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勇毅丹心馮奉世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中國野史大甩賣 > 第26章 勇毅丹心馮奉世

第26章 勇毅丹心馮奉世(1 / 1)

漢家天威震西陲,萬裡邊疆倚將才。

莎車刃叛安諸國,隴西平羌靖塵埃。

博覽兵書明韜略,善合外交展雄魁。

奉世功名青史載,千載猶傳守土魁。

列位,咱們這章說的這位人物,是西漢中後期邊疆的“定海神針”——左將軍、關內侯馮奉世。

話說西漢自武帝末年窮兵黷武,天下疲弊,昭帝繼位後倚重霍光,輕徭薄賦、與民休息。可邊疆依然是風沙未歇、夷狄未寧:北邊匈奴雖不如往日猖獗,卻仍在西域攪弄風雲;西域三十六國首尾難顧,時而歸漢,時而附匈;隴西羌人更是盤桓邊境,時降時叛。就在這“內要安民、外要鎮邊”的年月裡,馮奉世從世家子弟裡走出,憑著一身文武才學,在西域的戈壁、隴西的黃土上,寫下了一段守土安邦的傳奇。

馮奉世祖上乃是漢文帝時以“直言敢諫”聞名天下的馮唐。那馮唐當年麵對文帝感歎“吾獨不得廉頗、李牧為吾將,吾豈憂匈奴哉”,直接頂了一句“陛下雖得廉頗、李牧,弗能用也”,直懟得文帝默然良久。傳到馮奉世這一輩,馮家雖沒了先祖那般“直犯龍顏”的銳氣,卻承襲了兩樣寶貝:一是“關內侯”的爵位,雖無實權,卻也是大漢勳貴的體麵;二是馮家世代傳習的“文武雙藝”——案頭有《孫子兵法》《春秋左傳》,堂前有弓馬騎射、外交辭令。馮奉世打小就跟著父親學這些,十來歲時就能背出《孫子》十三篇,十五歲騎射能百步穿楊,二十歲與人論及西域局勢,能把三十六國的強弱、山川的險易說得頭頭是道。

話說昭帝元鳳年間,馮奉世年滿二十二,按大漢規矩,以“良家子”身份補了“郎官”之職,入宮宿衛。這郎官雖隻是個低級武官,卻能常伴君側、接觸朝政,是很多世家子弟的“踏腳石”。有一回,大將軍霍光召集郎官問話,問誰懂西域事務,馮奉世第一個站出來,把西域諸國的近況、匈奴在西域的眼線,說得條理分明,還順帶說了句“若想西域穩定,需派使者常往安撫,再在輪台、渠犁增駐屯兵,雙管齊下才好行”。霍光聽了,眼睛一亮,心裡記下了這個“懂行”的年輕郎官。

沒過多久,霍光要派使者出使大宛國——這大宛是西域大國,以產“汗血寶馬”聞名於世,當年武帝為了求馬,曾派李廣利兩次征伐,雖得了寶馬,卻也損兵折將。如今霍光想修複與大宛的關係,順便探查西域諸國的動向,需要一個既懂外交、又能帶兵的使者。這時候,霍光就想起了馮奉世,當即下旨:拜馮奉世為“衛候”,持大漢符節,率領五十名隨從,出使大宛。馮奉世接到旨意時,正在家裡翻看西域輿圖,聽說要去西域,當即大喜,連夜收拾行裝,第二日就帶著隨從離了長安,往西域而去。

列位,這西域之路可不好走。從長安到西域,要穿過千裡戈壁、萬裡流沙,白日裡烈日炙烤,夜裡寒風刺骨,還得防備匈奴遊騎和沿途盜匪。馮奉世一行人走了三個多月,一行人總算到了大宛。

到大宛後,馮奉世先是以大漢使者的身份,向大宛王遞交了國書,送上了絲綢、黃金等禮物,又言辭懇切地說:“大漢與大宛,隔山跨水,卻都是愛百姓、重和平的國度。往日的誤會,皆是匈奴挑撥,如今大漢願與大宛永結友好,共拒匈奴,不知大王意下如何?”大宛王本就怕大漢再興兵來犯,又見馮奉世舉止得體、言辭有力,當下就答應與大漢結盟,還送上了幾十匹汗血寶馬,讓馮奉世帶回長安。出使大宛的任務圓滿完成,可馮奉世沒想到,他回程途中,竟撞上了莎車國的叛亂。

話說馮奉世從大宛出發,準備經莎車、於闐等國返回長安。這莎車國在西域南道,是大漢重點扶持的國家——幾年前,莎車王去世,沒有子嗣,大漢就派使者立了莎車王的侄子為王,還送了不少糧食、兵器,幫莎車穩定局勢。可馮奉世到莎車邊境時,就見沿途百姓扶老攜幼、慌慌張張地逃難,一打聽才知道:莎車國出了叛亂!

原來,匈奴見大漢在西域勢力漸強,就暗中挑唆莎車國的貴族呼屠征——這呼屠征是前莎車王的弟弟,一直不滿大漢立的新王,匈奴人許他“若殺了漢立之王,就助他當莎車王,還幫莎車吞並周邊小國”。呼屠征被說動,暗中糾集了一批親信,趁新王不備,殺了新王和大漢派駐莎車的使者,自立為莎車王,還派人聯絡了西域南道的疏勒、龜茲等國,說“大漢遠在天邊,管不了西域,不如跟著我投靠匈奴”。幾個小國見莎車勢大,又怕匈奴報複,竟真的投靠了呼屠征,一時間,西域南道大亂,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被阻斷了。

馮奉世聽到這個消息,當即停了下來,召集隨從和沿途遇到的漢朝屯兵小吏,開了個會。有隨從說:“大人,莎車叛亂,事關重大,咱們還是先回長安,把情況稟報給大將軍,再等朝廷派兵來平叛吧!”還有人說:“咱們就五十多個人,呼屠征有幾千兵馬,還有其他小國幫忙,硬碰硬就是送死啊!”馮奉世聽了,眉頭緊鎖,卻搖了搖頭:“列位,咱們不能等呀!長安到西域,一來一回要半年多,等朝廷派兵來,呼屠征早就站穩腳跟,西域南道怕是全要歸了匈奴,到時候再想平定,不知要犧牲多少將士!再說,咱們是大漢使者,持的是大漢符節,豈能見了叛亂就退縮?”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說到這兒,馮奉世站起身,手裡舉著大漢符節,聲音提高了幾分:“我意已決——以大漢使者的名義,征調附近諸國的兵馬,即刻討伐呼屠征!成敗在此一舉,願隨我前往的,是大漢的勇士;不願去的,我也不勉強,可日後朝廷問罪,休怪我沒提醒!”隨從們見馮奉世態度堅決,又想起自己是大漢的人,豈能怕了一個西域小國的叛亂,當即紛紛表示“願隨大人出征”。

接下來,馮奉世就開始“借兵”。他先是派人快馬加鞭,去見烏孫國的昆彌烏孫國王)——烏孫是西域大國,一直與大漢交好,還娶了大漢的解憂公主。馮奉世在信裡說:“莎車呼屠征殺漢立之王、叛大漢,若烏孫能出兵相助,大漢必記此功,日後烏孫有難,大漢必全力相幫。”烏孫昆彌本就恨匈奴挑撥離間,又顧念大漢的恩情,當即派了三千騎兵;隨後,馮奉世又派人去見於闐、拘彌等國的國王,曉以利害:“呼屠征投靠匈奴,若他得了勢,你們這些小國早晚要被他吞並;若幫大漢平叛,大漢必保你們國家穩定、百姓平安。”幾個小國本就對呼屠征心存疑慮,見烏孫都出兵了,也紛紛派兵,一共湊了七千多兵馬。

兵馬湊齊了,馮奉世自任主帥,任命了幾個熟悉西域地形的漢朝小吏為副將,開始部署進軍:一路兵馬由烏孫騎兵組成,繞到莎車都城的後方,切斷呼屠征的退路;一路兵馬由於闐、拘彌等國的士兵組成,從正麵進攻莎車都城的東門;馮奉世則親自率領剩下的兵馬,攻打西門,還特意讓士兵們舉著大漢的旗幟,敲鑼打鼓,營造出“大漢大軍已到”的聲勢。

話說呼屠征得知馮奉世在借兵,本沒當回事,覺得“一個漢朝使者,能掀起什麼風浪”,還在王宮裡喝酒作樂。直到手下人慌慌張張來報“大漢旗幟出現在西門外,烏孫騎兵到了北門”,他才慌了神,趕緊召集兵馬守城。可莎車的士兵本就不願為呼屠征賣命,又見城外旗幟林立、鼓聲震天,心裡早就怯了。馮奉世親自擂鼓,下令攻城,漢軍和諸國士兵見主帥奮勇,個個爭先,沒一會兒就攻破了城門,殺進了莎車都城。

呼屠征見大勢已去,想帶著親信從北門逃跑,卻被烏孫騎兵攔住。馮奉世率軍追來,大喝一聲:“呼屠征!你殺漢使、叛大漢,今日就是你的死期!”呼屠征嚇得魂飛魄散,想拔劍抵抗,卻被馮奉世身邊的隨從一刀砍倒。馮奉世走上前,親自割下呼屠征的首級,掛在莎車都城的城門上,號令全城:“呼屠征叛亂,已被誅殺!凡莎車百姓,隻要歸順大漢,既往不咎;若有敢再助紂為虐者,同呼屠征一樣下場!”

隨後,馮奉世又召集了西域南道的諸國國王,當著他們的麵,立了前莎車王的另一個侄子為王,還宣布大漢將派人送來糧草,幫助莎車百姓重建家園。諸國國王見馮奉世如此果決,又有大漢天威在後,紛紛跪倒在地,發誓“永歸大漢,絕不再叛”。西域南道的局勢,就這麼被馮奉世憑著五十個隨從、借來的七千兵馬,硬生生平定了。

列位,這事兒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啊!馮奉世這一賭,賭的是大漢的聲威,賭的是諸國對匈奴的忌憚,更賭的是自己的膽識和謀略。要是他當時選擇回長安請旨,西域的局勢就難說了;要是他借不到兵馬,自己怕是也要死在莎車。可他偏偏就成了,這就是“智勇雙全”的大將之才。

馮奉世平定莎車叛亂後,帶著呼屠征的首級和西域諸國的降表,回到了長安。漢宣帝得知消息,龍顏大悅,當即召馮奉世上殿,當著滿朝文武的麵,稱讚他“出使西域,不辱使命,還能臨機決斷,平定叛亂,真是大漢的棟梁之臣”!隨後,宣帝下旨:拜馮奉世為光祿大夫、水衡都尉,賞黃金百斤、絹帛千匹,還把他的“關內侯”爵位從“世襲”升為“實封”,食邑千戶。

後來,宣帝駕崩,元帝即位。這時候的馮奉世,已經年近六旬,頭發都有些白了,這個時候,隴西出了大事——羌人叛亂了。

這隴西的羌人,與大漢的關係一直很複雜。他們世代居住在隴西的山穀裡,以放牧為生,偶爾會到漢朝的邊境城鎮做買賣。可到了元帝永光元年前42年),漢朝在隴西的官員為了討好上司,強行征收羌人的牛羊,還把不肯交稅的羌人抓起來鞭打,這下可惹惱了羌人。羌人的幾個大部落——先零羌、罕羌、開羌,聯合起來,聚集了三萬多兵馬,攻破了隴西的數座縣城,殺了漢朝的縣令、都尉,搶走了糧食和兵器,還把百姓的房屋燒了,隴西百姓流離失所,紛紛往關中逃難,邊疆告急的文書一封接一封送到長安。

元帝接到文書,趕緊召集大臣商議。滿朝文武,說“羌人野蠻,必須派兵鎮壓”,可誰也不敢主動領兵——畢竟羌人驍勇善戰,又熟悉隴西的地形,之前幾次平羌,漢朝都損兵折將;要麼說“不如派人去安撫,給羌人些糧食、牛羊,讓他們撤兵”,可羌人已經殺紅了眼,安撫哪裡管用?就在這時候,馮奉世站了出來,對著元帝躬身行禮:“陛下,臣願領兵前往隴西,平定羌亂!”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元帝見馮奉世主動請纓,又驚又喜——驚的是馮奉世已經快六十了,怕他身體吃不消;喜的是馮奉世有平莎車的功績,是個靠譜的將領。元帝趕緊問:“馮將軍,你年事已高,隴西路途遙遠,羌人又凶悍,你真的能行嗎?”馮奉世挺起胸膛,聲音洪亮:“陛下,臣雖老,可弓還能拉滿,劍還能出鞘!再說,臣早年曾在隴西待過,熟悉那裡的地形和羌人的習性,定能蕩平羌亂,收複失地!”元帝聽了,當即準了,拜馮奉世為左將軍,讓他統領一萬二千兵馬,前往隴西平叛。

馮奉世領了聖旨,當天就去軍營點兵。他選的士兵,大多是經曆過西域戰事的老兵,還有不少隴西本地人,熟悉地形。出發前,他特意去找了當年在西域一起平莎車的副將,如今已是校尉的張安,對他說:“羌人雖勇,卻不懂陣法,也沒有統一的指揮,咱們隻要穩住陣腳,分兵合擊,定能取勝。”張安點頭稱是,跟著馮奉世一起踏上了征途。

到了隴西後,馮奉世沒有急著進攻,而是先做了三件事:一是派人安撫逃難的百姓,在安全的地方搭建臨時營地,給百姓送糧食、衣物,讓他們安心;二是派偵察兵去探查羌人的虛實,摸清他們的主營地、糧道和兵力分布;三是向附近的郡縣調集糧草,確保大軍的補給。幾天後,偵察兵回來報告:羌人的主力聚集在臨洮一帶,約有三萬餘人,他們的糧道在洮河上遊的一個山穀裡,由少量士兵看守。

馮奉世聽了報告,心裡有了主意。他對眾將說:“羌人兵力比咱們多,硬拚肯定不行。咱們先派小股兵力襲擾他們的糧道,讓他們斷糧,軍心大亂;再請求朝廷增兵,等援兵到了,再分兵進攻,定能一舉擊潰羌人。”隨後,他一邊派張安率領兩千騎兵,去襲擾羌人的糧道,一邊向長安上書,請求元帝再派三萬援兵。

張安領命後,帶著騎兵日夜兼程,趕到洮河上遊的山穀。當時看守糧道的羌人正在喝酒,沒料到漢軍會來,張安率軍突然殺出,羌人措手不及,死傷慘重,糧車也被燒了大半。消息傳到羌人主營,羌人首領大怒,可又不知道漢軍來了多少人,不敢輕易分兵去護糧道,隻能下令減少士兵的口糧,這一下,羌人士兵的士氣頓時低落下來。

過了一個多月,元帝派的三萬援兵到了。馮奉世見兵力足夠了,當即下令分兵三路:一路由張安率領,從正麵進攻羌人的主營,隻許敗、不許勝,引誘羌人追擊;一路由副將李信率領,繞到羌人的後方,切斷他們的退路;自己則率領中軍,埋伏在羌人主營附近的山穀裡,等羌人追擊張安時,從側麵殺出,斷他們的後路。

開戰那天,隴西的天空飄著細雨,寒風刺骨。張安率領兵馬,敲著鼓,喊著口號,向羌人的主營發起進攻。羌人見漢軍來攻,又想起之前糧道被襲的仇,個個紅了眼,紛紛衝出營寨,追擊張安。張安假裝不敵,領著兵馬往山穀方向撤退。羌人不知是計,緊緊跟在後麵,一直追到山穀裡。

就在這時,馮奉世一聲令下:“放箭!”山穀兩側的漢軍士兵早已張弓搭箭,箭如雨下,羌人頓時倒下一片。羌人首領這才知道中了埋伏,想下令撤退,可已經晚了——李信率領的兵馬已經繞到了山穀口,擋住了他們的退路。馮奉世親自率領中軍殺了出來,大喊:“降者免死!頑抗者殺無赦!”

羌人士兵本就沒了糧草,又中了埋伏,哪裡還有心思抵抗?有的扔下兵器投降,有的四散奔逃,還有的被漢軍斬殺。羌人首領見大勢已去,想拔劍自刎,卻被馮奉世的親兵生擒。這一戰,漢軍斬殺羌人首級數千,俘虜了羌人首領和部落貴族數十人,其餘羌人要麼投降,要麼逃入深山。

平定羌亂後,馮奉世沒有對投降的羌人趕儘殺絕,而是采取了“安撫”之策:他下令釋放投降的羌人百姓,給他們分了土地和種子,讓他們回家種地;又召集羌人的部落首領,對他們說:“大漢與羌人,本是鄰居,應該和睦相處。之前是漢朝的官員有錯,不該欺壓你們,我已經奏請陛下,罷免了那些貪官汙吏。今後,隻要你們不再叛亂,大漢就會保護你們,還會給你們提供幫助。”羌人首領們見馮奉世說話算話,又得了實惠,紛紛跪倒在地,發誓“永不再叛”。

隨後,馮奉世又下令修複被羌人破壞的縣城,重建官府和百姓的房屋,還派士兵護送逃難的百姓回家。隴西的百姓見家園恢複了,都對馮奉世感激涕零,有的還送來了酒肉、糧食,馮奉世卻一一謝絕,說:“我是大漢的將軍,保護百姓是我的本分,這些東西,你們留著自己用吧。”

馮奉世平定隴西羌亂後,帶著俘虜的羌人首領和繳獲的兵器,回到了長安。漢元帝握著馮奉世的手,感慨地說:“馮將軍,你辛苦了!若不是你,隴西的百姓還在受苦,大漢的邊疆也不得安寧啊!”隨後,元帝下旨:晉封馮奉為“關內侯”此前雖有食邑,此次為加賞),增加食邑兩千戶,還賞了他一座府邸。滿朝文武也紛紛向馮奉世道賀,稱讚他“老當益壯,是大漢的柱石”。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可馮奉世卻沒有因此驕傲自滿。他回到府中,第一件事就是上書元帝,說:“隴西之亂,雖已平定,可邊疆的隱患還在。臣懇請陛下,在隴西增設屯兵,派清廉的官員治理地方,再與羌人建立互市,讓他們能通過買賣獲得所需之物,這樣才能長久穩定邊疆。”元帝見馮奉世想得長遠,當即準了他的奏請,下令在隴西增設了三個屯田區,派了一批清廉的官員去任職,還在邊境設立了互市,讓漢人和羌人可以自由買賣。

此後幾年,馮奉世一直在朝中任職,擔任左將軍、光祿勳等職。他雖然身居高位,卻依然保持著簡樸的生活,每天早起練劍、看書,處理公務時也總是兢兢業業,從不徇私枉法。有一次,他的兒子馮野王想通過他的關係謀取官職,馮奉世卻嚴厲地說:“大漢的官職,是給有才能、能為百姓做事的人的,不是給咱們馮家謀私利的。你若有本事,就自己去考科舉、立軍功,彆想著靠我!”馮野王聽了,羞愧不已,後來果然通過自己的努力,成了一名清廉的官員。

到了元帝建昭二年前39年),馮奉世因病去世,享年六十二歲。元帝得知消息,十分悲痛,下令輟朝三日,追贈馮奉世為“烈侯”,還派官員去祭奠他。《漢書》的作者班固,在寫馮奉世的傳記時,特意寫下了“博覽書傳,明習兵法”八個字,還評價他“數出西域,平定叛亂,為漢邊疆穩定作出重要貢獻”——這短短幾句話,卻是對馮奉世一生最好的總結。
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惡雌不願當團寵,四個大佬修羅場 從縣委書記問鼎權力巔峰 [足球]馬爾蒂尼與主席的閨女 魯王宮成了5A景區?你膽夠肥啊 九陰九陽 替小師妹頂罪,叛宗後大師姐賊瘋賊強! 第五年重逢,馳先生再度失控 夫人要離婚,陸總想父憑子貴 開局就分家,我暴富你們哭什麼 快穿:宿主求彆黑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