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位,這“老將請纓”的故事,後來成了千古美談。七十三歲的年紀,本該在家安享晚年,可趙充國為了國家,還願意披甲出征,這份忠誠和勇氣,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後來《漢書》裡說他“沈勇有大略,少好將帥之節”,這評價真是一點都不假。
趙充國帶著一萬大軍,走了十幾天,到了金城。這時候,羌人已經占領了金城以西的幾個據點,還派兵在黃河邊巡邏,想阻止漢軍過河。趙充國到了金城,沒有急著進攻,而是先紮下營寨,派人去偵察羌人的布防。
偵察兵回來稟報:“將軍,羌人在黃河對岸的渡口,派了幾千人防守,還把船隻都拉到了岸上,咱們很難過河。”趙充國聽了,想了想,說:“羌人以為咱們會從正麵渡口過河,肯定防備很嚴。咱們不如繞到上遊,找個隱蔽的地方偷渡,打他們個措手不及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當天夜裡,趙充國讓一部分士兵在正麵渡口虛張聲勢,點燃火把,假裝要過河,吸引羌人的注意力。他自己則帶著主力部隊,悄悄繞到上遊十幾裡的地方,那裡有個淺灘,水流不急。漢軍將士們牽著馬,小心翼翼地淌過黃河,沒發出一點動靜。等過了河,趙充國立刻下令,讓士兵們休息片刻,然後朝著羌人的防守據點進發。
那邊羌人還在盯著正麵渡口的火把,突然聽到身後傳來喊殺聲,回頭一看,漢軍已經到了跟前!羌人嚇得魂飛魄散,哪裡還敢抵抗,紛紛扔下武器逃跑。趙充國沒讓士兵們窮追,隻是占領了據點,繳獲了羌人留下的糧草和船隻。
過了黃河,趙充國繼續進軍,到了罕羌的聚居地附近。這時候,手下的將領們都勸他:“將軍,咱們不如趁勢進攻罕羌,先殺殺羌人的威風!”趙充國卻搖頭說:“不行。罕羌雖然和先零羌一起叛亂,可他們是被脅迫的,不是主謀。咱們要是現在打他們,他們就會和先零羌抱成一團。不如先放過他們,去打先零羌,等先零羌敗了,罕羌自然會歸附。”
將領們還是不放心:“可要是咱們去打先零羌,罕羌在後麵偷襲咱們怎麼辦?”趙充國笑著說:“咱們可以派人去罕羌那邊,告訴他們,朝廷隻打先零羌,不打罕羌。隻要他們不幫先零羌,咱們就給他們賞賜。”說完,他就派了一個使者,帶著一些絲綢、糧食,去見罕羌的首領靡當兒。
靡當兒就不想跟著先零羌叛亂,見漢軍使者來了,趕緊接見。使者把趙充國的話一說,還送上了賞賜,靡當兒立刻高興地說:“請你告訴趙將軍,我們罕羌絕不出兵幫先零羌,要是有先零羌的人來,我們還會告訴漢軍!”
使者回來稟報,趙充國放心了,立刻率領大軍,朝著先零羌的大營進發。先零羌的首領狼何,以為罕羌會幫自己和漢軍打第一仗,沒怎麼防備漢軍,結果被趙充國打了個大敗。漢軍斬殺了上千個先零羌人,還繳獲了幾萬頭牛羊、幾千輛馬車。狼何帶著剩下的先零羌人,逃到了湟水南岸的山裡。
趙充國率軍追到湟水邊,手下的將領們又勸他:“將軍,咱們趕緊過河追吧,把先零羌一網打儘!”趙充國卻又停下了,說:“咱們要是窮追不舍,他們狗急跳牆,反而會拚死抵抗,咱們會有損失。不如就在這裡紮營,等著他們糧儘投降。”
果然,過了沒幾天,就有不少先零羌人從山裡出來投降,趙充國對投降的羌人很好,不僅給他們糧食,還讓他們回去勸其他人投降。沒幾天,又有幾千先零羌人來投降,狼何見大勢已去,隻能帶著少數親信,逃到匈奴去了。
先零羌的叛亂基本平定了,可趙充國卻沒急著班師回朝。他看著金城以西的大片荒地,又想到大軍的糧草都是從內地轉運來的,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心裡有了一個主意——屯田。
什麼是“屯田”呢?簡單說就是讓士兵們在不打仗的時候,開墾荒地,種植糧食。這樣一來,大軍的糧草就不用從內地轉運了,節省了開支;二來,士兵們分散在各地屯田,還能起到鎮守地方的作用,防止羌人再次叛亂;三來,開墾的荒地多了,以後還能讓內地的百姓遷過來居住,充實邊疆。
趙充國把這個主意寫成奏疏,派人送到長安,奏請宣帝同意。可宣帝看了奏疏,卻有些猶豫,覺得屯田耗時太長,不如讓大軍趁機把剩下的羌人都消滅了,早日班師。他給趙充國下了一道聖旨,說:“老將軍,如今羌人已敗,不如乘勝追擊,一舉剿滅,何必留在那裡屯田?”
趙充國接到聖旨,沒有盲從,而是又寫了一道奏疏,詳細解釋屯田的好處。他在奏疏裡說:“陛下,臣算了一筆賬,大軍一萬,每天要吃糧食幾十石,從內地轉運過來,每石糧食要花幾百錢,一年下來就是幾千萬錢,這對朝廷是很大的負擔。要是留五千士兵屯田,開墾兩千頃荒地,一年能收糧食幾十萬石,足夠大軍吃用,不用再從內地轉運。而且,士兵們屯田,羌人見咱們久駐不走,就不敢再叛亂;當地的百姓也能安心種地,邊疆才能真正安定。”
宣帝看了這道奏疏,還是有些拿不定主意,就把奏疏交給大臣們討論。大臣們分成兩派,一派支持趙充國,說屯田是“安邊良策”;另一派反對,說“屯田太慢,恐羌人複叛”。宣帝又給趙充國下了聖旨,讓他再考慮考慮。
趙充國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,又寫了第三道奏疏,說:“陛下,羌人剩下的不多了,都是些老弱婦孺,構不成威脅。要是咱們強行進攻,不僅會有士兵傷亡,還會讓羌人怨恨朝廷,以後還會叛亂。屯田不僅能解決糧草問題,還能安撫羌人,讓他們慢慢歸附朝廷,這才是長久之計啊!”
這一次,宣帝終於被說服了,同意了趙充國的屯田之策。趙充國接到聖旨,立刻開始安排屯田。他把一萬大軍分成兩半,五千人繼續鎮守各地,防備殘餘的羌人;五千人開墾荒地,種植小麥、粟米。他還規定,士兵們屯田的時候,要和當地的羌人友好相處,不許欺負他們;要是羌人願意來幫忙種地,還可以給他們糧食作為報酬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剛開始,有些羌人對漢軍屯田還有些害怕,不敢靠近。可後來看到漢軍士兵不僅不欺負他們,還經常給他們送些糧食、工具,就慢慢放下了戒心,有些羌人還主動來幫漢軍種地。趙充國見了,很高興,經常親自到田地裡,和羌人一起乾活,跟他們聊天,了解他們的需求。
過了幾個月,荒地變成了良田,金燦燦的小麥熟了,士兵們收割了幾十萬石糧食,堆滿了糧倉。當地的羌人也都願意歸附朝廷,再也沒人提叛亂的事了。趙充國又上書宣帝,說:“陛下,如今邊疆已安,臣請求撤掉一半的軍隊,隻留五千人屯田,足夠鎮守邊疆了。”宣帝同意了,撤回了五千士兵,隻留趙充國帶著五千人在邊疆屯田。
這“屯田之策”,是趙充國對漢朝邊疆治理最大的貢獻。後來,漢朝在西域、北疆等地,都采用了屯田的辦法,不僅解決了軍隊的糧草問題,還穩定了邊疆,促進了民族融合。直到後世,很多朝代都借鑒了趙充國的屯田之策,比如唐朝的“府兵製”、明朝的“衛所製”。可以說,趙充國的這一策,真的是“安邊萬世”的良策!
趙充國在邊疆屯田一年多,邊疆徹底安定了,殘餘的羌人要麼歸附朝廷,要麼逃到了匈奴,再也沒有叛亂的跡象。這時候,趙充國已經七十四歲了,身體雖然還硬朗,可也有些力不從心了。他上書宣帝,請求退休,說:“陛下,如今邊疆已安,臣年事已高,請求陛下允許臣退休回家,讓年輕的將領來接替臣的職位。”
宣帝看了奏疏,很感動,覺得趙充國為國家操勞了一輩子,也該好好休息了。他下旨,同意趙充國退休,還封他為“營平侯”,食邑一千二百戶,讓他回到長安養老。同時,宣帝還下令,在邊疆繼續推行屯田之策,讓邊疆永遠安定。
趙充國回到長安後,雖然退休了,可宣帝還是經常派人去請教他邊疆的事務。有時候遇到匈奴、羌人的問題,宣帝拿不定主意,就會把趙充國召進宮,讓他出謀劃策。趙充國每次都知無不言,言無不儘,給宣帝提了很多好建議。
到了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),趙充國病重。宣帝親自去他家探望,看著這位白發蒼蒼的老將,心裡很不是滋味,說:“老將軍,你為國家立了這麼多功,朕永遠不會忘記你。”趙充國拉著宣帝的手,說:“陛下,臣隻希望陛下能永遠重視邊疆,善待百姓和四夷,讓漢朝永遠太平。”沒過多久,趙充國就去世了,享年八十六歲。
趙充國去世後,宣帝很傷心,追贈他為“壯侯”,還讓他陪葬在漢武帝的茂陵旁邊——這可是漢朝大臣最高的榮譽,隻有對國家有大功的人才能享受到。後來,宣帝為了紀念那些對漢朝有大功的大臣,在未央宮的麒麟閣上,畫了十一位大臣的畫像,趙充國就是其中之一,畫像下麵還寫著他的功績,讓後人永遠紀念他。
《漢書》的作者班固,在寫趙充國的時候,評價很高,說他“沈勇有大略,少好將帥之節,而學兵法,通知四夷事”,還說他“七十餘歲,氣蓋三軍,功成屯田,為後世法”。這幾句話,概括了趙充國的一生,也說出了他的曆史地位。
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:()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