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仁宣之治續華章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中國野史大甩賣 > 第16章 仁宣之治續華章

第16章 仁宣之治續華章(1 / 1)

宣德元年1426年)八月,樂安州今山東惠民)的城門前傳來急促的馬蹄聲,守城士兵望去,隻見一隊錦衣衛簇擁著一位身著龍袍的青年疾馳而來,那人勒住馬韁,朗聲道:“朕乃天子朱瞻基,特來會會漢王朱高煦!”城門內,朱高煦正穿戴鎧甲準備迎戰,聽聞這話竟愣在當場——他萬沒想到,這位剛登基三個月的侄子,竟敢親率大軍奔襲。

這場倉促的對決,最終以朱高煦出城投降收場。而平定叛亂的朱瞻基,與父親朱高熾共同開創的“仁宣之治”,成為了明朝兩百七十六年曆史中最溫潤的一段時光。《明史》稱這一時期“吏稱其職,政得其平,倉廩充實,閭閻樂業”官吏稱職,政治平和,倉庫充實,百姓安樂),短短十六字,道儘了一個盛世的模樣。

朱瞻基登基時,擺在麵前的是個微妙的局麵:父親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,朝政尚未完全穩固,叔叔朱高煦又蠢蠢欲動。這位曾隨朱棣北征的皇子,骨子裡既有祖父的果決,又繼承了父親的仁厚。據《明宣宗實錄》記載,他在文華殿召見“三楊”楊士奇、楊榮、楊溥)時說:“朕年少,賴諸公輔弼,但國家大事,朕不敢不親力親為。”

朱高煦的叛亂早在預料之中。這位自比“李世民”的藩王,在永樂年間就多次謀奪太子之位,朱瞻基繼位後,他更是以“清君側”為名舉兵。楊榮力主親征,說“兵貴神速,震懾叛黨”,朱瞻基當即拍板:“朕親往,看他敢不敢應戰!”大軍從北京出發時,他特意下令“不許擾民,違者斬”,沿途百姓見皇家軍隊秋毫無犯,紛紛在路邊獻上茶水,這事被記在《宣德實錄》裡,說“軍民感悅,沿途焚香迎駕”。

樂安州的城牆上,朱高煦的部將正準備放箭,卻見朱瞻基單騎來到城下,高聲對城上士兵說:“漢王謀反,與爾等無關,開門投降者免罪!”守城士兵麵麵相覷,麵對朱瞻基“不屠城”的承諾,有不少人偷偷放下了弓箭。朱高煦見軍心渙散,隻得打開城門——這位曾在靖難之役中衝鋒陷陣的猛將,最終被侄子的氣勢壓垮。

平定叛亂後,朱瞻基把朝政交給了以“三楊”為核心的內閣。這三位曆經永樂、洪熙、宣德三朝的老臣,各有專長:楊士奇擅長內政,楊榮精通軍事,楊溥長於禮法,《明史》稱他們“同心輔政,海內晏然”齊心協力輔佐朝政,天下安定)。朱瞻基對他們極為信任,甚至在禦花園設宴時說:“朕與諸公,如家人父子,有話但說無妨。”

楊士奇最懂民生疾苦。宣德二年1427年),江南遭遇水災,地方官奏報“損失輕微”,他卻帶著禦史微服私訪,親眼見到災民“以草根為食”,回來後當著朱瞻基的麵彈劾了七名隱瞞災情的官員。朱瞻基震怒,當即命楊士奇主持賑災,還親自寫下《罪己詔》,說“朕失察之過,累及百姓”。據《明實錄》記載,這次賑災讓江南數十萬災民得以存活,民間稱楊士奇為“楊青天”。

楊榮則在邊防上立有大功。宣德三年,蒙古部落襲擾開平衛今內蒙古正藍旗),有大臣主張放棄開平,收縮防線。楊榮力排眾議:“開平是北疆屏障,棄之則敵寇可直抵京師。”他建議朱瞻基派軍加固城防,同時命將領“以守為攻,襲擾敵營”。朱瞻基采納了他的建議,果然讓蒙古部落不敢再輕易南下。《明史·楊榮傳》記載,某次朱瞻基北巡,見邊防穩固,笑著對楊榮說:“有卿在,朕可高枕無憂。”

楊溥為人寬厚,卻極重禮法。有一次,朱瞻基想給外戚封爵,楊溥引用“外戚不得乾政”的祖製勸阻,說“陛下若開此例,後世必效仿,非國家之福”。朱瞻基起初不悅,但仔細想想後,還是收回了成命。後來他對人說:“楊先生看似古板,實則是在幫朕守著朱家的江山。”這三位老臣與皇帝的默契配合,成了仁宣之治的核心動力。

宣德年間的朝堂,少了永樂時期的刀光劍影,多了體恤民情的溫情。朱瞻基繼承了父親朱高熾的政策,繼續減免賦稅,整頓吏治。據《明宣宗實錄》記載,他在位十年間,共減免全國賦稅七次,涉及米糧超過三百萬石;還下令裁撤冗餘官員,僅宣德三年就精簡了一千多名“不稱職者”,這些措施讓百姓負擔大減。

據蘇州府的糧長李茂記載,宣德五年的秋收後,他帶著糧稅進京,發現戶部門口貼著一張告示:“凡年景歉收之處,可緩繳賦稅,不得強征。”這在洪武、永樂年間是不可想象的——那時若拖欠賦稅,輕則坐牢,重則抄家。更讓他意外的是,朱瞻基還親自召見了幾位糧長,詢問民間疾苦,當聽到“蠶桑豐收,市價平穩”時,笑著說:“百姓安樂,朕心足矣。”

農業上的革新也讓糧食產量大幅提升。當時有個叫周忱的巡撫,在江南推廣“平米法”,還修了不少水利工程。《明史·周忱傳》記載,他主持修建的吳淞江堤壩,讓數萬畝荒地變成良田,“歲增糧二十萬石”。朱瞻基聽說後,特意下旨嘉獎:“善政當推廣天下,讓百姓都能受益。”

商業在這一時期也迎來了春天。北京的正陽門外,宣德年間形成了熱鬨的集市,綢緞鋪、瓷器店、酒樓茶館林立。據《宛署雜記》記載,當時每天從通州運到北京的貨物“車載船裝,絡繹不絕”,有南方的絲綢、茶葉,北方的皮毛、煤炭,甚至還有西域的香料。朱瞻基不僅不抑製商業,還下令減輕商稅,說“農桑為本,商賈亦能利國”。

朱瞻基有個廣為人知的愛好——鬥蛐蛐),民間甚至稱他為“蛐蛐天子”。據《萬曆野獲編》記載,他曾派宦官到江南采辦優質蛐蛐,有個糧官因沒完成任務竟嚇得自殺。這事傳到朱瞻基耳朵裡,他當即下令停止采辦,說“玩物喪誌,朕之過也”,還處罰了那個逼死糧官的宦官。

但這位“蛐蛐天子”在正事上從不含糊。他每天清晨就到文華殿處理奏章,午後常去太學聽課,晚上還會和大臣討論政務。楊士奇曾勸他“注意龍體”,他卻說:“朕年輕,多做點事是應該的。”據《翰林記》記載,他還喜歡畫畫,尤其擅長畫花鳥,有一次畫了一幅《竹雀圖》,賜給楊榮,上麵題著“君臣相得,如竹雀相依”,可見君臣關係之融洽。

宣德三年,朱瞻基還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——命鄭和第七次下西洋。不過這次遠航不再像永樂時期那樣追求“揚國威於異域”,而是側重於貿易。據《瀛涯勝覽》記載,船隊帶回的胡椒、蘇木等貨物,被公平地賣給商人,“得銀數十萬兩,補充國庫”。這次遠航後,明朝雖然停止了大規模航海,但民間的海外貿易卻逐漸興起,形成了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的新格局。

宣德十年1435年)正月,朱瞻基在乾清宮病逝,年僅三十八歲。這位在位十年的皇帝,讓明朝迎來了“吏清政平,百姓安樂”的黃金時代。《明史》評價他“即位以後,吏稱其職,政得其平,倉廩充實,閭閻樂業,歲不能災。蓋明興至是曆年六十,民氣漸舒,蒸然有治平之象矣”即位以後,官吏稱職,政治平和,倉庫充實,百姓安樂,多年沒有災害。明朝建立到這時已經六十年,百姓的精神逐漸舒展,出現了安定太平的景象)。

但盛世之下,隱憂已現。朱瞻基為了方便處理政務,開始讓宦官學習文化,參與批閱奏章,這為後來的宦官專權埋下了伏筆。他還對藩王采取了“圈養”政策,雖然避免了叛亂,卻讓宗室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。這些問題在他去世後逐漸暴露。

從洪熙到宣德,短短十一年的時間,朱高熾與朱瞻基父子用仁厚與智慧,在明朝的曆史上寫下了溫暖的一筆。正如楊士奇在《東裡文集》中所說:“仁宣之治,非獨君明臣賢,更在上下相安,民心所向。”這段歲月,如同寒冬過後的春風,讓飽經戰亂的明朝百姓,終於迎來了一段可以安心耕作、酣然入睡的好時光。


最新小说: 長生修魔:從折紙人開始 同時穿越,但是反派科學家 讓他生!讓他生! 直播買股:給五個大佬當金絲雀 冰封末世:我打造完美領地 在遠古和大虎一起長大 誤圓房後,冷麵軍官寵她入骨 神奇留子在紐約擺攤算命[千禧年] 全民樹屋求生:開局匹配青梅竹馬 不可名狀的路人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