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漢永元年間,洛陽宮城的文書房裡,總有堆積如山的竹簡。史官們俯身抄寫時,常要費力搬動成捆的簡冊,稍不留神就會碰倒木架,引得竹片嘩啦啦散一地。皇帝批閱奏章,往往要讓內侍抬來數箱簡牘,翻查一頁就得抽拉半天。宮人若用帛書傳遞消息,又總被太後告誡:“帛貴如金,非軍國大事不可輕用。”
時任尚方令的蔡倫,每回出入文書房都看在眼裡。這位來自桂陽的宦官,因心思縝密、做事勤勉,深得漢和帝信任,掌管著宮廷手工作坊。他見史官們抄完一卷書,手指被竹片邊緣磨得紅腫;又見西域使者帶來的羊皮卷雖輕便,卻因質地粗糙,墨跡常暈染不清,不由得常在燈下思忖:“竹木笨重,帛皮昂貴,若能尋一物,輕如蟬翼,廉如草木,能承筆墨,方是萬民之福。”
蔡倫並非憑空空想。他少年時曾見故鄉婦人漂洗蠶絲,竹筐裡殘留的絲絮經水衝日曬,會結成一層薄薄的綿片,雖脆薄不堪用,卻能隱約留痕。入宮後,他又在尚方監見過工匠用麻纖維造紙,隻是那紙粗糙多渣,僅能包裹物品,不堪書寫。“絲絮太少,麻料太糙,若換些材料,未必不成。”他把這個念頭記在心裡,開始留意世間可成紙的原料。
永元十四年,蔡倫帶著工匠到洛陽郊外考察。在一處農家院落,他見老婦正將破舊麻布、漁網剪成碎片,泡在缸裡準備漚肥。“這些破布爛網,除了肥田,還有他用嗎?”蔡倫指著缸中雜物問。老婦笑道:“前幾日暴雨衝垮柴房,這些東西泡得發漲,搗一搗倒能填牆縫。”
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。蔡倫蹲下身,撿起一塊泡軟的麻布,手指撚動間,纖維竟絲絲分明。他忽然想起尚方監的麻紙:“麻能造紙,破布也是麻,漁網、樹皮莫非亦可?”當即讓工匠取來破布、漁網、樹皮,帶回作坊試驗。
初時,工匠們將材料直接搗成碎末,加水攪拌後倒在竹篾上晾曬,得到的“紙”卻像蜂窩,滿是孔洞,稍碰就碎。蔡倫不氣餒,親自動手拆解步驟:先將材料分類——樹皮需剝去粗皮,取內層軟韌處;破布、漁網要反複捶打,去除油汙;再將這些原料投入大鍋,加草木灰煮上半日,直到纖維變得軟爛如棉。
“煮是為了去雜,搗是為了勻質。”蔡倫一邊示範,一邊講解。他讓工匠用石臼將煮好的原料搗成漿,又發明了“抄紙簾”——用細竹篾編成淺框,邊緣包上銅條,這樣舀起紙漿時,既能留住纖維,又能讓水分快速漏下。漿要勻,簾要平,晾曬時要避開烈日直曬,以防起皺……蔡倫帶著工匠們反複調試,光是抄紙簾的竹篾密度,就試過二十多種。
三個月後,第一張像樣的紙誕生了。蔡倫用毛筆蘸墨寫下“永元十四年秋”,隻見墨跡流暢,不暈不滲,紙張輕薄如帛,托在手中竟能透光。他讓小吏試著折疊,反複十次也未斷裂,不由得撫掌道:“成了!”
消息傳到漢和帝耳中,和帝召蔡倫入宮獻紙。當蔡倫將一卷尺許寬的白紙鋪開在禦案上,帝後及群臣皆驚——那紙比帛潔白,比竹簡輕便,提筆書寫時,筆尖順滑不滯,竟比帛書更易控製。和帝揮筆寫下“嘉惠萬民”四字,墨乾後,他卷起紙卷,對蔡倫說:“此等好物,當頒行天下。”因蔡倫後封龍亭侯,這紙便被稱作“蔡侯紙”。
蔡倫並未停止實驗。他發現不同原料造的紙各有妙用:樹皮紙厚實,適合書寫經文;麻紙細膩,宜作信箋;漁網紙堅韌,可用來包裹物品。他將這些心得編成《造紙法》,刻在尚方監的石碑上,讓各地工匠抄錄學習。又定下“選材三原則”:取之不儘如樹皮、破布),製之不難避免複雜工序),用之不費成本低廉),為後世造紙立了規矩。
紙的普及,悄然改變著天下。往日隻有世家大族能藏書,如今尋常書生也能買紙抄書;邊陲驛館傳遞軍情,不再用沉重的簡牘,一卷紙便可寫儘千言;甚至民間小兒學字,也能用廢紙練習,不必再在沙盤上反複塗抹。有老史官摸著紙卷感歎:“昔年抄一部《論語》,需車載簡牘;如今一卷紙足矣,蔡公此舉,勝過築十座藏書樓!”
蔡倫深知造紙工匠的辛勞。舂漿需用蠻力,抄紙要憑巧勁,晾曬更要看天吃飯。他特意改良工具:將石臼改為腳踏碓,省卻一半力氣;在抄紙簾上加木柄,方便工匠持握;又設計了可調節角度的晾曬架,能隨日照轉動。他還告誡工匠:“紙為文之載體,造時需心淨手潔,不可混入沙礫,以免汙損筆墨。”
晚年的蔡倫,雖遭宮廷變故,卻始終牽掛造紙之術。他被貶到封地後,仍派人到各地巡查,看工匠是否遵循古法,原料是否按需取用。傳說他臨終前,還在紙上寫下“紙存文存,文存國存”八字,囑咐弟子將此語傳於後世。
造紙行業從此有了傳承的印記。學徒拜師,需先學辨料——能準確說出樹皮、麻頭的優劣,方可入門;工匠腰間常係一小紙卷,上麵拓著蔡倫的畫像,取“祖師隨身,技藝不失”之意;開工前必在紙漿缸前焚香,禱曰:“蔡侯賜技,漿勻紙韌,筆墨有憑,文脈永續。”
相傳蔡倫誕辰為三月十七,每逢此日,各地紙坊皆停工一日,在作坊門口設案,供奉抄紙簾、石碓、晾曬架三樣工具,案前擺上最新造的白紙、一硯濃墨。工匠們依次上香,執筆在紙上寫下“敬祖師,傳古藝”六字,再將紙焚化,謂“送文於天”。若灰燼飄向東南蔡倫故鄉方向),則兆當年紙質上佳。
到了魏晉時期,造紙術已傳遍南北。王羲之寫《蘭亭序》用的“蠶繭紙”,便是在蔡倫技法基礎上改良而成;北魏賈思勰在《齊民要術》中記載的造紙工序,仍遵循“煮料、搗漿、抄紙、晾曬”四步,隻是工具更精巧了。唐代的宣紙、宋代的竹紙,雖原料有彆,卻如西安碑林裡一塊唐代石碑所刻:“無蔡侯之法,文何以傳?無紙之載,史何以續?”
江南紙坊有副對聯,道儘蔡倫之功:“破布化素箋,承千年筆墨;殘麻成玉紙,載萬世文章。”這紙,輕如鴻毛,卻能托起文明的重量;薄如蟬翼,卻能留住曆史的溫度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