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正十三年1735年)八月二十三日,圓明園九州清晏殿,一道加急諭旨已從園中傳出:“著莊親王允祿、果親王允禮、大學士鄂爾泰、張廷玉輔政,奉皇太子弘曆即皇帝位。”《清世宗實錄》卷一五九)此時距雍正帝胤禛昨日“聖躬不豫”的消息傳出不過一日,其猝然離世之速,令朝野震動。這位以鐵腕治世、爭議纏身的帝王,在統治十三年後突然謝幕,留下一樁延續三百年的死亡謎案。
圓明園的八月,荷風送香,本是清帝避暑理政的常地。據《雍正朝起居注冊》記載,八月十八日,雍正帝還在圓明園召見辦理苗疆事務的大臣,麵授機宜;二十日,“聖躬偶感違和”,但仍照常處理政務,批閱奏折;二十一日,病情加重,“命諸王、大臣、大學士至禦榻前”,但依舊“照常理政”;二十二日晚,突然“大漸”病危),召莊親王等入內,宣布傳位弘曆;二十三日淩晨,“龍馭上賓”,時年五十八歲。
這則官方記載看似連貫,卻疑點眾多。其一,從“偶感違和”到“龍馭上賓”僅五日,病情惡化之快超乎尋常。張廷玉在《澄懷園語》中回憶:“八月二十日,餘尚見上,聖容和悅,與平時無異。二十二日夜漏二鼓,忽聞宣召,疾趨至圓明園,見上已不豫,驚駭欲絕。”作為每日覲見的重臣,張廷玉的“驚駭”透露出雍正帝的死亡完全出乎預期。
其二,入殮儀式的倉促與反常。按製,皇帝崩逝後需停靈數日,再移靈紫禁城。但雍正帝遺體於二十三日清晨離世,當日便由圓明園“乘轎急行”,午後即抵紫禁城乾清宮,全程僅用數小時。《東華錄》記載,護送遺體的鄂爾泰“倉猝中跨馬不及鞍,亟ji)騎驏馬無鞍之馬)而行,髀骨被磨損,流血不止”。如此急迫,似有掩蓋真相之嫌。
其三,繼位遺詔的提前準備。乾隆帝後來承認,雍正帝的遺詔“早已緘藏於乾清宮‘正大光明’匾額之後”,但據《清史稿·鄂爾泰傳》,鄂爾泰在圓明園承旨後,“深夜入宮,於萬幾宸翰皇帝書房)處取出密詔”。若遺詔早有準備,為何需深夜入宮尋覓?這一細節引發後世對遺詔真實性的猜測。
官方記載的語焉不詳,為民間想象提供了空間。雍正帝生前大興文字獄,嚴懲政敵,樹敵無數,其暴亡自然衍生出諸多複仇傳說,其中“呂四娘刺駕”流傳最廣。
此說源於呂留良案。據《清稗類鈔》記載,呂留良孫女呂四娘在案發時恰在外祖母家,僥幸逃脫。為報血海深仇,她隱姓埋名,拜高僧甘鳳池為師,練就一身武藝。後喬裝宮女潛入圓明園,趁雍正帝夜宿九州清晏殿時,以利刃割下其首級,攜之遁去。因遺體無首,清廷隻得用黃金鑄造一顆假頭入殮。
這一傳說雖生動,卻與史實多有抵牾。首先,呂留良案發後,清廷對其家族“寸草不留”,呂家男丁流放寧古塔,女眷罰沒為奴,嚴密監控下絕無逃脫可能。其次,圓明園守衛森嚴,“禁垣周數十裡,內外門禁甚嚴,宮女、太監皆有定數,外人難以混入”《圓明園則例》)。再者,甘鳳池確為康熙年間武術家,但雍正七年1729年)已被浙江總督李衛擒獲,不可能收徒傳藝。
儘管漏洞百出,“呂四娘複仇”的故事仍在民間經久不衰。究其根源,實為百姓對雍正帝嚴苛統治的不滿。正如民俗學家顧頡剛所言:“民間傳說未必實錄,卻反映了民眾的集體心理。”《孟薑女故事研究》)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、改土歸流等新政,雖利國利民,卻觸動了士紳、官僚的利益;而文字獄的酷烈更讓士人階層敢怒不敢言,“刺駕”傳說恰是這種不滿情緒的宣泄。
相較於呂四娘刺駕,“丹藥中毒說”更獲史學界關注。雍正帝晚年癡迷道教煉丹之術,試圖求仙長生,這在清宮檔案中留有確鑿記載。
據《活計檔》清宮記載皇家物資采辦的檔案)記載,雍正八年1730年)起,他頻繁下令往圓明園運送煉丹原料:“八月十九日,傳旨:圓明園要用牛舌頭黑鉛二百斤。”“九月初九日,領催白士秀交來水銀二百斤,記此。”黑鉛、水銀均為劇毒物質,而煉丹常用的硫磺、硝石等,長期服用會導致重金屬中毒。
從雍正十年1732年)開始,道士張太虛、王定乾等人常駐圓明園,在“秀清村”設爐煉丹。雍正帝不僅親自服用丹藥,還將其賞賜給鄂爾泰、田文鏡等親信,在給田文鏡的朱批中寫道:“此丹修合精工,奏效殊異,放膽服之,莫稍懷疑。”《雍正朱批諭旨》)這種“奏效殊異”,實則可能是丹藥中含有的興奮劑暫時提振精神的假象。
現代醫學研究表明,長期服用含鉛、汞的丹藥,會導致神經係統損傷、肝腎功能衰竭,最終引發猝死。雍正帝去世前的症狀——“上疾夜不能寐,煩燥不安,時有語無倫次”《永憲錄》),與慢性鉛中毒的表現高度吻合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乾隆帝繼位後,立即下令將張太虛等道士“驅逐出園,各回本籍”,並警告他們“不得妄言先帝起居”《清高宗實錄》卷一),這種急於清除痕跡的舉動,更添丹藥中毒的嫌疑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除了刺殺與中毒,亦有學者推測雍正帝之死可能涉及政治陰謀。其依據主要有二:一是雍正帝與兄弟間的深仇舊怨,二是儲位之爭的潛在風險。
雍正帝繼位過程充滿爭議,對允禩、允禟等兄弟的清算極為殘酷,或圈禁至死,或削籍更名。儘管至雍正十三年,政敵多已離世,但仍有潛在的報複力量。《嘯亭雜錄》記載,允禩之子弘旺曾“蓄誌複仇,陰結黨羽”,雖被察覺後懲處,但難保無漏網之魚。
而儲位之爭方麵,雍正帝創立“秘密立儲製”,雖早已選定弘曆,但皇子弘晝素有“荒唐”之名,其行為乖張背後是否暗藏野心,亦難定論。不過,弘曆繼位過程平穩,未出現任何動蕩,且弘晝終其一生未涉謀反,此說缺乏直接證據。
雍正帝的死因,因官方記載的刻意模糊而成為千古謎案。但綜合史料分析,“丹藥中毒說”最具可信度:其一,有清宮檔案證實其長期煉丹服藥;其二,症狀與中毒表現吻合;其三,乾隆帝的後續舉動顯露出掩蓋意圖。而“呂四娘刺駕”雖為傳說,卻折射出民眾對專製統治的批判;“政治陰謀說”則反映了雍正朝激烈的權力鬥爭背景。
無論真相如何,雍正帝的猝然離世,並未引發統治危機。得益於他創立的軍機處和秘密立儲製,弘曆順利繼位,開啟了乾隆朝的盛世。但這場死亡謎案,卻為雍正帝的一生增添了更多傳奇色彩。他以鐵腕結束了康熙晚年的吏治鬆弛,為清朝的鼎盛奠定基礎,卻也因嚴苛手段留下罵名;他勵精圖治,改革弊政,卻又迷信丹藥,最終可能因此喪命。
正如曆史學家蕭一山所言:“世宗剛毅明察,綜核名實,雖不無苛刻之譏,然較之康熙之寬縱,乾隆之奢靡,則固一代之令主也。其暴崩之謎,蓋與其一生之爭議相終始矣。”《清史大綱》)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