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章 清末新政廢科舉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中國野史大甩賣 > 第70章 清末新政廢科舉

第70章 清末新政廢科舉(1 / 1)

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),江南貢院的明遠樓前,最後一批謄錄好的鄉試考卷正被搬運上車。72歲的監考官俞樾望著空蕩蕩的號舍——那些三尺見方的格子間裡,曾擠滿了皓首窮經的讀書人,此刻卻隻剩蛛網與塵埃。在這之前,驛卒騎快傳來諭旨:"著即自丙午科為始,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,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。"《清德宗實錄》卷548)

江蘇吳縣的潘祖蔭故居裡,51歲的陸潤庠正將《論語》注疏扔進火盆。這位光緒初年的狀元,此刻卻對著熊熊火焰苦笑——他的侄子陸宗輿剛從日本留學歸來,帶回的《法政講義》上,密密麻麻寫滿了"民權憲法"等陌生詞彙。"叔父還在念茲在茲的八股文,如今連貢院都要拆了。"陸宗輿的話像針一樣紮在陸潤庠心上。

三個月前,陸潤庠曾聯名10位翰林上奏,懇請"保留科舉,兼設學堂",卻被張之洞批駁:"科舉一日不廢,學堂一日不興,士子永無實學之望。"《張文襄公全集》)此刻他望著火盆裡卷曲的紙頁,忽然想起28年前自己殿試奪魁時,光緒帝親手遞來的那支金筆,筆杆上"天下英雄入吾彀中"的刻字,如今看來竟像一句諷刺。

山東曲阜,衍聖公孔令貽的府第裡,數十名孔氏子弟正跪在孔子像前痛哭。按慣例,他們本可憑"聖裔"身份免考童生試,直接參加鄉試,如今這條路被徹底堵死。孔令貽給學部尚書榮慶的電報裡滿是焦灼:"千年祖製,一朝廢棄,聖門後裔,茫然無措。"《孔府檔案》)而在廣州學海堂,78歲的宿儒陳澧將畢生批注的《十三經》捆成一束,準備沉入珠江,學生們死死拉住,他卻哭喊道:"書都沒用了,留著何益!"

最淒慘的是那些偏遠州縣的老秀才。陝西米脂的李存義,考了37年科舉,頭發白了還在考童生試,聽聞廢科舉的消息,竟在縣學的孔子牌位前自縊身亡。當地知縣在呈報上司的文書中寫道:"該生半生困頓,唯以科舉為望,一旦夢碎,遂至輕生。"《陝西通誌》)這種絕望並非個例,在山西、甘肅等地,都出現了秀才焚書、舉子哭廟的事件。

紫禁城的南書房裡,張之洞與袁世凱的爭論已持續了三個時辰。"科舉不廢,新政難行!"袁世凱將《直隸學堂章程》拍在案上,直隸已辦起87所新式學堂,卻招不到足夠的學生,"士子們還在抱著時文八股不放,誰肯來學聲光化電?"

張之洞撚著胡須沉吟。作為科舉出身的探花,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項製度的弊病。早在1903年,他就與張百熙聯名上奏《奏請遞減科舉注重學堂折》,提出"十年三科內遞減科舉中額",如今卻覺得"遞減"太慢。"去年順天鄉試,一萬考生中,能答出"五洲形勢"者不足百人。"他歎了口氣,"若再猶豫,恐誤國脈。"《江楚會奏變法三折》)

爭論傳到頤和園,慈禧正對著銅鏡試戴新製的翡翠簪。當李蓮英念到"袁世凱請廢科舉"時,她摘下簪子擲在妝台:"我當年就是靠選秀入宮,這些讀書人若沒了科舉,會不會生亂?"但榮祿臨終前的遺言猶在耳畔:"欲救危局,必破舊製。"加上各省督撫紛紛來電支持廢科舉——湖廣總督端方說"學堂興則人才出",兩江總督周馥稱"科舉存則民心散",她終於點頭:"就依張之洞所奏。"

光緒三十一年七月1905年8月),張之洞、袁世凱、端方等六位督撫聯名上奏《請廢科舉折》,言辭懇切:"科舉一日不停,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,以分其砥礪實修之誌。民間更相率觀望,私立學堂者絕少,又斷非公家財力所能普及,學堂決無大興之望。"《光緒朝東華錄》)通俗來說就是:科舉一天不停止,讀書人就都存有僥幸考中的心思,從而分散他們專心鑽研實學的誌向。民間更是相互觀望,私人設立學堂的非常少,又絕不是國家財力所能普及的,學堂絕對沒有大興的希望。

八月初四的諭旨一下,最先沸騰的是新式學堂。上海南洋公學的學生們扯下"學而優則仕"的匾額,換上"實業救國"的橫幅,校長唐文治站在台階上高呼:"今日起,我輩所學,不再為功名,而為強國!"《南洋公學校史》)北京京師大學堂裡,留著辮子的學生與剪了發的教習擊掌相慶,有人把八股文範文扔進廁所,引來保守派教習的怒斥,卻被學生們用"民權"理論駁得啞口無言。

河北保定的私塾先生王錫彤在日記中寫道:"晨起聞廢科舉之詔,鄰人聚議,有哭者,有罵者,有茫然不知所措者。吾家耕讀傳家,今後子弟當何去何從?"《抑齋自述》)在浙江紹興,魯迅正在礦路學堂讀書,他後來在《呐喊》中回憶:"那時我也偶爾去看看學校的榜文,三榜以後,便到報房去看新出的《申報》,上麵有一行小字:"學堂一律照舊開辦,科舉永停。"這消息,使我憤怒而且悲哀。"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科舉的廢除,直接衝擊了依附其上的產業鏈。蘇州的書商們連夜將《製義精編》改印成《學堂國文讀本》,南京夫子廟的筆墨店掛出"專賣學堂文具"的招牌,連代寫八股文的"槍手"都轉行給人翻譯西文書信。安徽桐城的張氏家族,自康熙年間起靠科舉出了11位進士,如今不得不送子弟去日本留學,族長在祠堂訓話時歎道:"今後的功名,要在洋學堂裡求了。"

廢科舉的第二年,清廷設立學部,作為統管全國教育的最高機構。首任學部尚書榮慶頒布《奏定學堂章程》,規定學堂分為初等、中等、高等三級,課程涵蓋數理化、外國史地、體操等科目,徹底打破了"四書五經"的壟斷。在武昌,張之洞創辦的兩湖總師範學堂裡,學生們既學《資治通鑒》,也讀《天演論》,教習中既有前清翰林,也有留洋博士。

留學潮隨之洶湧。1905年至1906年,赴日留學生從8000人驟增至1.2萬人,東京的神田區成了"中國城"。魯迅在仙台醫專解剖人體,秋瑾在青山實踐女校學習軍事,汪精衛則在法政大學秘密組織反清團體。這些留學生帶回的不僅是知識,更有"驅除韃虜"的革命思想——正如孫中山所說:"留日學生中十之八九皆持革命排滿之說。"《孫中山全集》)

但許多學堂仍保留著跪拜孔子的儀式,課程中"經學大義"仍是必修課。更諷刺的是,清廷為安撫舊文人,推出"學堂出身"製度——優級師範學堂畢業生等同於進士,高等學堂畢業生等同於舉人,這使得一些學堂竟成了科舉的"替代品"。江蘇巡撫陳夔龍在奏折中抱怨:"今之學生,求其真能通西學者十無一二,多是借學堂混出身,與昔日科舉何異?"《夢蕉亭雜記》)

在這場新舊交替中,最痛苦的莫過於轉型中的讀書人。湖南的王先謙,曾是嶽麓書院山長,堅決反對廢科舉,卻在1906年讓孫子王葆心去日本留學;嚴複翻譯《天演論》喚醒國人,卻在1910年接受了"進士出身"的頭銜。這種矛盾,恰如梁啟超在《過渡時代論》中所說:"今日之中國,過渡時代之中國也...人民既憤獨夫民賊愚民專製之政,而未能組織新政體以代之,是政治上之過渡時代也。"《飲冰室合集》)白話文的意思是:今天的中國,是處於過渡時代的中國...人民既痛恨獨裁者愚弄百姓的專製政治,卻沒能組織新的政治體製來替代它,這是政治上的過渡時代。
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無限天神君臨 重生七零過好日子 重生,養成白毛雙子小蘿莉 成婚前你不是這麼說的! 長生修魔:從折紙人開始 同時穿越,但是反派科學家 讓他生!讓他生! 直播買股:給五個大佬當金絲雀 冰封末世:我打造完美領地 在遠古和大虎一起長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