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邯與王離商量後,決定分工:王離繼續圍攻巨鹿,章邯則在棘原修築甬道,往巨鹿運送糧草。這甬道是用木頭和泥土築成的通道,高約兩丈,寬約三丈,秦軍在甬道兩側派兵守衛,糧草通過甬道直接送到王離的軍營——章邯以為,隻要糧草不斷,王離就能拿下巨鹿,到時候再回頭收拾諸侯聯軍。
可章邯千算萬算,沒算到項羽會這麼勇猛。項羽渡過漳水後,下令:“把船鑿沉,把鍋砸了,把帳篷燒了!每人隻帶三天的乾糧,這一戰,要麼勝,要麼死!”楚軍士兵知道,沒有退路了,隻能拚命。
項羽領著楚軍,並沒有直接去救巨鹿,而是繞到了棘原,目標是章邯的甬道。他知道,隻要斷了王離的糧草,巨鹿之圍自然就解了。
這日淩晨,天剛蒙蒙亮,項羽領著三萬騎兵,突然對甬道發起進攻。守衛甬道的秦軍還在睡夢中,被楚軍殺了個措手不及。楚軍士兵拿著刀斧,對著甬道的木架一陣亂砍,木架倒塌,甬道瞬間被破壞。章邯得知消息後,慌忙領兵來救,可項羽已經帶著人退走了——他就像一隻靈活的狐狸,打了就跑,專挑甬道的薄弱處下手。
章邯沒辦法,隻能重新修築甬道,可剛修到一半,項羽又來偷襲。如此反複幾次,章邯的甬道始終修不好,王離的糧草也越來越少。王離派人來催,章邯隻能回信:“糧草很快就到,將軍再堅持幾日。”可他自己心裡清楚,這糧草,哪有那麼容易送到?
更讓章邯頭疼的是,秦二世又派人來催戰,指責他“久戰無功”。章邯知道,這是趙高在背後搞鬼——趙高自從當了丞相後,就把持朝政,嫉賢妒能,凡是立了功的大臣,他都想辦法陷害。章邯擔心,要是再打不勝,自己遲早會被趙高害死。
於是,章邯派長史司馬欣回鹹陽,向秦二世說明情況,請求增兵增糧。可司馬欣到了鹹陽,趙高卻故意不見他,讓他在宮外等了三天。司馬欣心裡發慌,知道趙高要對章邯下手,連夜逃出鹹陽,抄小路回到棘原。
見到章邯後,司馬欣哭著說:“將軍,趙高要害您啊!我在鹹陽等了三天,趙高都不見我,還派人跟蹤我,幸好我跑得快,不然就回不來了!如今這情況,咱們戰也是死,降也是死,您可得早做打算啊!”
章邯聽了,如遭雷擊。他看著遠處的巨鹿城,又想到鹹陽城裡的趙高,心裡第一次有了動搖——他為大秦出生入死,可大秦卻要置他於死地,這仗,還有必要打下去嗎?
章邯心裡動搖,可他畢竟是大秦的將軍,哪能輕易投降?就在這時,趙國的陳餘派人送來一封書信,信裡寫道:“將軍啊,您可知白起、蒙恬的下場?白起為秦破楚、滅趙,立下不世之功,最後卻被秦昭襄王賜死;蒙恬為秦守長城、逐匈奴,最後卻被胡亥賜死。您如今立了這麼多功,趙高能容得下您嗎?不如歸順諸侯,共滅暴秦,到時候還能封王封侯,不比死在趙高手裡強?”
章邯看著這封信,心裡更亂了。他召集手下的將領商議,有的將領說:“將軍,咱們跟著您打仗,是為了活命,可要是被趙高害死,那太不值了!不如投降項羽吧!”有的將領卻反對:“咱們是秦將,投降項羽,豈不是成了逆賊?”
就在章邯猶豫不決時,項羽又派人來勸降,派來的人叫陳稀,是項羽手下的謀士。陳稀見到章邯後,開門見山:“將軍,項羽將軍知道您是忠臣,也知道您是被趙高所逼。隻要您願意投降,項羽將軍願意與您結為兄弟,共滅暴秦,到時候把關中封給您,讓您做王!”
章邯還是不放心——他殺了項梁,項羽能真心原諒他嗎?於是,他派趙敢跟著陳稀去楚營,探探項羽的口風。趙敢到了楚營,隻見項羽按劍坐在帳中,兩旁的將領個個怒目而視,氣氛十分緊張。
項羽見了趙敢,冷冷地問:“章邯讓你來做什麼?”趙敢躬身道:“我家將軍想問,若他投降,將軍能保證他和手下將士的性命嗎?”項羽哼了一聲:“我項羽說話算話!隻要章邯真心投降,我不僅保他性命,還封他為雍王!”說罷,他抽出一支雕翎箭,“啪”地一下折成兩段,“我以這支箭為誓,若我負了章邯,有如此箭!”
趙敢見項羽折箭為誓,心裡有了底,回到棘原後,把情況告訴了章邯。章邯這才下定決心,投降項羽。
公元前207年冬,章邯領著二十萬秦軍,在殷墟向項羽投降。項羽果然遵守承諾,封章邯為雍王,還讓他留在軍中效力。章邯心裡感激,想著以後跟著項羽,或許真能有個好前程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可他沒想到,一場大禍正在等著他的手下。項羽領著章邯的二十萬秦軍,往關中進軍。一路上,楚軍士兵經常欺負秦軍士兵,有的搶秦軍的糧食,有的打罵秦軍。秦軍士兵心裡不滿,私下裡議論:“咱們投降了項羽,要是到了關中,項羽把咱們殺了怎麼辦?”
這些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裡,項羽心裡也犯了嘀咕:這二十萬秦軍,要是到了關中反戈一擊,那可就麻煩了。他找來英布、蒲將軍商議,英布說:“將軍,不如把這些秦軍都殺了,免得留下後患!”項羽猶豫了一下,最終點了頭。
當晚,項羽下令:“楚軍士兵聽令,三更時分,把秦軍士兵都殺了,一個不留!”楚軍士兵趁著秦軍熟睡,拿著刀斧闖進秦營,見人就殺。秦軍士兵從睡夢中驚醒,有的還沒明白過來,就被砍倒在地;有的想反抗,可手裡沒有兵器,隻能任人宰割。
章邯當時在項羽的中軍帳裡,聽到外麵的喊殺聲,心裡咯噔一下,慌忙衝出去一看,隻見秦兵的屍體堆積如山,鮮血染紅了新安城的土地。他抓住一個楚軍士兵,嘶吼道:“這是怎麼回事?!”士兵說:“是將軍下的令,說秦軍要反,所以把他們都殺了!”
章邯看著滿地的屍體,又想到自己當初對秦軍士兵的承諾,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:“我章邯對不起你們啊!”他想去找項羽理論,可趙敢拉住他:“將軍,您現在去找項羽,隻會送死啊!”
章邯癱坐在地上,看著新安城的夜空,心裡一片冰涼——他以為自己找到了生路,卻沒想到,自己成了害死二十萬弟兄的罪人。從這一刻起,章邯知道,自己再也回不去了。
項羽在新安坑殺了二十萬秦軍後,領著大軍進入關中,殺了秦王子嬰,火燒阿房宮,然後分封諸侯——他封章邯為雍王,鎮守關中的廢丘、櫟陽等地;封司馬欣為塞王,鎮守鹹陽以東;封董翳為翟王,鎮守上郡,這就是“三秦”的由來。
可項羽沒在關中待多久,就帶著大軍回到彭城,自立為“西楚霸王”。他一走,劉邦就聽從韓信的建議,“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”,領著漢軍殺回關中。司馬欣和董翳根本不是漢軍的對手,很快就投降了劉邦。隻剩下章邯,堅守在廢丘城,抵抗漢軍。
章邯知道,廢丘是他最後的陣地——他害死了二十萬秦軍,要是再投降劉邦,不僅會被天下人恥笑,自己也無顏麵對那些死去的弟兄。所以,他下定決心,死守廢丘。
他在廢丘城裡做了充分的準備:把城裡的糧食都集中起來,統一分配;加固城牆,在城牆上修築箭樓;又引渭水環城,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。劉邦領著漢軍來攻廢丘,幾次都被章邯打退。
劉邦沒辦法,隻能讓韓信來指揮。韓信到了廢丘,圍著城池看了幾天,終於看出了破綻——廢丘城的水源來自渭水,隻要截斷渭水的上遊,再突然放水,就能把廢丘城淹了。
韓信讓人在渭水上遊修築堤壩,把水攔住。章邯很快就發現了漢軍的舉動,他知道韓信想水淹廢丘,可他沒辦法——漢軍在堤壩周圍派了重兵守衛,秦軍根本衝不上去。章邯隻能下令:“在城裡挖排水溝,把水引出去!”可城裡的排水溝哪能抵擋住渭水的洪水?
公元前205年春,韓信下令:“挖開堤壩!”隨著一聲令下,渭水的洪水如巨龍般衝向廢丘城,城牆很快就被洪水衝垮,洪水湧入城中,房屋倒塌,百姓哭號。章邯站在城樓上,看著城裡的慘狀,心裡充滿了愧疚——他為了守住廢丘,卻害了城裡的百姓。
漢軍趁機攻入廢丘城,趙敢領著最後幾百名秦軍士兵抵抗,最終寡不敵眾,戰死沙場。章邯知道,大勢已去。他回到雍王府,換上了當年的秦軍甲胄,拿起那柄陪伴他多年的青銅劍——這柄劍,曾斬殺過無數義軍,也曾見證過他的榮耀與恥辱。
他的妻子抱著兒子,哭著勸他:“將軍,咱們投降吧,留著性命,才能照顧孩子啊!”章邯看著妻子和兒子,眼裡含著淚水:“我不能投降。我害死了二十萬弟兄,又害了廢丘的百姓,隻有一死,才能謝罪啊!”說罷,章邯推開妻子,走到堂前,對著鹹陽的方向跪下,磕了三個頭——那裡,曾是大秦的都城,曾是他誓死守護的地方。然後,他拔出青銅劍,橫在脖子上,長歎一聲:“大秦亡了,我章邯,也該去了!”
隨著一聲脆響,鮮血濺在地上,章邯的身體緩緩倒下。那柄青銅劍掉在地上,劍身上的“邯”字,在夕陽下泛著冷光,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將軍的悲劇。
劉邦進入廢丘後,聽說章邯自刎了,心裡也有些感慨:“章邯是個忠臣,隻可惜生錯了時代。”他下令,把章邯的屍體好好安葬,也算給這位大秦最後的名將,留了一絲體麵。
列位,章邯的一生,可謂是跌宕起伏。他本是文官,卻在危難之際領兵出征,憑著一群刑徒,硬生生撐起了大秦的半壁江山;他作戰勇猛,戰術靈活,戲水破周文、定陶斬項梁,何等威風;可他又生不逢時,遇上了昏庸的秦二世、奸佞的趙高,最後隻能投降項羽;他想保住手下的弟兄,卻沒想到項羽會坑殺降卒;他想死守廢丘,卻最終隻能自刎謝罪。
這正是:
鐵甲將軍百戰休,功名到頭土一抔。
若非鹹陽奸佞亂,何至英雄血淚流?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