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四庫全書纂修始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中國野史大甩賣 > 第26章 四庫全書纂修始

第26章 四庫全書纂修始(1 / 1)

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)正月,一道諭旨從紫禁城傳遍全國:“古今圖書,皆朕海內赤子所當共有的。令直省督撫,會同學政,購訪遺書,彙送京師,以彰稽古右文之盛。”《清高宗實錄》卷九百二)這道看似尋常的求書令,實則揭開了中國古代最大文化工程——《四庫全書》纂修的序幕。此時的乾隆帝,已不滿足於軍事上的開疆拓土,更渴望在文化領域樹立超越前代的豐碑。

自秦漢以來,“盛世修典”便是曆代王朝的傳統。漢武帝廣集圖書,編定《七略》;唐太宗設弘文館,校理經史;宋太宗命李昉等編《太平禦覽》《文苑英華》,皆為一時盛事。乾隆帝對此早有向往,繼位之初便曾諭令整理內府藏書,但其真正動意纂修巨型叢書,源於兩件事:一是乾隆三十七年安徽學政朱筠的奏折,建議“校勘《永樂大典》,輯錄散佚古書”;二是對民間藏書的擔憂,認為“有些書籍或議論乖謬,或紀載失實,若任其流傳,恐惑亂人心”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·凡例》)。

朱筠在奏折中指出:“《永樂大典》雖存,然散佚頗多,其中收錄的宋、元諸儒著作,今多已失傳,若能輯錄,可存古籍之精華。”《清史稿·朱筠傳》)這一建議正中乾隆帝下懷——既可調集全國圖書彰顯文治,又可借機審查典籍、規範思想。於是,他當即命軍機大臣劉統勳、於敏中等人議奏,最終決定“設四庫全書館,輯《永樂大典》之佚,收天下之書,編為《四庫全書》”。

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)二月,四庫全書館正式在翰林院成立,地點位於今北京故宮文華殿東側的內閣大庫附近。這座臨時搭建的機構,彙集了當時全國最頂尖的學者,形成一套嚴密的編纂體係,其規模之龐大、分工之精細,在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。

四庫全書館的管理層堪稱“全明星陣容”:正總裁由皇六子永瑢、大學士劉統勳、於敏中等16人擔任,負責統籌全局;副總裁由侍郎紀昀、陸錫熊等10人擔任,分管具體事務;下設總纂官、總校官、纂修官、分校官等職,各有專司。其中,紀昀曉嵐)以總纂官身份實際主持編纂工作,“凡六經傳注之得失,諸史記載之異同,子集之支分派彆,罔不抉奧提綱,溯源徹委”《清史稿·紀昀傳》)。

編纂流程分為六步:第一步“征集”,由各省督撫負責搜集民間藏書,內府藏書則由總管內務府提供;第二步“校勘”,將征集到的書籍與《永樂大典》等善本比對,訂正訛誤;第三步“分類”,按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類,部下再分小類;第四步“提要”,為每部書撰寫提要,介紹作者、內容、版本及評價;第五步“謄抄”,由書法工整的謄錄官抄寫,每人每日限定字數;第六步“校對”,由總校官、分校官層層審核,確保無誤。

據《四庫全書纂修考》記載,參與編纂的學者達360餘人,謄錄官1500餘人,校對官近400人,總參與人數超過3600人。僅謄錄一項,便規定“每日每人寫1000字,寫錯一字罰俸一月”,嚴苛的製度保證了全書的質量。

《四庫全書》的編纂,首先麵臨的是圖書來源問題。乾隆帝采取“官府征集+民間獻書”雙軌製,規定“各省督撫須將所轄地區的古今圖書,無論刻本、抄本,悉數購訪,彙送京師”,同時承諾“獻書多者,朕必加恩獎賞;書中有忌諱者,亦不加罪”《清高宗實錄》卷九百七)。

為鼓勵獻書,清廷推出多項激勵措施:獻書500種以上者,獎《古今圖書集成》一部;獻書100種以上者,獎禦製詩一首及“書香世業”匾額。江南藏書家響應最為積極,如寧波範氏天一閣獻書638種,杭州鮑氏知不足齋獻書250餘種,獲得朝廷嘉獎。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),征集到的圖書已達3.5萬餘種,遠超預期。

圖書征集的背後,是嚴厲的思想審查。乾隆帝密諭各省督撫:“凡書中有詆毀本朝、違礙聖賢之義者,須一律查出,或刪改,或抽毀,或全毀。”《辦理四庫全書檔案》)審查標準極為嚴苛,凡涉及反清思想、民族矛盾、華夷之辨的內容,均在禁毀之列。據統計,整個纂修期間,全毀書籍2400餘種,抽毀書籍400餘種,銷毀書版50餘種,“其數量幾乎與《四庫全書》收錄的書籍相當”《清代禁書總述》)。

最具代表性的是對錢謙益、屈大均等人著作的禁毀。錢謙益因“仕明又仕清”,其《初學集》《有學集》被斥為“荒誕悖謬”,下令“全行銷毀”;屈大均的《翁山文外》因有反清言論,不僅書籍被毀,連其文集的刊刻者、收藏者也遭株連。這種“寓禁於征”的做法,造成文化典籍的重大損失。

《四庫全書》的編纂,本質上是對中國傳統知識體係的一次係統梳理。其分類遵循西晉荀勖《中經新簿》確立的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類法,但又根據時代發展加以調整,形成更為精密的分類體係。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經部收錄儒家經典及注釋,分為易、書、詩、禮、春秋、孝經、五經總義、四書、樂、小學10類,體現“經為萬世之綱”的思想;史部收錄曆史著作,分為正史、編年、紀事本末、彆史、雜史、詔令奏議、傳記、史鈔、載記、時令、地理、職官、政書、目錄、史評15類,涵蓋了中國史學的全貌;子部收錄諸子百家及科技著作,分為儒家、兵家、法家、農家、醫家、天文算法、術數、藝術、譜錄、雜家、類書、小說家、釋家、道家14類,反映了古代學術的多元性;集部收錄文學作品,分為楚辭、彆集、總集、詩文評、詞曲5類,彙集了曆代文學精華。

每部書收錄前,均由纂修官撰寫提要,“論其得失,辨其真偽,定其版本”,最後由紀昀統一潤色,彙成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200卷,成為中國古代最完備的書目著作。紀昀在《總目提要·序》中闡述其編纂宗旨:“辨章學術,考鏡源流,使千百年之載籍,總彙於一編,以備稽考。”

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),第一部《四庫全書》抄寫完成,共收錄書籍3461種,卷,分裝冊,總字數約8億字,裝訂成黃色經折裝,經部用青絹封麵,史部赤絹,子部白絹,集部黑絹,象征“春夏秋冬”四季,極為考究。

乾隆帝深知“書成之後,當廣存副本,以防散佚”,遂決定仿照寧波天一閣的建築形製,在全國修建七座藏書樓,分藏《四庫全書》。這七閣分為“內廷四閣”和“江南三閣”,內廷四閣包括:

文淵閣:位於紫禁城內文華殿北側,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)建成,藏第一部《四庫全書》,供皇帝隨時閱覽。

文溯閣:位於沈陽故宮,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)建成,藏第二部,象征清廷對東北發祥地的重視。

文源閣:位於圓明園,乾隆四十年1775年)建成,藏第三部,毀於鹹豐十年1860年)英法聯軍之火。

文津閣:位於承德避暑山莊,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)建成,藏第四部,現藏國家圖書館。

江南三閣包括:

文宗閣:位於江蘇鎮江金山寺,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)建成,藏第五部,毀於太平天國戰亂。

文彙閣:位於江蘇揚州大觀堂,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)建成,藏第六部,同樣毀於太平天國戰亂。

文瀾閣: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孤山,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)建成,藏第七部,戰亂中部分散佚,後經補抄恢複完整。

七閣均“仿天一閣之製,前有池,後有山,閣分六間,取‘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’之意,以避火災”《南巡盛典》卷三十一)。其中江南三閣允許文人入閣抄閱,“士子有願讀中秘書者,許其呈明,赴閣抄錄”《清高宗實錄》卷一千一百七十九),推動了文化的傳播。

《四庫全書》的纂修,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空前壯舉,但其影響卻具有鮮明的雙重性。

從積極方麵看,它係統整理了曆代典籍,保存了大量珍貴文獻。許多失傳已久的書籍,如《舊五代史》《建炎以來係年要錄》等,均從《永樂大典》中輯出,得以重見天日。全書的分類與提要,為後世學術研究提供了便利,清代乾嘉學派的興起,便與《四庫全書》的編纂有直接關聯。曆史學家陳寅恪評價:“《四庫全書》的編纂,使中國傳統學術得以係統總結,其功不可沒。”

從消極方麵看,它的思想審查造成了文化災難。大量具有反清思想、民族意識的書籍被銷毀,導致許多珍貴文獻永久失傳。更重要的是,這種文化專製政策壓製了思想活力,使清代學術逐漸陷入考據的窠臼,缺乏創新精神。魯迅在《且介亭雜文》中尖銳指出:“清人纂修《四庫全書》而古書亡,因為他們變亂舊式,刪改原文。”

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),隨著最後一部《四庫全書》抄成,這場曆時18年的文化工程宣告完成。此時的乾隆帝已年過八旬,站在文淵閣前,望著堆積如山的典籍,或許會想起自己當年的諭旨:“朕欲俾古今圖籍,薈萃無遺,永昭文治之盛。”《清高宗實錄》卷九百二)這一願望在形式上實現了,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,卻遠非一部叢書所能涵蓋。

如今,幸存的四部《四庫全書》文淵閣本在台灣,文溯閣本在甘肅,文津閣本在北京,文瀾閣本在杭州)已成為兩岸共同的文化瑰寶。它們不僅見證著清代盛世的文治雄心,更警示著後人:文化的繁榮,既需要係統的整理與傳承,更需要開放的心態與包容的精神。
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剛出獄就讓我入贅?我直接斷絕關係! 武俠世界肝經驗 廚神也要做作業[美食] 列陣 全職獵人:從日之呼吸開始 重生趕海文裡,我是路人甲 大佬清冷颯爽,馬甲哐哐直掉! 南疆少年走天下 認紈絝當爹!一不小心養成皇帝了 從吞噬星空開始,打造不朽神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