胯夫逆襲成齊王,背水十麵顯鋒芒。
功高震主遭猜忌,竹片穿身歎無常。
列位,這一章咱們要講的這位人物,那可是中國曆史上響當當的“兵仙”——西漢開國功臣,淮陰侯韓信,韓重言!這人的一生,堪稱一部傳奇:從街頭乞食的落魄子弟,到胯下稱臣的“懦夫”,再到統帥百萬大軍、戰無不勝的大將,最後卻落得個長樂宮鐘室殞命的下場。
話說韓信的老家,在秦末的淮陰縣,也就是如今的江蘇淮安一帶。他祖上據說是韓國的貴族,可到了他這一輩,家道早就中落了——父母雙亡,沒田沒地,更沒營生手藝,隻能靠著鄰裡街坊的接濟過日子。
韓信年輕,臉皮薄,不好意思總跟人伸手,就常常在淮陰城外的河邊晃悠,盼著能釣上兩條魚,湊活一頓飯。有一回,他連著三天沒釣到魚,餓得眼冒金星,癱在河邊的土坡上直喘氣。這時候,河邊來了一群漂洗衣服的婦女,其中一位姓吳的婆婆,見韓信臉色蠟黃,嘴唇都乾了,就從竹籃裡拿出一塊麥餅,遞到他跟前:“小夥子,看你這模樣,是餓壞了吧?快把這餅吃了。”
韓信愣了愣,接過餅就狼吞虎咽起來,三口兩口就把餅吃完了,抹了抹嘴,對著吳婆婆深深一揖:“老媽媽,您今日救我於饑寒,他日我韓信若能建功立業,必定以千金相報!”吳婆婆聽了,卻擺了擺手,歎了口氣:“小夥子,我給你餅吃,不是圖你報答。我看你年紀輕輕,卻總在這裡消磨時光,心裡著急啊!你有手有腳,又不像個愚笨之人,怎的不找條正路走?彆再混日子了!”
這番話,像一記重錘敲在韓信心上。他紅著臉,謝了吳婆婆,轉身就走——從那天起,他不再守著河邊釣魚,而是開始琢磨:這天下大亂,正是英雄用武之時,若總困在淮陰,一輩子也難有出頭之日。
沒過多久,機會還真就來了。秦二世元年,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,天下豪傑紛紛響應。項梁、項羽叔侄在江東起兵,帶著八千子弟兵渡江西進,一路勢如破竹,很快就打到了淮陰附近。韓信聽到消息,趕緊揣上他那把佩劍,連夜投奔了項梁的大軍。
可到了軍中,韓信的日子並不好過。他隻是個無名小卒,彆說跟項梁論兵,就連見項梁一麵都難。好在他作戰時漸漸也得了些軍功,勉強混了個小校尉的職位。後來項梁在定陶戰死,韓信就歸到了項羽麾下。
項羽是個猛將,力能扛鼎,打仗勇猛無比,可他有個毛病——剛愎自用,不喜歡聽彆人的建議。韓信在項羽身邊,常常能看出戰局的關鍵,好幾次主動向項羽獻計,可項羽要麼是冷笑一聲,要麼是揮揮手讓他退下,壓根沒把這個小校尉的話放在眼裡。
韓信心裡涼了半截。他知道,跟著項羽,自己的韜略永遠也用不上。恰在這時,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,帶著人馬前往漢中。韓信一琢磨:劉邦雖然眼下勢力弱,但聽說他待人寬厚,又能容人,或許能賞識自己。於是,在一個深夜,韓信悄悄離開了楚營,投奔了劉邦。
可到了漢營,韓信還是沒得到重用。劉邦見他是從楚營逃過來的,又沒什麼名氣,隻給了他一個“連敖”的差事——說白了,就是管倉庫的小官,跟他在楚營的處境差不了多少。韓信心裡憋屈,可也沒轍,隻能先乾著。
沒成想,沒過多久,韓信還惹上了殺身之禍。當時漢營裡有個將領犯了法,按律要連坐,韓信正好跟他在一個營帳,也被抓了起來,要拉去砍頭。眼看著前麵的人一個個被斬,輪到韓信的時候,他突然抬起頭,對著監斬官大聲喊道:“漢王不是想奪取天下嗎?為何要殺我這樣的壯士!”
這一嗓子,正好被監斬官夏侯嬰聽見了。夏侯嬰是劉邦的老部下,為人寬厚,又識人才。他見韓信長得身材高大,說話又有氣勢,不像個尋常之輩,就趕緊讓人把韓信放了,拉到帳中細談。這一談,夏侯嬰驚了——韓信對天下大勢的分析,對用兵之道的見解,句句都說到了點子上!夏侯嬰趕緊把韓信推薦給劉邦,說這是個難得的人才。
劉邦聽了夏侯嬰的話,倒也給了麵子,把韓信提拔為“治粟都尉”——管糧草的官,比之前的連敖強了些,可還是沒讓他帶兵。韓信心裡還是不滿足!
就在韓信快要絕望的時候,一個關鍵人物注意到了他——這個人,就是劉邦的丞相,蕭何。蕭何是劉邦的“後勤部長”,也是他最信任的人,平日裡負責糧草、兵員的調度,跟韓信因為工作原因常有接觸。蕭何每次跟韓信聊天,都能被他的才華折服,心裡早就認定:韓信是個百年難遇的帥才,若能讓他帶兵,定能幫劉邦成就大業。
蕭何好幾次在劉邦麵前推薦韓信,可劉邦總覺得:一個從楚營逃過來的人,就算有點本事,也未必能當大將。蕭何勸了一回又一回,劉邦還是沒鬆口。韓信見蕭何推薦了好幾次都沒用,心裡徹底涼了——看來這漢營,也不是自己的容身之處。於是,在一個月夜,韓信收拾好行李,又一次偷偷離開了軍營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韓信走了的消息,第二天一早就傳到了蕭何耳朵裡。蕭何一聽,急得直跺腳:“壞了!這韓信一走,漢王奪取天下的希望就少了一半!”他騎上一匹快馬,就朝著韓信逃走的方向追了過去。
當時漢營裡的人見蕭何沒打招呼就跑了,還以為他也叛逃了,趕緊跑去跟劉邦報告。劉邦一聽蕭何跑了,當場就炸了:“蕭何是我最信任的人,他都跑了,我這漢王還當得有啥意思!”氣得在帳裡轉來轉去,連飯都吃不下。
可沒過兩天,蕭何就帶著韓信回來了。劉邦一見蕭何,又氣又喜,指著他的鼻子罵道:“你小子跑啥?是不是也想叛我?”蕭何趕緊解釋:“漢王息怒,我不是叛逃,是去追人了!”劉邦問:“追誰?”蕭何說:“追韓信啊!”
劉邦一聽“追韓信”,更火了:“這些日子,逃兵逃將加起來有幾十個,你都沒追,一個韓信,你居然親自去追?”蕭何正色道:“漢王,那些逃兵都是尋常人,丟了再招就是;可韓信不一樣,他是‘國士無雙’!天下再找不出第二個像他這樣的帥才。您要是隻想在漢中當一輩子漢王,那不用韓信;您要是想奪取天下,除了韓信,沒人能幫您!”
劉邦這才愣住了。他知道蕭何向來穩重,不會說大話,既然蕭何把韓信誇得這麼厲害,那韓信應該真有本事。劉邦沉默了一會兒,說:“好,既然你這麼說,我就聽你的,封他個千夫長。”蕭何搖搖頭:“韓信這樣的人才,您要是隻封個千戶,他還是會走。”劉邦咬了咬牙:“那我就拜他為大將軍!”
蕭何一聽,趕緊跪下磕頭:“恭喜漢王!您能拜韓信為大將,天下指日可待!”
接下來的日子,劉邦就按照蕭何的建議,選了個良辰吉日,搭起了高高的拜將台,還親自齋戒了三天。到了拜將那天,全軍將士都來圍觀,一開始還以為劉邦要拜的是樊噲、夏侯嬰這些老功臣,可等韓信走上拜將台,穿上大將軍的鎧甲,全軍都驚呆了——一個沒什麼名氣的逃兵,居然一步登天,成了漢軍的最高統帥!
韓信站在拜將台上,目光掃過台下的將士,雖然有些人眼裡帶著疑惑和不服,但他絲毫不慌。等劉邦把大將軍印信交給韓信,韓信先是對著劉邦行了大禮,然後轉過身,開始跟全軍將士講述他的用兵之道。他從天下大勢講到漢軍的優劣,從對項羽的分析講到未來的作戰計劃,句句鏗鏘有力,條理清晰,聽得台下的將士們心服口服,之前的疑惑和不服,全都變成了敬佩。
從這一刻起,韓信才算真正登上了曆史的舞台——他手裡的大將軍印,不是靠運氣得來的,是靠他的謀略、他的才華,還有蕭何的慧眼識珠。而劉邦這一拜,也為他後來奪取天下,寫下了最關鍵的一筆。
拜將之後,韓信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幫劉邦製定“還定三秦”的計劃。當時項羽把劉邦封在漢中,又讓章邯、司馬欣、董翳三個秦朝降將守在關中,號稱“三秦”,就是為了堵住劉邦東進的路。韓信跟劉邦說:“項羽雖然勇猛,但他殘暴不仁,又不會用人,天下人早就不服他了。咱們漢軍將士大多是關東人,都想回老家,正好可以利用這股士氣,出其不意,奪取三秦!”
劉邦聽了,立刻下令,讓韓信率領漢軍出征。韓信果然沒讓人失望——他先是派樊噲、周勃等人修棧道,擺出要從棧道進攻關中的樣子,吸引章邯的注意力;暗地裡,卻親自率領主力,從陳倉古道偷偷進軍,打了章邯一個措手不及。這就是“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”。
章邯得知漢軍從陳倉殺過來,趕緊領兵去抵擋,可漢軍將士思鄉心切,一個個奮勇殺敵,楚兵根本抵擋不住。章邯大敗,逃到廢丘堅守,韓信又率軍把廢丘團團圍住,最後引水灌城,章邯走投無路,隻能自殺。司馬欣、董翳見章邯死了,嚇得直接投降。沒用多久,韓信就幫劉邦奪取了整個關中——這是劉邦起兵以來,打得最漂亮的一場勝仗,也讓天下人第一次見識到了韓信用兵得神奇。
接下來的幾年,韓信就成了劉邦的“救火隊長”——劉邦在正麵戰場跟項羽對峙,常常被項羽打得大敗,好幾次都差點被活捉,全靠韓信率軍來救。而韓信自己,更是一路開掛,打了一場又一場經典戰役,其中最出名的,當屬“背水一戰”。
那是漢三年,也就是公元前204年,韓信率領一萬多漢軍,去進攻趙國。趙國的國君趙歇,還有大將陳餘,率領二十萬大軍,在井陘口布下了防線。井陘口是個險要之地,兩邊都是高山,中間隻有一條窄路,漢軍要想進攻趙國,隻能從這條路上過——這簡直就是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”的地勢。
陳餘手下有個謀士叫李左車,他給陳餘獻計:“韓信遠道而來,糧草肯定不多。咱們可以派三萬精兵,繞到漢軍後麵,切斷他們的糧道;您再率領主力,在井陘口堅守不出,這樣漢軍前不能進,後不能退,不出十天,肯定會軍心大亂,到時候咱們再前後夾擊,定能活捉韓信!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可陳餘是個書呆子,總說自己是“義兵”,不屑用這種“陰謀詭計”,他說:“韓信就帶了一萬多人,咱們有二十萬大軍,要是還怕他,豈不讓天下人笑話?咱們就應該堂堂正正地跟他打一場,把他打回老家去!”說著,就把李左車的建議駁回了。
韓信早就派人摸清了趙軍的情況,得知陳餘不用李左車的計策,心裡樂壞了。他率領漢軍,一路走到井陘口附近,在離趙軍大營不遠的地方停了下來。到了半夜,韓信悄悄挑選了兩千輕騎兵,每人帶一麵漢軍的紅旗,讓他們繞到趙軍大營後麵的山上埋伏起來,吩咐道:“等會兒我軍假裝敗退,趙軍肯定會傾巢而出追趕,你們就趁機衝進趙軍大營,把他們的旗幟都拔了,插上咱們漢軍的紅旗!”
天亮之後,韓信率領主力,渡過陘水,在水邊擺下了陣勢——這就是“背水陣”。趙軍在大營裡看到漢軍居然背靠著水布陣,一個個都笑了:“韓信這是傻了吧?兵法上說,布陣要‘右倍山陵,前左水澤’,他倒好,把自己的退路都堵死了,這不是等著被咱們消滅嗎?”
陳餘也覺得韓信不懂兵法,立刻下令,讓趙軍傾巢而出,進攻漢軍。漢軍將士見趙軍衝了過來,又沒地方可退,隻能拚儘全力抵抗——畢竟退一步就是水,退了就是死,還不如往前衝,或許還有活路!
雙方打了沒多久,韓信就假裝抵擋不住,帶著一部分人馬往後退,還把大將軍的旗幟、鼓樂都扔在了地上。趙軍一見漢軍退了,還丟了這麼多東西,以為漢軍真的敗了,一個個都爭先恐後地去搶戰利品,亂成了一團。
就在這時,韓信之前埋伏的兩千輕騎兵,趁機衝進了趙軍大營,把趙軍的旗幟全拔了,插上了漢軍的紅旗。趙軍在前麵追了一會兒,回頭一看,自己的大營裡居然插滿了漢軍的紅旗,頓時慌了:“不好!咱們的大營被漢軍占了!趙王肯定被活捉了!”
軍心一亂,趙軍就沒了鬥誌,一個個都開始往後逃。韓信見時機到了,立刻下令,讓漢軍掉頭反擊。前麵是漢軍的追殺,後麵是被占的大營,趙軍腹背受敵,很快就潰不成軍。陳餘想帶著殘兵逃跑,結果被漢軍追上殺死;趙王歇也被活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