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家天威震朔方,老將橫戈靖西羌。
漠北馳驅酬壯誌,屯田一策固金湯。
七十猶能披甲胄,沉勇大略著青章。
千古誰堪繼高義,營平侯名萬古揚。
列位,這章咱們要講的,是西漢年間一位老當益壯、有勇有謀的名將。這人名叫趙充國,字翁孫,生在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),卒於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),一生曆經武、昭、宣三朝,從少年投軍到白發領兵,幾十年都在西漢的邊疆戰鬥。
趙充國,是隴西上邽人,也就是如今的甘肅天水。隴西這個地方,在漢朝可是“邊地要衝”,一邊連著中原,一邊對著匈奴、西羌,漢武帝後期,朝廷要在隴西選“騎士”——也就是騎兵,趙充國二話不說就報了名。他馬術精、箭法準,又懂些兵法,沒多久就做了“羽林郎”。這羽林郎可不是一般的士兵,是皇宮裡的侍衛,隻有勇猛忠誠的士兵才能被選拔上。
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),這是漢朝對匈奴作戰的“關鍵一年”。當時匈奴屢次南下騷擾,武帝忍無可忍,派大將軍衛青、驃騎將軍霍去病各領五萬騎兵,分東西兩路,深入漠北,要一舉打垮匈奴的主力。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“漠北之戰”。
趙充國當時跟著衛青出征,任“假司馬”——也就是代理司馬,雖說官職不高,可管著一隊騎兵,是前線的中堅力量。衛青這一路,目標是匈奴單於的主力。可漠北這地方,茫茫草原,黃沙漫天,走了十幾天都見不著個人影,糧草也快接濟不上了。
趙充國主動找到衛青,說:“將軍,漠北雖廣,可匈奴單於必在水草豐美的地方駐軍。末將願領一隊哨探,往前探查,若能找到匈奴蹤跡,也好早做準備。”衛青正愁沒頭緒,聽他這麼說,當即同意:“好!你帶三百騎兵去,務必小心,若遇匈奴,不可硬拚,速速回報!”
趙充國領了命令,帶著三百人就出發了。走了三天,到了一處叫“窴顏山”的地方,突然有個士兵喊:“將軍!你看那邊!”
趙充國順著他指的方向一看,遠處的草原上,隱約有帳篷的影子,還有不少馬匹在吃草——正是匈奴的大營!他趕緊讓士兵們趴在草叢裡,仔細數了數,帳篷少說也有上千頂,看樣子至少有三萬匈奴兵。趙充國心裡盤算:“這是匈奴的主力,得趕緊回去報告給將軍。”可剛要下令撤退,突然聽到一陣馬蹄聲——有一隊匈奴遊騎朝這邊來了!
趙充國當機立斷,對士兵們說:“都彆慌!咱們躲進前麵的樹林,等他們過來,先射倒領頭的,再趁機跑!”士兵們都攥緊了弓箭,等著匈奴人靠近。眼看那隊遊騎到了樹林邊,趙充國大喝一聲:“射!”幾十支箭一起飛出去,領頭的匈奴小校當場中箭落馬。剩下的匈奴兵嚇了一跳,還沒反應過來,趙充國已經帶著人衝出樹林,打馬就跑。匈奴兵在後頭追,趙充國一邊跑,一邊讓士兵們回頭放箭,又射倒了幾個,匈奴兵怕有埋伏,不敢再追,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跑了。
回到衛青大營,趙充國把匈奴的位置、人數一一稟報。衛青大喜,立刻召集諸將商議:“匈奴單於就在前方,咱們趁他不備,連夜進軍,打他個措手不及!”
這時候,趙充國又站出來:“將軍,末將剛從那邊回來,熟悉路線,願為先鋒,帶大軍前往!”
當天夜裡,趙充國帶著先鋒部隊,領著衛青的大軍,悄悄朝著匈奴大營進發。到了後半夜,大軍到了匈奴大營外,衛青一聲令下,漢軍的戰鼓突然響起來,喊殺聲震天動地。匈奴兵睡得正香,被這動靜嚇醒,以為是天兵下凡,亂作一團。趙充國帶著先鋒部隊,第一個衝進匈奴大營,手裡的長戟一揮,就挑翻了兩個匈奴兵。漢軍將士見先鋒這麼勇猛,也都士氣大振,跟著衝進去,砍的砍、殺的殺。
匈奴單於見狀不妙,帶著少數親信連夜逃跑。這一戰,漢軍斬殺匈奴兵一萬多人,還繳獲了大量的牛羊、帳篷,大獲全勝。戰後論功,衛青特意上奏朝廷,說趙充國“偵察有功,衝鋒陷陣,勇冠三軍”。武帝看了奏疏,當即下令,升趙充國為“中郎”,還賞了他一百戶的食邑。
漠北之戰後,趙充國又跟著衛青、霍去病打了幾次匈奴,官職也一步步升,從中郎到車騎將軍長史,再到後將軍。可到了漢武帝晚年,因為“巫蠱之禍”,朝廷內部動蕩,對匈奴的戰事也暫時停了下來。直到漢昭帝即位,霍光輔政,邊疆又起了波瀾——這次鬨事的,不是匈奴,是西羌。
要說這西羌,是當時生活在河西走廊以南、青藏高原東北的遊牧民族,分成好多個部落,比如先零羌、罕羌、開羌等等。以前漢朝和匈奴打仗,西羌有時候幫漢朝,有時候幫匈奴,立場不穩定。到了昭帝元鳳年間,先零羌的首領聯合了幾個小部落,偷偷和匈奴勾結,想把河西走廊占據了——這河西走廊可是漢朝通往西域的“生命線”,要是被羌人占了,漢朝和西域的聯係就斷了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霍光得知消息,想派個懂邊事的人去處理,想來想去,就想到了趙充國。當時趙充國已經五十多歲了,一直在邊境任職,對羌人的情況很熟悉。霍光召見他,問:“羌人叛亂,你看該怎麼辦?”趙充國說:“羌人部落多,互不統屬,先零羌是主謀,罕、開羌是被脅迫的。咱們不能一概而論,得先派人去罕、開羌那邊,曉以利害,讓他們和先零羌斷絕關係,再集中兵力打先零羌,這樣才能事半功倍。”
霍光聽了,覺得有理,就派趙充國去金城如今的甘肅蘭州)坐鎮,處理羌人事宜。趙充國到了金城,沒急著派兵,而是先找了幾個當地的羌人老者來問話。這些老者都是罕羌的,對先零羌的霸道早就不滿。趙充國給他們擺了酒,說:“朝廷知道你們罕羌是被先零逼迫的,隻要你們不和先零一起鬨事,朝廷不僅不追究,還會給你們賞賜,讓你們安心放牧。”
老者們聽了,都很高興,說:“我們這就回去,勸部落裡的人歸附朝廷。”沒過幾天,罕羌的首領就帶著幾百人來投降,還把先零羌的動向告訴了趙充國。趙充國趁機派兵,突襲了先零羌的一個據點,斬殺了幾百個叛亂的羌人,其他先零羌人見勢不妙,紛紛逃到山裡去了。
這一次處理羌人叛亂,趙充國沒費多少兵力,就平定了局勢。他事後對部下說:“對付這些部落,不能隻靠武力。隻要能分清主次,拉一派、打一派,再給他們些好處,他們自然就不會跟著叛亂了。”這話,後來成了他處理邊疆事務的“核心原則”。
從昭帝到宣帝初年,趙充國一直在邊境任職,一會兒防備匈奴,一會兒安撫羌人,把邊疆治理得井井有條。當地的百姓和羌人部落,都很敬重他,說:“趙將軍來了,咱們就不用怕打仗了。”可誰也沒想到,到了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),西羌又出了大亂子,而這一次,趙充國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。
話說宣帝神爵元年春天,先零羌的首領狼何,又聯合了罕、開羌的一些部落,再次叛亂。這一次,他們比上次更囂張,不僅殺了漢朝的邊郡官吏,還占領了臨羌如今的青海湟源)、浩亹如今的甘肅永登)等地,揚言要“打通河西走廊,和匈奴聯手,趕走漢朝人”。
消息傳到長安,宣帝急壞了,趕緊召集大臣們商議。當時朝裡的大將,要麼年紀太大,要麼沒打過羌人,沒人敢主動領兵。宣帝歎了口氣,說:“難道就沒人能去平定羌人叛亂嗎?”這時候,有個大臣站出來,說:“陛下,臣舉薦一人,定能平定西羌。”宣帝問:“是誰?”大臣說:“後將軍趙充國!他常年在邊境,又會打仗,隻是……他已經七十三歲了。”
宣帝一聽,也有些猶豫:七十三歲的老人,還能領兵打仗嗎?可眼下實在沒人可用,他隻能讓人去召趙充國進宮。趙充國接到聖旨,立刻趕回長安。宣帝見他須發皆白,可精神頭很足,說話也中氣十足,心裡稍微放寬了些,問:“老將軍,如今羌人叛亂,你看能派兵去平定嗎?要是讓你去,你願意嗎?”
趙充國一聽,立刻跪下來,大聲說:“陛下!臣雖老,可還能騎馬、能射箭、能領兵!西羌叛亂,關乎邊疆安危,臣願領兵出征,不平定羌人,絕不回朝!”宣帝見他這麼堅決,又問:“那你估計,需要多少兵力?”趙充國說:“臣看,有一萬人就夠了。羌人雖勇,可不懂謀略,隻要臣用兵得當,定能取勝。”
旁邊的大臣們聽了,都覺得不可思議:一萬人?羌人叛亂的部落,加起來有好幾萬人,一萬人怎麼夠?有人勸趙充國:“老將軍,還是多帶些兵吧,免得吃虧。”趙充國卻搖頭說:“兵不在多,在精。帶太多兵,糧草轉運困難,反而會誤事。臣帶一萬人,都是在邊境打過仗的老兵,足夠了。”
宣帝見他胸有成竹,就答應了,任命他為“蒲類將軍”,領兵一萬,前往西羌平叛。出發那天,長安城外,文武百官都來送行。趙充國披掛整齊,騎在馬上,雖然年紀大了,可腰板挺得筆直,看著就像個年輕的將軍。他對著百官拱了拱手,說:“諸位放心,老夫定不負陛下所托,早日平定羌人,還邊疆一個太平!”說完,一揮手,帶著大軍浩浩蕩蕩地向西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