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茶業祖師爺·陸羽:茶經一部定茶道,煮茶品茗悟人生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中國野史大甩賣 > 第16章 茶業祖師爺·陸羽:茶經一部定茶道,煮茶品茗悟人生

第16章 茶業祖師爺·陸羽:茶經一部定茶道,煮茶品茗悟人生(1 / 1)

唐代開元年間,江南的茶農還在用最粗放的方式製茶:鮮葉摘下後直接曬乾,煮茶時混著蔥薑棗栗,煮得像一鍋稠湯。長安的達官貴人雖愛飲茶,卻常抱怨“茶味雜陳,不見本真”;尋常百姓更是把茶當藥飲,隻在頭疼腦熱時才煮上一碗。誰也沒想到,這份裹挾著煙火氣的草木,會被一個孤兒釀成貫穿千年的清雅文化。

這孤兒便是陸羽。他三歲時被遺棄在竟陵龍蓋寺外,被住持智積禪師收養。寺廟裡每日煮茶供佛,陸羽自小就跟著僧人拾柴、燒火、煮茶。彆的孩童貪玩,他卻盯著茶釜裡翻騰的葉片發呆,問禪師:“為何嫩葉喝老葉煮出來味道不同?”禪師笑答:“草木有性,如人有品,需懂它方能知味。”

十一歲時,陸羽不願受佛門清規束縛,逃離寺廟,輾轉在戲班打雜。雖寄身市井,他卻沒忘茶事——每到一地,必打聽當地產茶之處;見人煮茶,總要湊上前看火候、問技法。一次在丹陽,他見茶農將茶葉蒸後碾壓成餅,頓時眼前一亮:“這般處理,或許能去苦澀?”他借來茶餅試煮,果然滋味清潤許多。

二十歲那年,陸羽聽聞江南茶山連綿,便辭了戲班,背著行囊開始遊曆。他一路向南,過揚子江,登天目山,凡有茶樹處,必駐足考察。在宜興的陽羨溪,他蹲在茶農身邊看采茶,發現“晨露未乾時摘的芽葉,比正午摘的更鮮嫩”;在湖州的顧渚山,他嘗遍山巔與穀底的茶葉,悟出“高海拔茶帶清冽,低地茶含溫潤”;在紹興的若耶溪,他取不同時段的溪水煮茶,終於明白“活水新泉,方能引茶之魂”。

五年遊曆,陸羽的竹片記滿了各地茶事,可他總覺得缺了些什麼。一日在惠山,他見樵夫用粗瓷碗喝茶,皺眉道:“茶有靈性,當配相宜之器。”於是他又開始研究茶具:瓷碗要選青色,能襯茶色;茶碾要用上好硬木,才不會沾碎茶末;煮茶的釜,得用無釉的瓦器,避免雜味乾擾。他甚至親自設計了一套“二十四器”,從采茶的籃到盛茶的罐,每一物都有講究。

真正讓陸羽聲名遠播的,是他對“煮茶火候”的鑽研。當時人煮茶,要麼火太急,煮得茶湯焦糊;要麼火太緩,茶香出不來。陸羽在揚子江邊的茶館裡,守著茶釜試了百次:先是用鬆柴,嫌煙味重;換炭火,又怕火力不均。最後他發現,用桑木炭小火慢煮,待水麵“如魚目微有聲”時投茶,“騰波鼓浪”時停火,此時的茶湯“色如琥珀,香似幽蘭”。茶館老板照此法煮茶,竟引得江南茶客紛至遝來。

天寶末年,陸羽定居湖州,決心把畢生所學整理成書。他在苕溪之畔蓋了間茅屋,窗前種著幾株茶樹,案頭堆滿了茶樣和書稿。每寫一段,就邀當地茶農、隱士來評閱:寫“產地”時,他帶眾人上山對比不同土壤的茶葉;寫“煮法”時,他支起茶釜現場演示。有人勸他:“不過是草木飲品,何必如此較真?”陸羽撫著書稿笑道:“茶之為物,上通天地,下濟民生,豈容輕慢?”

曆時十年,《茶經》終於寫成。這部書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從“茶之源”講起,說清了茶樹的生長環境;“茶之具”列出了采茶製茶的器具;“茶之煮”詳解了火候與水質的搭配。最妙的是“茶之飲”,提出“茶有九難”,從采摘到飲用,每一環節都藏著門道。書成之日,湖州刺史顏真卿為其作序,歎曰:“此前飲茶無章,此後有經可依,陸羽之功,不亞於倉頡造字。”

《茶經》一出,天下飲茶之風為之一變。江南茶農按書中“蒸青、搗撚、烘焙”之法製茶,茶葉從此清醇無雜;文人雅士效仿“精茶、活水、雅器”之道,茶會成了吟詩作對的雅事;甚至寺廟也改了舊俗,煮茶時不再添雜料,隻品茶葉本味。有老茶農捧著《茶經》落淚:“種了一輩子茶,今日才知它的真性情!”

陸羽並未止步於著書。他見茶農因不懂儲存,好茶常發黴變質,便教大家“茶乾後入陶罐,蠟封其口,置於高處避潮”;見偏遠山區茶農賣茶被商販壓價,便親赴茶市,定下“按質論價”的規矩,還編了“茶歌”讓茶農傳唱,歌中唱“明前茶如金,雨後茶似銀,憑質論高下,不負采茶人”。

晚年的陸羽,雖被唐德宗召入宮中講茶,卻始終眷戀山林。他回到湖州,在茶山旁開了間小茶肆,親自煮茶待客。無論達官還是布衣,他都一視同仁,隻問“今日想品山巔茶,還是溪畔茶”。有人問他:“先生讓茶從俗飲變雅事,究竟何為茶道?”陸羽指著杯中沉浮的茶葉笑道:“道在水中,在葉中,在飲茶人的心間——水靜則茶清,心淨則味真。”

貞元二十年,陸羽病逝於湖州。茶農們在他的茅屋旁建了“茶聖祠”,將《茶經》刻在石碑上,供後人瞻仰。茶業自此有了傳承的印記:茶農拜師,需先背《茶經》開篇,師父以親手製的茶餅為禮;茶具作坊在瓷碗底部刻“陸”字,以示遵循古法;新茶上市前,必選一吉日,由老茶農捧著《茶經》,率眾人向茶山行禮。

相傳陸羽誕辰為四月二十四,每逢此日,茶農們在茶樹下設案,供奉新采的明前茶、一套《茶經》刻本、煮茶的瓦釜,主祭者念誦:“茶聖在上,佑我茶山常青,茶葉飽滿,煮茶有香,品飲得趣。”祭畢,眾人分飲一壺新茶,謂“承祖師之味”,若茶湯入口甘醇,則兆當年茶事興旺。

到了宋代,《茶經》已傳遍東亞,“點茶”“鬥茶”之風盛行,皆源於陸羽的理念;明代人廢團茶改散茶,也未離《茶經》中“茶貴本真”的宗旨;今日的西湖龍井、武夷岩茶,雖製作技法更精,卻仍遵循著“看產地、辨水質、重火候”的古訓。杭州龍井村的茶神廟裡,有一副對聯道儘陸羽之功:“一部茶經定千古茶道,半盞清茗悟百味人生。”
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鎧甲:朝九晚五?可我是幽冥魔啊 讓你裝傻,你把皇帝逼退位了? 修行十三年,才獲得二郎真君傳承 大秦係列:穿越成嬴虔 剛進入六扇門,罪犯係統什麼鬼? 劍修,狗都不談 獸源史詩 貪戀她 一世豪權,一世月明 滿門儘滅的宇智波沒有格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