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曆六年暮春,蘄qi)州城外,一個穿青布長衫的中年人蹲在田埂上,手裡捏著株開紫花的草藥,“這是‘紫花地丁’,”他抬頭對身邊的少年說,“葉子搗爛了能治惡瘡。”
這中年人便是李時珍,此時剛過五十,少年是他的小兒子李建元,正捧著個竹編藥簍,裡麵裝著剛采的蒼術、茯苓,還有幾枚帶著泥土的何首烏。“爹,您筆記都記了滿滿三箱子了,還不夠嗎?”李建元問道。
李時珍笑著搖頭:“前朝的《本草》指《證類本草》)錯漏太多啦。就說這地丁,陶弘景南北朝醫藥學家)說是‘味苦性寒’,可我試過,其實帶點甘味,敷在瘡上沒那麼刺疼。還有那‘葳蕤’,被當成‘黃精’入藥,不知害了多少人。”他說著從懷裡本厚厚的冊子,上麵密密麻麻記著草藥的形狀、氣味、藥性,連采挖的時辰都標得清清楚楚。
二十年前,那時的李時珍還是楚王府的“奉祠正”掌管祭祀醫藥的官員),有天楚王的世子突發急病,上吐下瀉,太醫們按“中暑”來治,越治越重。李時珍瞧了瞧世子的舌苔,又聞了聞嘔吐物,皺眉道:“這不是中暑,是吃了沒熟透的河鮮,染上了‘濕毒’。”他開了方子,用紫蘇葉配生薑煎湯,世子喝了兩劑就好了。
可楚王卻說他“妄議太醫”,把他打發到太醫院當差。這倒給了李時珍機會——太醫院的藏書樓裡,藏著曆代的醫藥典籍,從《神農本草經》到唐代的《新修本草》,滿滿當當的書架直抵屋頂。他在那裡待了三年,把幾千種藥材的記載抄了個遍,越抄越心驚:“原來好多藥材的名字都弄混了,比如‘南星’和‘虎掌’本是一種,卻被當成兩種;‘百合’的根能入藥,卻被寫成‘花有毒’。”
有天夜裡,他翻到宋代《本草圖經》裡記載“穿山甲能水陸兩棲,食蟻如牛”,第二天就托人從山裡弄來隻穿山甲,養在院裡的缸裡。他蹲在缸邊看了三天,發現這東西根本不會遊泳,吃螞蟻全靠舌頭舔,哪像書上說的“如牛飲水”?氣得他在冊子上批了四個大字:“著書者臆斷!”
也就是那天,他打定主意要重修《本草》。“不能讓錯誤一代代傳下去。”他辭了太醫院的差事,背著藥簍就出了北京城。妻子吳氏連夜給他縫了件耐磨的麻布衣裳,連聲囑咐:“路上小心,分不清的草藥彆亂嘗。”她知道丈夫的脾氣——為了辨明“曼陀羅”的藥性,他曾讓徒弟們各服少許,自己則親嘗三倍劑量,結果頭暈目眩,昏睡了一天一夜,醒來後趕緊記下:“曼陀羅花,相傳此花笑采釀酒飲,令人笑;舞采釀酒飲,令人舞。予嘗試之,飲後昏昏如醉,諸事不省,可見前人所言非虛,然其毒烈,不可輕用。”這段記載後來原原本本寫進了《本草綱目》。
他這一走就是十年,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。在武當山,他跟著采藥人爬上懸崖,采到了傳說中的“七葉一枝花”,那藥能治蛇毒,當地人說“七葉一枝花,深山是我家,毒蛇見了我,繞道又搬家”。李時珍趴在崖邊,仔細畫下葉子的形狀,連花瓣上的紋路都沒放過,還讓采藥人演示怎麼用它敷蛇咬傷,記在冊子上:“凡被蛇傷,取根搗汁敷之,立愈。”
在廬山,他遇到個老和尚,用“何首烏”延年益壽,八十多歲還能挑水劈柴。老和尚告訴他,何首烏要選“赤白各半,形如鳥獸狀”的,九蒸九曬後吃才有效。李時珍不信邪,專門挖了不同形態的何首烏,分彆蒸煮試驗,發現確實“赤者補陰,白者補陽”,並非像有些醫書說的“單一藥效”。他還在寺裡見到一種叫“忍冬”的藤,冬天不落葉,老和尚用它的花金銀花)治好了許多風寒病人,李時珍便記下:“忍冬花,又名金銀花,甘寒無毒,治一切風濕氣,及諸腫毒、癰疽yongju)疥癬jiexuan)。”
李時珍在嶺南的時候聽說有種叫“鉤吻”的毒草,長得像金銀花,常被人誤采。為了分清兩者,他冒著生命危險,先讓兔子嘗了鉤吻,兔子沒多久就抽搐而死;再讓兔子嘗金銀花,兔子卻安然無恙。他在冊子上畫了兩幅對比圖,特意注明:“鉤吻葉尖而光,金銀花葉圓而有毛,不可不辨。”
李時珍不光采草藥,還格外留意民間的偏方。在浙江水鄉,漁民告訴他,“海馬”不是馬,是魚,用它泡酒能治腎虛;在北方草原,牧民教他用“狼毒”根殺蟲,說“此藥雖毒,埋在糧囤裡,老鼠聞了就跑”;甚至在市井街坊,他也蹲在剃頭匠旁邊,看他們用“皂角”洗頭,記下藥性:“皂角去垢,勝於肥皂,洗頭沐麵,能潤肌膚。”
十年後回到蘄州,李時珍帶回的不隻是滿滿二十箱藥草標本和筆記,還有一腦子的故事。他把自己關在“瀕湖草堂”裡,開始整理這些材料。書案上堆著小山似的書稿,旁邊放著個砂鍋,時不時熬點草藥驗證藥性。有次他試“巴豆”的瀉下作用,吃了半粒就拉得站不住,李建元嚇得要去請大夫,他卻擺手:“記下來,巴豆‘辛熱有毒,半粒即可致瀉,過量則傷人’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編寫到第七年,家裡的錢快花光了。原來的積蓄都買了藥草、請了抄書先生,連吳氏的嫁妝都當了。有天夜裡,李時珍對著油燈歎氣,李建元忽然說:“爹,我來抄吧,我認識字。”於是父子倆一個寫,一個抄,常常到雞叫才睡。吳氏則每天早上煮一鍋稀粥,把藥簍裡剩下的山藥、蓮子加進去,笑著說:“咱們吃的都是‘本草’,強身健體。”
萬曆十八年,他帶著書稿去南京拜訪王世貞明代文學家),這位文壇領袖翻看了幾卷,拍著桌子叫好:“這部書‘博而不繁,詳而有要’廣博而不繁雜,詳細而有要點),簡直是醫家的《史記》!就叫《本草綱目》,再合適不過!”王世貞還專門寫了篇序言,說讀這部書“如入金穀之園,種色奪目;如登龍君之宮,寶藏悉陳”像進入金穀園,各種花木鮮豔奪目;像登上龍王宮殿,寶藏全部陳列出來)。
可書稿寫成了,刻印又成了難題。這麼大部頭的書,雕版就要幾百塊,沒有書商敢接手。李時珍隻好帶著書稿四處奔波,直到萬曆二十一年,才在南京找到一家叫“胡承龍”的書坊,老板也是個懂醫的,看了書稿說:“這是積德的事,我賠本也刻!”
萬曆二十四年,《本草綱目》初刻本終於問世,一共五十二卷,記載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,附了一千一百六十幅插圖,還有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個藥方。書裡不光有草藥,連金石、鳥獸、昆蟲都有記載,比如“銅綠”能治“惡瘡頑癬”,“蜂蜜”能“益氣補中”,甚至“人的頭發”血餘)也能入藥,說“煆成灰,能止血”。
可惜李時珍沒能看到書的廣泛流傳。萬曆二十五年,他病逝在瀕湖草堂,臨終前還握著李建元的手說:“把書獻給朝廷,或許能救更多人。”後來李建元真的把書獻給了萬曆皇帝,皇帝看了說“善哉,此濟世之書也”,下令太醫院刊行。
沒過幾年,這本書就傳到了國外。朝鮮的醫官用它來修訂本國的《東醫寶鑒》,日本的學者把它翻譯成日文,歐洲的傳教士帶回去,達爾文在《物種起源》裡還引用過它對“雞的變種”的記載。直到今天,在蘄州的李時珍紀念館裡,還能看到那本泛黃的初刻本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