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樂十二年1414年)深秋,監國太子朱高熾坐在南京皇宮文華殿的案前,在看一份北征軍的糧餉奏報,殿外傳來太監尖細的通報聲:“陛下遣使至——”他連忙放下朱筆,扶著侍臣的手起身迎駕,臃腫的身軀在青磚地上挪得有些吃力。這位以仁厚聞名的太子,此刻心裡清楚,父皇朱棣在漠北的每一封詔書,都是對自己監國能力的考驗。
朱高熾的監國,始於永樂六年1408年)朱棣第一次北征。這位體型肥胖、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的太子,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,先後六次承擔監國重任,累計時間超過八年。《明仁宗實錄》記載他“日理萬機,裁決庶政,靡不允當”每天處理繁多的政務,裁決各種政事,沒有不合適的),但是,他的監國生涯始終籠罩在父皇的猜忌與弟弟的覬覦之下。
朱高熾的肥胖是出了名的。據《萬曆野獲編》記載,朱棣曾怒斥他“身肥而怠惰”,甚至命他徒步從皇宮走到孝陵,想以此逼他減重。侍從們偷偷準備了轎子,卻被朱高熾拒絕:“父皇是為我好,豈能作弊?”結果走了不到一半就氣喘籲籲,最後還是朱棣心軟,派內侍用轎子把他接了回來。
朱棣偏愛次子朱高煦,覺得他勇武類己,而朱高熾的仁柔讓他時常不滿。某次北征前,朱棣故意留下一堆棘手的案件,想看看太子如何處理。朱高熾沒有從嚴懲處,反而釋放了數十名因拖欠賦稅入獄的百姓,說“歲歉民困,當寬宥之”年成不好百姓貧困,應當寬恕他們)。朱棣回朝後雖有不悅,但看到地方報來的民心安定的奏報,終究沒說什麼。
東宮詹事楊士奇曾在回憶錄中寫道,朱高熾監國時最愛去的地方是南京的惠民藥局。有一次他微服私訪,見藥局裡擠滿了求醫的災民,當即命人打開官倉發放糧食,還親自查看藥方,對醫官說:“藥材要真,劑量要足,莫要賺這救命錢。”這段經曆後來被畫成《監國問民圖》,可惜原畫已失傳。
朱高熾的弟弟朱高煦素有野心,總在朱棣麵前詆毀太子。據《明史·朱高煦傳》記載,他曾誣陷朱高熾“私納宮女,荒廢政務”,朱棣震怒,派錦衣衛去南京查問。幸虧楊榮及時上奏,說那名宮女是宮中舊人,因母親病重暫留東宮照料,朱高熾才得以洗清冤屈。
還有一次是在永樂十三年,朱高煦暗中指使人偽造太子手諭,讓地方官延緩上繳軍糧,想借此陷害朱高熾“阻撓北征”。幸好戶部尚書夏原吉心細,發現手諭的筆跡與太子平日不符,連夜派人向朱棣稟報。朱棣查明真相後,雖未嚴懲朱高煦,卻將其黨羽流放,這讓朱高熾意識到,監國不僅要處理政務,還要提防暗處的冷箭。
朱高熾監國期間,最受百姓稱頌的是他處理水患的舉措。永樂十四年,黃河在河南決口,流民湧入南京。有大臣主張驅趕,說“恐生疫病”,朱高熾卻在奉天門設粥棚,還命人搭建臨時住所,說“民為邦本,豈能棄之?”他親自帶著楊士奇等大臣到流民中視察,看到一個孩童因饑餓啼哭,當即把自己的糕點分給孩子,這事被畫進《流民圖》,現存於南京博物院。
在處理政務上,朱高熾有個特彆的習慣——每晚都要重看當天的奏章。據《明實錄》記載,他發現有位知縣因直言進諫被朱棣貶斥,特意在奏章上批注:“言雖逆耳,心實忠直”話雖然聽起來不順耳,但內心實在是忠誠正直的),後來果然將這位知縣召回重用。楊榮曾勸他“事已裁決,不必再勞神”,他卻說:“一著不慎,就可能冤枉好人,懈怠不得。”
永樂十八年,朱棣決定遷都北京,命朱高熾負責南京的收尾工作。當時很多官員不願北上,朱高熾一麵安撫,說“南北一體,皆為朝廷”,一麵奏請朱棣允許年老體弱的官員留任南京,這個提議被采納後,不少官員感念其體恤。《翰林記》中記載,有位老禦史臨彆時贈他一首詩:“監國十年恩似海,南京城畔柳如煙”,朱高熾把詩掛在書房,說“這是對我的鞭策”。
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),朱棣在北征途中病逝,朱高熾繼位,改元洪熙。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,就是赦免了建文舊臣的家屬,說“既往不咎,宜給還家產”過去的過錯不再追究,應當歸還家產),還停止了大規模用兵和鄭和下西洋,減免賦稅,史稱“洪熙新政”。
可惜這位監國多年的君主,在位僅十個月就病逝了。據《明史》記載,他臨終前召楊士奇、楊榮等大臣,說“朕監國十年,唯憾未能多為百姓做實事”,並叮囑太子朱瞻基“務守仁政,勿學驕奢”。他的猝然離世,讓剛穩定下來的朝政又起波瀾。
南京的百姓聽說朱高熾去世,自發在聚寶門設祭,這種發自民間的悼念,或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。而他留下的仁政傳統,被兒子朱瞻基繼承,開創了“仁宣之治”,讓明朝迎來了一段相對安定的時光。正如《明史·仁宗本紀》所讚:“在位一載,用人行政,善不勝書。使天假之年,涵濡hanru,)休養,德化之盛,豈不與文景比隆哉!”在位一年,任用人才處理政務,好的事跡寫也寫不完。如果上天給與他更長的壽命,讓百姓得到滋潤養育和休養生息,道德教化的興盛,難道不能和漢文帝、漢景帝時期相比嗎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