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戩見孫悟空前來求助,並未推辭,立即帶著哮天犬與梅山六兄弟前往碧波潭。碧波潭水色碧綠,潭麵霧氣繚繞,九頭蟲見楊戩等人前來,立即從潭中飛出,九個頭顱同時張開,左側三個頭顱噴吐紅火,右側三個頭顱噴吐綠毒,中間三個頭顱則發出刺耳的叫聲。楊戩手持三尖兩刃刀,擋在孫悟空與豬八戒身前,刀光一閃,將火焰與毒液儘數格擋。他對哮天犬說:“此妖頭顱眾多,需先傷其要害。”哮天犬聞言,縱身躍起,朝著九頭蟲最左側的頭顱撲去,一口咬住其脖頸。九頭蟲吃痛,想要甩脫哮天犬,楊戩趁機揮刀,斬斷了它最右側的頭顱。九頭蟲受此重傷,不敢再戰,帶著剩餘的七個頭顱遁入深海,再也不敢出來。孫悟空與豬八戒趁機潛入碧波潭,找回了舍利子,祭賽國也恢複了往日的生機。
除了降妖除魔,楊戩還曾為凡間百姓主持公道,斷陰陽冤屈。清代蒲鬆齡所著《聊齋誌異·席方平》中,便記載了他為席方平之父伸冤的故事。席方平的父親席廉,是灌江口附近的一位書生,因得罪了當地富豪羊某,被羊某買通冥府的判官與閻王,打入地獄受苦。席方平為救父親,魂魄離體,前往冥府告狀,卻遭判官與閻王百般刁難——先是被打板子,後又被投入油鍋,險些魂飛魄散。
席方平不甘屈服,一路告至天庭,最終將訴狀遞到了楊戩麵前。楊戩得知此事後,立即傳召冥府判官、閻王與羊某前來對質。他端坐於真君殿上,案上堆疊著冥府的卷宗,目光銳利如刀,對判官說:“席廉一生行善,從未作惡,為何會被打入地獄?你且將卷宗拿來,我親自查看。”判官見楊戩威嚴,不敢隱瞞,隻得將羊某賄賂他與閻王的事情和盤托出。
楊戩見狀,怒喝道:“冥府本是掌管陰陽輪回、評判善惡之地,你等卻收受賄賂,濫用職權,害人性命,簡直膽大包天!”他當即下令,將判官與閻王杖責八十,革去其官職,打入凡間受輪回之苦;富豪羊某因買通冥府、害人性命,被判入地獄受“沸油烹身”之刑,待刑滿後再入畜生道輪回。同時,楊戩命人將席廉的魂魄從地獄中救出,送回凡間使其複活。
作為掌管一方的神隻,楊戩的封號與神職在不同典籍中有著不同的記載。道教典籍《二郎顯聖真君寶誥》中,稱其為“清源妙道崇密真君”,讚其“代天理物,賞罰分明”“督眾生體大道,掌陰府判陽間”;而玉皇大帝所封的“二郎顯聖真君”,則明確了他的職責——鎮守灌江口,掌管人間水旱、疫疾之事。凡灌江口周邊地區遭遇旱災、水災,或爆發瘟疫,百姓隻需前往二郎神廟焚香祈禱,楊戩便會感知到百姓的訴求,降下甘霖或驅散瘟疫;若有妖邪作亂,危害百姓,他也會親自前往降妖,護佑一方平安。
民間對楊戩的信仰,還與都江堰有著密切的關聯。據宋代《宋會要》與範成大所著《吳船錄》記載,民間曾將楊戩與秦代蜀守李冰的次子混淆,認為他協助李冰修建了都江堰,治理了岷江的洪水。都江堰是秦代著名的水利工程,由李冰主持修建,分為魚嘴分水堤、飛沙堰溢洪道、寶瓶口進水口三部分,能有效分流岷江洪水,灌溉成都平原的農田。民間傳說中,李冰的次子曾協助父親巡查堤壩、修補裂縫,甚至在洪水爆發時,親自跳入江中疏導水流。後來,百姓為紀念他的功績,便將他奉為“灌口二郎”,並修建了二郎神廟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一傳說逐漸與楊戩的形象融合,百姓便將楊戩視為都江堰的守護神,每逢汛期,都會前往廟中祭祀,祈求江水安瀾,避免水患。雖然後世考證發現,這一說法是傳說的融合,但它在四川地區流傳甚廣,至今都江堰附近仍有二郎神廟的遺跡,每年都有百姓前往祭祀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民間還以六月二十四日為楊戩的誕辰。每逢此日,各地的二郎神廟都會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。據明代地方誌記載,祭祀當天,百姓會攜帶供品前往廟中——供品多為酒、肉、水果等,家境富裕的百姓還會獻上整豬整羊。廟前會搭建戲台,上演與楊戩相關的戲曲,如《劈山救母》《二郎鬥悟空》等,吸引了眾多百姓前來觀看。尤為特彆的是,明代江南地區的祭祀活動中,妓女群體的參與度極高。她們會湊錢購置精致的供品,如繡品、糕點等,親自前往廟中祭祀,祭祀結束後,次日還會結伴乘坐畫舫遊荷蕩,畫舫上擺放著水果與美酒,船頭的采蓮女唱著江南小調,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景觀。此外,明末遼東戰事期間,明軍士兵因聽聞“二郎神好用彈弓”,便將桃山出產的石頭製成彈丸,用於作戰。士兵們認為,用桃山的石頭製成的彈丸,能得到楊戩的護佑,提高作戰的勝率。
楊戩最常用的兵器是三尖兩刃刀,關於這柄刀的來源,有三種不同的說法:第一種說法來自《封神演義》,稱楊戩在玉泉山修行時,偶然在山洞中發現了這柄刀,當時刀身被塵土覆蓋,楊戩擦拭乾淨後,才發現它是一柄稀世神兵;第二種說法稱,此刀為上古時期黃帝的大臣風後所製,風後是黃帝的謀士,擅長兵法與兵器製造,他將此刀藏於清風山望英洞,後被楊戩尋得;第三種說法來自民間傳說衍生的《寶蓮燈前傳》,稱此刀是楊戩煉化三首神蛟所得——三首神蛟本是作惡多端的妖物,楊戩將其製服後,以玄功將其煉化,鑄成了三尖兩刃刀。無論來源如何,這柄刀的神通卻是一致的:它可隨楊戩的“法天象地”神通變大,最大時能長至數十丈,刀身泛著銀光,劈山時能引發轟然巨響,山石碎裂的煙塵彌漫數裡;作戰時,它既能劈開敵人的兵器,又能以兩側的尖刺鎖住敵兵的兵刃。
山河社稷圖是楊戩最重要的法寶之一,為女媧娘娘所贈。此圖展開後,能生成與現實無異的幻境,幻境中包含青山、江河、雲霧等景象,被困者若不醒悟,便會永遠困在其中。楊戩在助周伐紂時,便是用這張圖擒獲了袁洪——袁洪誤入幻境後,以為自己身處真實的山林,拚命奔跑卻始終無法找到出口,最終被楊戩輕鬆擒獲。此外,山河社稷圖還能抵禦敵人的攻擊,若遇強敵,楊戩隻需展開圖紙,便可將敵人的攻擊引入幻境,保護自己與身邊的人。
哮天犬是楊戩最親密的夥伴,也是他降妖除魔的得力助手。哮天犬的原型為白色細犬,動作迅疾如電,嗅覺極為靈敏,能識破妖邪的變化。宋代畫家所繪的《搜山圖》中,便已出現哮天犬隨楊戩狩獵的形象——圖中楊戩手持三尖兩刃刀,哮天犬跟在他身後,正朝著山中的妖邪撲去。《封神演義》中首次將其命名為“哮天犬”,並記載了它的神通:平時可被楊戩收於袖中,戰時放出後,身形會逐漸變大,獠牙變長,能撕咬妖邪,即便是神通廣大的孫悟空,也被它咬住過腿肚子。關於哮天犬的來曆,民間有兩種說法:一種說法稱,楊戩在灌江口鎮守時,收養了一隻流浪的白色細犬,這隻細犬在楊戩的悉心照料下,逐漸修煉出神通,成為了哮天犬;另一種說法稱,哮天犬是玉鼎真人送給楊戩的神犬,天生具有降妖之力,能感知妖邪的氣息,幫助楊戩降妖除魔。
楊戩的外貌在典籍中有著不同的描述,但都凸顯了他的仙者氣質。宋代《夷堅誌》中稱其“豐神秀整,舉動雅靜”,形容他容貌俊美,氣質端莊,舉止優雅;《西遊記》中則描繪為“儀容清俊貌堂堂,兩耳垂肩目有光”,說他容貌清秀,身材高大,兩耳垂肩,眼中有光,儘顯神隻的威嚴;《封神演義》中則記載他“戴扇雲冠,穿水合服,騎白馬”——扇雲冠是道教神仙常用的頭飾,形似雲朵,能遮風擋雨;水合服是用防水材料製成的道袍,適合在水中或潮濕的環境中穿著;白馬則是他的坐騎,日行千裡,能在山林與江河中行走自如。
楊戩最顯著的特征,是額間的“天眼”。這隻天眼平時閉合時,隻是一道淺淺的紋路,與尋常人的額頭並無二致;一旦睜開,便會泛著金色的光芒,能洞察妖邪的本質——無論妖邪變化成何種形態,在天眼的注視下,身上都會泛起黑氣,天眼能透過黑氣看到妖邪的本體。此外,天眼還能看穿幻境,若遇擅長幻術的敵人,楊戩隻需睜開天眼,便可識破幻境,找到敵人的真身。
楊戩的神通以八九玄功為核心,包含七十二變、九轉元功等。七十二變是一種極為精妙的變化之術,能讓他變化為鳥獸、草木、人物等各類形態:變化為鳥獸時,能模仿其叫聲與動作,甚至能飛行或潛水;變化為草木時,能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,隱匿行蹤;變化為人物時,能模仿其聲音與神態,讓人難以分辨真假。九轉元功則是一種護體神功,練成後肉身堅硬如鐵,能免疫大部分物理傷害——尋常兵器砍在身上,隻會留下一道白痕,無法造成傷口;即便是仙家的法寶,也需耗費極大的力氣才能傷其分毫。此外,楊戩還擅土遁之術,施展時腳下會出現一道土黃色的光圈,身體會逐漸沉入地下,在地下移動時,能感知地麵上的動靜,且速度極快,片刻間便能移動數十裡;他還會五雷訣,能召喚雷電攻擊敵人——念動咒語後,天空中會烏雲密布,降下一道道閃電,劈向敵人;同時,他也能使用三昧真火,這是一種極為厲害的火焰,呈青藍色,溫度極高,能焚燒妖邪的魂魄,即便是千年老妖,也難以抵擋三昧真火的灼燒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關於楊戩二郎神)的原型,學界主要有三種說法,第一種說法是“李冰次子說”。秦代蜀守李冰在任期間,主持修建了都江堰,治理了岷江的洪水,讓成都平原成為了“天府之國”。民間為紀念他的功績,便將他的次子奉為“灌口二郎”,認為他協助父親修建了都江堰,甚至在洪水爆發時,親自跳入江中疏導水流。據《宋會要》記載,宋代時,都江堰周邊的二郎神廟最初供奉的便是李冰的次子,廟中還擺放著他的塑像——手持鐵鍬,神態堅毅,仿佛正在巡查堤壩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一傳說逐漸與楊戩的形象融合,百姓便將楊戩視為李冰次子的化身,進一步擴大了楊戩的信仰範圍。
第二種說法是“趙昱說”。隋代嘉州今四川樂山)太守趙昱,是一位清正廉潔、為民造福的官員。當時嘉陵江中有一條蛟龍,經常掀翻船隻,淹沒農田,百姓深受其害。趙昱得知後,便召集了一批勇士,手持青鋼劍,前往嘉陵江斬蛟。他跳入江中,與蛟龍搏鬥了三日三夜,最終將蛟龍斬殺,平息了水患。百姓感其恩德,便為他立廟,尊為“二郎神”。唐代杜光庭所著《集仙錄》中,詳細記載了這一事跡,稱趙昱“斬蛟後,百姓為其立廟,歲時祭祀,至今不絕”。後世部分地區,如四川樂山、重慶等地,仍以趙昱為二郎神的原型,廟中供奉的也是趙昱的塑像。
第三種說法是“瑤姬之子說”,即《二郎寶卷》中所載的楊戩為玉帝之妹瑤姬與凡人楊天佑之子。這一說法在明代以後流傳漸廣,主要得益於《封神演義》《西遊記》等小說的普及。《封神演義》詳細描繪了楊戩助周伐紂的事跡,將他塑造成了一位神通廣大、忠勇正直的神隻;《西遊記》則通過他與孫悟空鬥法、降伏九頭蟲等情節,進一步豐富了他的形象。這兩部小說在民間影響深遠,百姓逐漸接受了這一設定,將楊戩視為瑤姬之子,“劈山救母”的故事也成為了楊戩最具代表性的事跡之一。
楊戩與妹妹楊嬋三聖母)的關係,也隨著民間傳說的演變而發生了變化。在早期的《二郎寶卷》中,二人關係和睦,並無矛盾。傳說中,楊戩鎮守灌江口時,楊嬋經常從華山前來探望,每次都會帶來凡間的果子與布料,楊戩也會留她在廟中吃飯,與她談論凡間的趣事。楊嬋後來因持有寶蓮燈,被尊為“三聖母”,負責鎮守華山,護佑周邊百姓。
然而,在清代的《寶蓮燈》傳說中,二人的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轉變。傳說中,三聖母因私配凡人劉彥昌,違逆天規,玉皇大帝命楊戩前往華山捉拿三聖母。楊戩接到旨意後,心中極為猶豫——他深知仙凡私通的後果,也明白天規難違,但三聖母是他唯一的妹妹,他不忍將其鎮壓。最終,在天庭的壓力下,楊戩還是前往華山,與三聖母鬥法。三聖母雖有寶蓮燈相助,但神通終究不及楊戩,最終被楊戩擊敗。楊戩無奈,隻得用三尖兩刃刀在華山上劃出一道封印,將三聖母壓於華山之下。這一情節與楊戩早年劈山救母的經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,反映了民間傳說隨時代變化的多元性——不同時期的百姓,根據自身對“天規”“孝道”的理解,對楊戩的形象進行了調整,形成了複雜而立體的人物形象。
楊戩的形象自明代以後,廣泛出現在戲曲、小說、影視等各類文藝作品中,成為了中國神話中極具代表性的神隻之一。元雜劇《二郎神醉射鎖魔鏡》中,便講述了楊戩與哪吒聯手降妖的故事。劇中,楊戩與哪吒交好,二人共同鎮守天宮的“鎖魔鏡”——這麵鏡子是天宮的重要法器,鏡麵泛著銀光,刻有道家符文,能鎮鎖凡間的妖邪,防止它們闖入天庭。一日,二人在天宮的酒肆中飲酒論武,楊戩一時興起,取出彈弓,朝著鎖魔鏡的方向射了一箭。石子擊中鎖魔鏡的一角,導致鏡麵出現了一道裂痕,被鎮鎖在鏡中的桃精、柳鬼趁機逃入凡間。
玉皇大帝得知後,勃然大怒,命二人下凡擒妖,若不能將妖邪擒回,便要治他們的罪。楊戩與哪吒不敢怠慢,立即下凡追查。楊戩手持三尖兩刃刀,哪吒踏著火輪,一路追蹤至凡間的一片山林。桃精能變化為村姑,鬢邊插著桃花,手中提著裝滿桃子的籃子,遇到行人便以桃子引誘,趁機用桃木藤蔓將人纏住;柳鬼則能變化為老叟,衣衫如柳葉般輕薄,能引動陰風,使人迷失心智。楊戩用天眼識破了二妖的本體,先取出彈弓,射出石子,將桃精的藤蔓射穿;再揮起三尖兩刃刀,斬斷了柳鬼引動的陰風。哪吒則用火輪焚燒二妖的妖力,二妖妖力大減,無法再變化,被楊戩與哪吒擒獲。二人將妖邪帶回天宮,楊戩又以自身法力修補了鎖魔鏡的裂痕,此事才得以平息。
清代小說《說唐三傳》中,楊戩曾出手協助薛仁貴征西。當時薛仁貴率領唐軍征討西涼,行至白虎關時,遭遇了西涼元帥蘇寶同部下的妖將楊凡。楊凡本是狐狸成精,修行多年,會“三頭六臂”的妖術——施展妖術時,他的身上會多出四條手臂,分彆持有月牙鏟、長劍、銅錘、鐵鞭,戰鬥力極強。唐軍將士無人能敵,薛仁貴親自出戰,也被楊凡的妖術所困,險些喪命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就在唐軍陷入困境之際,楊戩現身白虎關。他並未立即出戰,而是施展七十二變,化作一名唐軍小校——頭戴灰布軍帽,身披灰布軍服,腰間掛著一柄彎刀,混入唐軍陣營中。他暗中觀察楊凡的妖術,發現楊凡每次施展三頭六臂時,腰間的妖幡都會隨風飄動,妖幡上畫著骷髏圖案,泛著黑氣。楊戩斷定,妖幡便是楊凡妖術的根源。
當晚,楊凡再次率軍來犯,他施展三頭六臂,手持兵器衝向唐軍。楊戩見狀,立即現出身形,大喝一聲:“妖將,休得放肆!”楊凡見是楊戩,心中一驚,急忙揮刀砍來。楊戩手持三尖兩刃刀,從容應對,二人戰了數個回合。待楊凡再次施展妖術時,楊戩趁機揮刀,斬斷了他腰間的妖幡。妖幡斷裂,黑氣消散,楊凡的三頭六臂瞬間消失,恢複了常人模樣。楊戩緊接著挑落他手中的月牙鏟,唐軍將士見狀,立即呐喊著衝鋒,楊凡被薛仁貴趁機用方天畫戟斬殺,白虎關之圍得以解除。事後,楊戩叮囑薛仁貴:“西行途中若再遇妖邪,可向灌江口禱祝,我自會前來相助。”說罷,他便化作一道清風,返回了灌江口。
近現代以來,楊戩的形象更是頻繁出現在影視作品中,如《寶蓮燈》《封神榜》係列等。這些作品在尊重傳統傳說的基礎上,進一步豐富了楊戩的人物形象——《寶蓮燈》中,他是一位內心複雜的舅父,既堅守天規,又疼愛外甥沉香;《封神榜》係列中,他是一位忠勇正直的將領,為伐紂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。這些影視作品的播出,進一步擴大了楊戩的知名度,讓更多人了解了他的故事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