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章 同盟會興革命潮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中國野史大甩賣 > 第73章 同盟會興革命潮

第73章 同盟會興革命潮(1 / 1)

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905年8月20日),東京赤阪區黑龍會所內,七十多位來自興中會、華興會、光複會的誌士圍坐在榻榻米上,孫中山站在壁龕前,手中的折扇重重敲在案上:"中國者,中國人之中國也!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,凡為國民皆平等而有參政權..."《孫中山全集》第一卷)他的廣東口音在寂靜的房間裡回蕩,當念出"驅除韃虜,恢複中華,創立民國,平均地權"的十六字綱領時,全場齊聲應和,木屐踏擊地板的聲響仿佛擂動的戰鼓——中國同盟會在此刻宣告成立,晚清的革命浪潮從此有了統一的旗手。

光緒三十一年春1905年),孫中山在橫濱碼頭登岸,前來迎接的黃興握著他的手說:"先生振臂一呼,天下英雄必聞風而至。"《黃興年譜》)此時的東京,聚集著上萬名中國留學生,他們中既有主張改良的立憲派,更有渴望革命的激進青年。

第一次集會選在富士見樓,孫中山登台演講時,台下擠得水泄不通。他指著窗外的櫻花說:"日本變法三十年而強,中國不變法則亡。然清廷之法,實亡中國之法,故必顛覆之,方能圖存。"《孫中山年譜長編》)話音剛落,後排突然有人高呼:"孫先生若舉事,吾輩願效死力!"說話都是華興會領袖宋教仁。

整合各革命團體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。光複會的章太炎主張"排滿複漢",對"平均地權"頗有異議;部分興中會成員則擔心"合並後權力分散"。孫中山在黑龍會的密談中耐心解釋:"革命非僅排滿,更在建立共和。地權不均,民生難安,共和亦難久存。"《宋教仁日記》)直到七月二十日,各團體代表終於達成共識,推舉孫中山為總理,黃興為執行部庶務,確立了"三民主義"為指導思想。

同盟會成立當天,會員們在盟約上按指印時,陳天華突然站起,將自己撰寫的《猛回頭》手稿放在桌上:"此乃吾之絕筆,願與諸君共勉!"這位以筆為槍的革命家,因反對日本頒布《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》,不久後便在東京大森海灣投海自儘,遺書裡寫道:"唯有犧牲可喚醒國人。"《陳天華集》)他的死激起軒然大波,數千留學生罷課抗議,更多人因此投身同盟會,連原本主張改良的梁啟超都感歎:"革命黨之勢,一日千裡。"

同盟會機關報《民報》的創刊,成了革命思想傳播的號角。光緒三十一年十月1905年11月),第一期《民報》問世,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係統闡述"三民主義":民族主義要"驅除韃虜,恢複中華",推翻滿清統治;民權主義要"創立民國",建立民主共和;民生主義則以"平均地權"解決社會問題。《孫中山全集》第一卷)通俗來說就是:用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統治,用政治革命建立共和政府,用社會革命解決土地問題,三者相輔相成,才能實現中國的複興。

《民報》與梁啟超主持的《新民叢報》展開了長達三年的論戰。梁啟超認為"中國民智未開,不能行共和",主張"君主立憲";汪精衛在《民報》上針鋒相對:"民權者,天賦之權,豈因民智未開而可奪?"《汪精衛文集》)這場論戰席卷了海內外華人社群,新加坡的《中興日報》、舊金山的《大同日報》紛紛轉載,連偏遠州縣的學堂裡,學生們都偷偷傳閱剪報,"共和民權"成了最時髦的詞彙。

孫中山則奔波於世界各地,為革命募集資金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),他在吉隆坡華僑會館演講時,指著台下的橡膠園主說:"諸君在海外經商,受儘洋人欺淩,皆因祖國不強。若革命成功,建立民國,諸君回國投資,必能揚眉吐氣。"《孫中山南洋演講集》)華僑們深受觸動,當場認捐數萬元。僅1905至1907年,同盟會便從海外募集到二十多萬銀元,為武裝起義提供了關鍵資金。

在國內,同盟會員們深入新軍、會黨,秘密發展組織。安徽的徐錫麟在巡警學堂擔任監督,借機培養革命骨乾;四川的熊克武在瀘州設立"酒肆",作為聯絡據點;湖南的焦達峰則加入哥老會,成為"龍頭大哥"。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),同盟會已在國內十八省建立分會,會員達數萬人,連張之洞的門生吳祿貞都暗中加入,在新軍第六鎮中發展勢力。

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),萍瀏醴起義打響了同盟會成立後的第一槍。湖南瀏陽的會黨首領龔春台以"中華國民軍南軍革命先鋒隊"名義發布檄文,宣稱"必破除數千年之專製政體,不使君主一人獨享特權於上"《萍瀏醴起義史料》)。起義軍十幾天內發展到三萬人,一度攻占萍鄉煤礦,卻因缺乏統一指揮、裝備落後,最終被清軍鎮壓,劉道一、蔡紹南等誌士犧牲。

孫中山在河內得知消息,既痛惜又振奮:"此次起義雖敗,然革命思想已深入民心。"《孫中山年譜》)他隨即策劃了一係列西南邊境起義:1907年5月的潮州黃岡起義,7月的惠州七女湖起義,9月的欽州防城起義,12月的鎮南關起義。在鎮南關之役中,孫中山親赴前線,在戰壕裡為傷員包紮,還親手發炮轟擊清軍陣地,事後笑著說:"吾亦能為戰士矣。"《黃興回憶錄》)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這些起義雖遭遇失敗,卻動搖了清廷的統治根基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)的河口起義中,黃興率革命軍一度占領雲南河口,控製邊防督辦署,清軍士兵紛紛倒戈,喊出"打倒滿清"的口號。連湖廣總督張之洞都在奏折中驚呼:"革命黨行蹤詭秘,蔓延迅速,若不速剿,恐成燎原之勢。"《張文襄公全集》)

宣統二年三月1910年4月)的廣州新軍起義最為鼓舞人心。倪映典率三千新軍在城郊起義,與清軍展開巷戰,他身先士卒,中彈犧牲時仍高呼"共和萬歲"。起義失敗後,清軍在廣州城外搜捕革命黨,年僅24歲的同盟會員溫生才憤於滿漢不平,刺殺了廣州將軍孚琦,被捕後麵對審訊,厲聲說道:"我一漢人,豈能坐視滿虜宰割?"《溫生才就義記》)

但連續的失敗也讓部分會員產生動搖,章太炎、陶成章等人甚至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。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黃興、趙聲等骨乾,堅定地說:"屢敗屢戰,乃革命常態。吾輩當集全黨之力,再舉廣州!"《檳榔嶼會議記錄》)這次會議決定在廣州發動大規模起義,由黃興擔任總指揮,趙聲負責統籌,計劃占領廣州後北伐,直搗京師。

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),黃花崗起義爆發。黃興率一百二十餘名"選鋒隊"敢死隊)猛攻兩廣總督署,他右手被打斷兩根手指,仍堅持指揮戰鬥,喊出"今日之事,有死而已"的壯語。《黃興自述》)起義軍與清軍激戰一晝夜,終因寡不敵眾失敗,林覺民、方聲洞、喻培倫等72名烈士遺骸被葬於黃花崗。

林覺民在起義前寫給妻子陳意映的《與妻書》中寫道:"吾充吾愛汝之心,助天下人愛其所愛,所以敢先汝而死,不顧汝也。"《林覺民文集》)這封字字泣血的家書在《民立報》刊登後,無數國人讀後落淚,連清廷官員都感歎"革命黨人之誌可嘉"。

黃花崗起義的鮮血,成了辛亥革命的催化劑。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後,同盟會員龍鳴劍、王天傑率先在榮縣宣布獨立,建立全國第一個縣級革命政權。消息傳到武昌,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等人決定乘勢舉事,他們在楚望台軍械庫的油燈下,傳閱著黃興從香港發來的密信:"時機已至,速舉義旗!"

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)夜,武昌城頭的槍聲劃破夜空。這聲槍響,正是同盟會十餘年革命浪潮積累的爆發。起義軍迅速占領武昌城,成立湖北軍政府,推舉黎元洪為都督,頒布《鄂州約法》,首次在中國土地上確立了"主權在民"的原則。

此時的孫中山正在美國籌募革命經費,從報紙上看到武昌起義的消息,他沒有立即回國,而是先赴英、法爭取外交支持,直到12月才抵達上海。當他在十六鋪碼頭登陸時,數萬民眾前來迎接,歡呼聲震耳欲聾。黃興握著他的手說:"先生歸來,革命可成矣!"

1912年1月1日,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,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終於部分實現。站在總統府的台階上,他回望過去的艱辛——從檀香山興中會成立到同盟會東京聚義,從十次起義的失敗到武昌起義的成功,無數誌士的鮮血終於澆灌出共和之花。

但革命尚未完成。袁世凱篡奪政權後,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,孫中山繼續為"三民主義"奔走,直到晚年仍告誡同誌:"革命尚未成功,同誌仍須努力。"《孫中山遺囑》)而那些在東京黑龍會盟誓的誌士,有的成了民國元勳,有的為扞衛共和犧牲,有的則迷失在權力的漩渦中,卻都在曆史的長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。

同盟會的興起,不僅是一場政治運動的開端,更是一個民族思想覺醒的標誌。它打破了"君權神授"的迷信,讓"民主共和"的觀念深入人心,為中國從帝製走向共和鋪設了道路。正如孫中山在《民報》發刊詞中所預言:"世界潮流,浩浩蕩蕩,順之則昌,逆之則亡。"這股革命浪潮,終將衝垮舊時代的堤壩,奔向新的未來。
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我就是教你變有錢 我隻想刷錢!葉修非要拉我組戰隊 在薑府做奶娘的日子 帶著係統玩潛伏代號伏虎羅漢 劍玄 愛情公寓:我的女友秦羽墨 影視:從都挺好開始的老登 聖使流年 這個皇帝不僅擺爛,還沒有素質 閨蜜變婆媳?倆寡婦聯手製霸八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