙江學者王偁cheng)專精天文曆法,卻總在膳食上挑剔,說南京的水“硬如寒鐵,煮茶煞風景”。福建籍的林環便每日從秦淮河挑水給他,兩人常因“月食成因”爭得麵紅耳赤,轉頭又一起校訂《授時曆》。

最轟動的是“佛道辯論”。永樂五年端午,負責釋藏佛教典籍)的一如法師與主持道藏道教典籍)的冷謙在宴席上爭執起來,一如說道教“煉丹求仙,純屬虛妄”,冷謙當即取來丹砂sha)、硫磺演示,說“此非虛妄,是未得真傳”。最後還是姚廣孝出麵調和:“大典納百家言,何必爭高下?”這段趣事被寫入《翰林記》,爭論歸爭論,兩人後來合作校訂了《抱樸子》。

民間流傳最廣的,是藥學家樓英的故事。這位浙江名醫被征召時,帶了一箱子草藥標本,說要“讓典籍認得百草”。某次編修《本草》部分,有人質疑他收錄的“斷腸草解毒方”太過險僻,樓英當場找來斷腸草實為鉤吻),說“我親身試過”——原來他年輕時曾用此方救活過誤服毒藥的樵夫。這段經曆後來被詳細記入《大典》“醫術”門,可惜原卷已佚。

朱棣對《大典》的進度異常上心,每月都要召見姚廣孝詢問。據《明實錄》記載,永樂六年夏日,他翻閱剛編成的“禮”字部,發現遺漏了元朝郊祀si)製度,當即把解縉叫來訓斥:“元人雖為胡虜,禮俗亦有可取者,為何不錄?”解縉辯解稱“恐汙聖目”,朱棣卻拍著案幾說:“朕要的是全史,不是粉飾太平的小冊子!”

為了搜集珍本,朝廷下了血本。江西臨江府有位藏書家,藏有孤本《太平寰宇記》,地方官多次索要都被拒絕。朱棣聽說後,竟派鄭和船隊從蘇州運去兩船絲綢交換,還親筆題寫“書香世家”匾額。這件事被寫入《菽園雜記》,說那家人後來主動獻書三百餘卷,“皆宋刻善本”。

編纂過程中,最棘手的是處理“違礙”內容。明初對元人著作多有忌諱,有人建議刪去《元史》中“貶明”的段落,姚廣孝卻堅持“如實收錄”。他對編修們說:“是非功過,自有後人評說,我們隻需保存原樣。”這種態度讓《大典》得以保留許多珍貴史料,比如南宋李心傳的《建炎以來係年要錄》,原本多有散佚,全靠《大典》收錄才得以傳世。

永樂六年1408年)冬,這部巨著終於定稿。據《明史》記載,全書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,裝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,光謄抄就用了兩千名書手,耗費墨汁三十多萬斤。成書那日,姚廣孝率全體編修在文淵閣前焚香告天,朱棣親自撰寫序言,說此書“上自古初,下及近代,經史子集,百家之書,至於天文、地誌、陰陽、醫卜、僧道、技藝之言,備輯為一書,毋厭浩繁”上自遠古,下至近代,經史子集,諸子百家的著作,乃至天文、地理、陰陽、醫卜、僧道、技藝等方麵的言論,都完備地輯錄成一書,不嫌繁多)。

翰林院編修梁潛在給友人的信中描述了定稿夜的盛況:“燈籠如星,燭淚成河,諸公校對至雞鳴,忽有老吏哭出聲——此人隨編修三年,家中來信說幼子夭折,竟未敢告假。”姚廣孝當即奏請朝廷厚恤,朱棣聽說後,特賜“忠孝兩全”匾額。

這部空前絕後的典籍,原本藏在南京文淵閣,遷都北京後移至紫禁城文樓。可惜歲月無情,嘉靖年間宮中失火,幸虧朱厚熜ng)命人連夜搶救,才免予焚毀。但到了清代,《大典》屢遭厄運,如今存世的不足原書百分之四。每當學者們在海外圖書館見到那些泛黃的殘卷,應該會想起永樂年間那群寒夜校書的儒士。

就像編修王洪在《大典》序跋中寫的:“紙墨有儘,文脈無窮。”那些在南京聚寶門內爭論過、歡笑過、歎息過的身影,早已化作曆史塵埃,但他們守護的知識火種,終究沒有熄滅。


最新小说: 全妖界都在等她退休 直播:我!三角洲第一通天代 無限流第一幼崽 李二讀心我慌,高陽追夫淚狂 從迎娶知否盛明蘭開始的綜影人生 收到未來短信,成千億富豪很合理 穿到六零當團寵 印度1991,從娶富婆開始 隨母改嫁成團寵,重生嫡女虐翻全家 卒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