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)酉時,瀛台涵元殿的窗紙被暮色染成灰紫色。病榻上的光緒帝載湉忽然睜開眼睛,枯瘦的手指指向案上的《時務報》舊刊,喉間發出"嗬嗬"的聲響。侍立一旁的太監小德張慌忙湊上前,卻隻聽見斷斷續續的"殺...袁..."二字——這位被囚禁十年的皇帝,在生命最後一刻,念的仍是戊戌政變中背叛他的袁世凱。未等小德張回話,光緒帝的頭便歪向枕邊,終年三十八歲。
光緒的病,是積年累月的心病。自戊戌政變被囚瀛台,他便常"夜不能寐,食不下咽"《光緒朝起居注》),尤其是目睹《辛醜條約》簽訂、科舉廢除等一係列變局,卻無力乾預,精神日益萎靡。光緒三十四年春,他患上"咳喘不止,腰膝酸軟"之症,太醫診斷為"心肺衰竭,腎氣枯竭",實則是抑鬱成疾。
七月的一個午後,光緒曾趁著看守鬆懈,踉蹌著走到瀛台水邊,望著對岸紫禁城的角樓發呆。他對隨侍的太監說:"朕自親政以來,何嘗不想振作?奈何...奈何受製於婦人,空有救國之心。"惲毓鼎《崇陵傳信錄》)說著便咳起血來,染紅了手中的白玉把玩。這份絕望,在他臨終前的日記中更顯悲愴:"朕雖有國,卻無實權;雖有民,卻不能救。"《光緒帝密記》)
十月初十那天,慈禧太後派人送來一劑"湯藥",光緒服後便"上吐下瀉,高熱不退"《清稗類鈔》)。太醫周景燾私下對人說:"皇上之病,本有起色,此藥恐非善類。"但無人敢深究——此時的慈禧,也已病入膏肓,卻仍牢牢掌控著最高權力,她在光緒病重期間,頻繁召見軍機大臣,安排後事。
十月二十一日傍晚,光緒駕崩的消息傳到頤和園,慈禧正在批閱奏折。她隻是微微停頓,便對李蓮英說:"傳旨,命溥儀過繼給穆宗毅皇帝同治帝),兼祧光緒帝,即皇帝位。"《慈禧外紀》)她仿佛早已預知這一切。當晚,她又下旨:"以攝政王載灃為監國,所有軍國政事,悉由其裁定。"
慈禧的病,始於光緒三十四年六月的"痢疾"。起初她不以為意,仍堅持處理政務,甚至在九月主持了"秋操"軍事演習)。但到十月,病情愈發嚴重,"腹瀉不止,形容枯槁"《清宮醫案》),卻始終不肯放權。她在病榻上對奕匡說:"朕若不撐著,這江山怕要亂了。"《晚清宮廷見聞錄》)
得知光緒駕崩,慈禧精神反而一振。她在十月二十二日清晨召見載灃、張之洞等大臣,強撐著坐起,聲音微弱卻威嚴:"溥儀年幼,載灃當以攝政王身份,輔佐朝政。但有大事,須請隆裕太後懿旨。"《宣統政紀》)這看似平衡的安排,實則暗藏深意——讓侄女隆裕太後牽製載灃,確保皇權不落入旁支。
張之洞憂心忡忡地奏道:"國遭大故,宜速定大局,示中外以安定。"他建議立即頒布溥儀繼位的詔書,以安人心。慈禧點頭同意,卻又特彆叮囑:"攝政王遇事當與諸大臣商議,不可專斷。"《張文襄公年譜》)她深知載灃年輕氣盛,又痛恨袁世凱,擔心他貿然行事引發動蕩。
就在詔書擬好之際,慈禧的病情突然惡化。她指著案上的玉璽,對李蓮英說:"蓋上印...發出去..."話音未落便昏迷過去。午時三刻,這位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太後,在儀鸞殿咽下最後一口氣,終年七十四歲。臨終前,她留下遺詔:"此後軍國政事,由攝政王裁定,遇有重大事件,必須請皇太後懿旨,由攝政王隨時麵請施行。"《清實錄》)白話的意思是:今後的軍國大事,由攝政王決定,遇到重大事件,必須請示皇太後的旨意,由攝政王隨時當麵請示後施行。這份遺詔,為日後隆裕與載灃的權力之爭埋下伏筆。
兩宮在二十四小時內相繼離世,消息傳出,朝野震動。北京城家家戶戶門口掛起白幡,卻難掩人心惶惶。內閣學士文海在日記中寫道:"國無長君,主少國疑,外有列強環伺,內有革命黨蠢動,恐禍不遠矣。"《文海日記》)
袁世凱的心腹們紛紛打探消息,這位被載灃痛恨的軍機大臣,此刻如坐針氈。他托張之洞向載灃求情,希望能保全職位,卻被載灃厲聲回絕:"袁世凱戊戌年間背叛皇上,罪該萬死!"《載灃日記》)張之洞勸道:"此時誅殺大臣,恐動搖軍心,不如暫貶斥之。"最終,載灃以"足疾"為由,將袁世凱罷黜回河南彰德。
在上海,《申報》刊登了光緒與慈禧的遺像,街頭巷尾議論紛紛,有人說"皇上是被太後害死的",有人歎"這下朝廷要變天了"。革命黨人黃興在香港讀到消息,對胡漢民說:"清廷失其主,正是舉事的好時機!"《黃興年譜》)而立憲派張謇則憂心忡忡,他致電載灃:"請速開國會,行憲政,以安民心。"
英國公使朱爾典向倫敦報告:"中國權力真空,可能引發內亂,建議增兵保護僑民。"《英國藍皮書》)日本駐華武官青木宣純則密切關注北洋軍的動向,他在給軍部的信中寫道:"袁世凱雖去,但其勢力仍在,載灃難以完全掌控軍隊。"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十月二十三日,溥儀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舉行。三歲的小皇帝被父親載灃抱在懷裡,麵對黑壓壓的文武百官,嚇得哇哇大哭。載灃隻能在他耳邊哄道:"彆哭,彆哭,快完了,快完了!"溥儀《我的前半生》)這句無心之言,竟成了清王朝的讖語。
載灃攝政後,試圖延續慈禧晚年的新政,以挽救王朝頹勢。他下令"繼續籌備立憲",並加快編練新軍。但他缺乏慈禧的政治手腕,又急於集權,很快陷入困境。
在軍事上,載灃任命弟弟載洵為海軍大臣,載濤為軍谘大臣,試圖掌控軍權,卻引起北洋係將領的不滿。段祺瑞、馮國璋等袁世凱舊部,表麵服從,暗中卻與彰德的袁世凱保持聯係。張之洞曾勸載灃:"治軍當用人才,不論文武,不問親疏。"《張文襄公全集》)但載灃聽不進去,反而罷免了北洋係的骨乾鐵良,進一步激化了矛盾。
在政治上,載灃雖重啟立憲,卻堅持"皇族集權"。宣統元年1909年),各省谘議局成立,立憲派紛紛要求速開國會,載灃卻以"籌備未竣"為由拖延。張謇在江蘇谘議局會議上怒斥:"朝廷無立憲之誠,百姓有革命之心!"《張謇日記》)部分立憲派開始轉向革命,為後來的辛亥革命埋下伏筆。
經濟上,新政的巨額開支讓財政雪上加霜。為彌補虧空,載灃推行"鐵路國有"政策,將各省商辦鐵路收歸國有,卻暗中抵押給列強,引發四川保路運動。這一事件,成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索。
而被罷黜的袁世凱,在彰德洹上村"垂釣",實則密切關注時局。他的親信徐世昌、段祺瑞等人,不斷向他傳遞京城消息。當保路運動爆發時,袁世凱對家人說:"亂局將起,載灃無能為也。"《袁世凱年譜》)他知道,自己東山再起的機會不遠了。
宣統元年正月1909年2月),光緒與慈禧的靈柩被送往遵化東陵安葬。送葬隊伍綿延數十裡,百姓跪在道旁,卻少有人哭——這個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女人,和這位渴望變革卻無力回天的皇帝,終究沒能挽救這個腐朽的王朝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